中国发展观察 东北经济振兴需解决三大矛盾 ◇马健瑞 十九大报告提出, “我国经 的差距,但东北经济结构失衡却进 一(二)科研资源丰富与创新能 力较弱之间的矛盾 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步加重。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 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 常态之后,东北经济已难以适应突 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 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从而重新下滑 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 跌入低谷。总的来看,东北经济发展 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 标”。当前,东北经济增速的断崖 式下滑发生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 困境主要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矛盾: (一)外部大力支持与内部转 型缓慢之间的矛盾 东北拥有258所高校,其中黑 龙江82所,在全国排第16名;吉林 60所,在全国排第23名;辽宁1 1 6 所,在全国排第9名。东北三省拥 有985、21 l高校1 1所,科研院所49 所,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数量 及每十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量皆名 列全国前茅,专科、本科、研究生 大背景下,既具有经济增速趋势性 下行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东北因 自身体制机制、文化传统等特殊因 素造成的独特特征。东北经济困境 表,振兴东北也成为当前历史阶段均 自2003年开始,中央针对东 北经济振兴的短期、中期、长期政 策、方案、规划近20项。2016年国 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委,提出新一 划”方案,其中涉及体制机制、结 学历人数占6岁以上总人数比例:辽 宁为16.9%,吉林为13.2%,黑龙汀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之痛的典型代 轮东北经济振兴的“三年滚动计 衡区域发展的—个重要任务。从根本 构调整、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 上说,振兴东北应当进一步深化改 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各生产 要素的市场活力,建立更加有效的产 业体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打造更 具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1 3.3%,除辽宁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13.3%)以外,其他两省与全国 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由此可见,东北 生四个方面137项工作,以及对重点 工作的配套项目127项,可见支持力 度之大、范围之广。但在如此支持 力度之下,东:]LGDP增长率从20 1 1 年开始却突然下滑。201 7年上半 年,辽宁、黑龙江、吉林GDP增长 地区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创 新基础,但是一直以来,东-lt_ ̄区创 新力排名不但没有占据全国领先地位 反而还在持续下降。根据《中国区域 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在全 国3 1个省区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排名 东北经济发展呈现三大矛盾 东北经济结构失衡、动力不 足的问题早已有所显现,振兴东北 也一直获得了中央、地方以及社会 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自2003年《中 率更是集体进入全国倒数前五名, 达到6.9%的全国经济增速。从东 中,辽宁排名13,黑龙江排名14,吉 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研资源丰 富,但创新能力始终较弱,这是东北 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矛盾。 (三)产业发展与高端人才外 流之间的矛盾 分别为2.1%、6.3%、6.5%,均未 林排名第l9,且东北三省科技创新水 北三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改 革开放N2oo3年第一轮东北经济振 兴再N2o1 1年新一轮增速下滑,二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3]l1号)提出东北老 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中央政府 等方面的支持,加之国内外经济发 展环境的改善,东北实现了短暂的 产占主导地位的趋势基本没有变。 虽然从近年来的数据上看,三产比 东北高端人才外流一直是东 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比较受 人关注的一个方面。2010年至2015 重有所上升,部分城市甚至出现 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从相关实际 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是二 产生产能力下降所导致的经济结构 被动式调整,而东北三省的实际经 济发展水平并没有明显提升。 就开始不断地给予东北政策、资金 数据分析来看,东北三省所表现出 年,东北三省净流出人口约为24万 人,其中大多数是高学历、高素 质、高技能人才。以2001年至2006 年期间东北某汽车集团下属汽车科 研院所人才流动为例,2006年后原 经济高速增长。其间,虽然东北经 济增速并未显示出与其他地区明显 中国发展观察 本有着800多人的汽车技术研发队伍 缓慢、外部资源利用效率低、自身 科技人才更新比例达80%,而且流出 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前三位的 资源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经 分别是:国有企业(27.6l%)、灵 (18.87%);本科毕业生就业单 人才中只有不到10%是在找到合适 济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就是:人们会 活就业(21.42%)、私营民营企业 继任者后才离开。也就是说,该汽 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同的制度安 车集团积累多年的人才财富五年时 排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激励,从 位性质流向前三位的分别是:灵 间损失了近八成。一般情况下,五 而导致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囿于 活就业(41.16%)、私营民营企业 年内企业人才流动在5%之内属于正 常,超过10%则说明企业内部出现 较大的变动或是存在较多的问题。 这种大量的人才流出对民营汽车企 体制约束,一方面,东北地区政 (35.88%)、国有企业(11.34%) (见表1)。可见,留在东北本地发 事业单位就职,而东北国有企业和 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难以发挥高端 人才的科研优势,这也必将限制创 府受计划经济体制思维影响严重, 能过程中经常出现错位、越位、缺 对市场经济过多干预,行使政府职 展的高端人才倾向于去国有企业、 业是机会,以高工资低成本引进人 位现象。东北地区政府倾向于培养 才,实现研发技术水平的陕速提升, 而央企的人才培育成本却血本无归, 培育一走人一再招人一再培育一再 走人”的恶性循环。根据2016年各省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黑龙江省2016 大型国有企业,产业政策主要针对 制造业、重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和 新优势的形成,难以形成东北新兴 性新兴产业,不论是政策支持还是 给和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就业供 发展理念,相对于我国经济发达 需模式和就业结构,将进一步加深 地区都较为落后。另外,基于这种 成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导致“招人一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服务业、战略 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这种人才供 东北产业结构失衡和人才外流等现 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人 政府政策倾向的影响,东北地区高 数为l14988人,占53.03%,到省外就 校毕业生择业也趋向于传统产业。 业人数为37405人,占17.25%;吉林省 象。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政府行政 体制弊端导致创新成果转化难、中 以“隐性体制”最为严重的黑龙江 小企业创业投资审批程序繁琐、审 业投资收益,致使技术孵化、转化 毕业生省内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 地区为例,根据《黑龙江省2016年 批时间过长且“隐性体制”挤压企 的50.98%;辽宁省各市共接收省内高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校毕业生1 8.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前三 和转移难以及外来投资对东北地区 位的分别为:制造业(15.18%), (13.35%),建筑业(10.80%); 63%。相比于2016年GDP总量全国排 例,东北地区人才外流情况之严重可 见一斑。在东北经济振兴、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需求呈现出巨大的矛盾。 投资环境评价不高、投资信心不 二是国有企业体制。东北地区 名第一的广东省本地就业94.64%的比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足、投资意愿不强。 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分析显示:毕 是国资国有企业重镇,国有企业体 急需人才的背景下,大量人才外流与 业博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51.04%)、科研单位(13.19%)、 制机制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的 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大型国有 前三位的分别是:高等教育单位 体制机制运行。东北地区过去经济 46%);毕业硕士研 企业的带动,其产业结构基本由几 体制原因是三大矛盾核 国有企业(9.心焦点 表1:2oi r: ̄黑龙江省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单位性质前三位流向分析 、\就业单位性质 高等教育单位 科东北困境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 转型升级的痛点,三大矛盾只是在 东北振兴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表面问 题,究其根本,东北问题的症结主 硕士毕业生 博士毕业生 51.04% 研单位 灵活就业 私营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 9.46% 21.42% 18.87% 27.61% 13.19% 要在于其自身相关体制问题上。 一是政府体制。东北地区的 本科毕业生 高职高专 41.16% 37.58% 35.88% 43.22% l1.34% 12.03% 政府体制,尤其是其“隐性体制” (刘世锦,2016)是东北产业转型 中国发展观察1 个大型国有企业决定,即使存在一些 辽三省之间,普遍存在区域内资源 场监管。宏观调控职能旨在弥补市 民营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也是为国有 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 流动受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 场失灵问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业和科研单位之间信息交流渠道 职能以及市场监管职能主要在于解 少、障碍多,一些专利、研发成果 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 缺少与社会资本的对接渠道,在短 施环境、制度环境等宏观环境。目 前,东北地区政府职能呈现明显的 加深了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而在面 对经济发展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国有 法和路径,但受区域环境、地方政府 企业也在思考和寻求改革与转型的方 时间难以顺利形成产业化。更深层 政策影响,尤其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缺 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受限,民营经 次上,市场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中小 错位、缺位现象,对市场运行和资 源配置干预过多,而对制度环境、 乏企业家素养和企业家精神导致寻求 济介入力量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市 发展观念和思路转变的动力不足、能 场活力,致使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力不适应,依旧在等政策、要政策、 市场体制障碍造成了东北地区科研 依赖政策、享受政策优惠、等待政府 资源的内部转化率极低,使得东北 市场监管等产业发展所需的软环境 建设力度不够。企业是创造财富的 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市 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不可 扶持,旧的发展观念不减反增,导致 地区科研资源丰富但表现出的创新 能自然形成,只能通过政府自觉、区域内创新、创业动力不足。这种体 能力却很低,进而表现为整体创新 理性地去推动和创造。建设服务型 制机制及文化观念,致使东北一直以 能力弱。加上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 政府,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 来以国有企业为重,民营经济发展落 弊端,东北地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 公共服务,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 后、竞争力不强,产业转型缓陧、结 缓慢、产业发展落后、企业发展前 好的环境,有助于形成协调拉动经 构单一的经济困境难以突破。而民 营经济发展落后和国企盈利能力下 景模糊、公司利润有限,难以吸引 和留住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所需的人才。 济增长的格局,有助于促进经济发 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加快服务型 政府建设,放管服结合做好政府服 务工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降带来的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和发展 预期下降,又难以留住人才,导致 产业升级缓慢和人才外流的恶性循 环。此外,在高速发展时期,由于政 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量大,国有企业自 身即使意识到体制矛盾和传统产业的 竞争劣势,但为了满足短期需求而不 断扩大生产规模,放弃了长期的结构 解决三大矛盾的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 定性作用,减少政府行为导致的过 高的行政审批成本和时间成本。营 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已成为东北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 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期的发展战略 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国内 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 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地区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合作 平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培 调整和改革的窗口期,错过了产业转 的企业、政府工作人员在转型初期对 市场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市场经济 育更多竞争力强大的市场主体,从 外部倒逼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东北产业结构落后主要是由 于其经济发展太过依赖国有企业, 型、结构升级的良好时机。东北地区 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 观念不足、服务意识差,是东北地区 东北振兴要抓住这一时期的历史机 而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步伐缓慢,体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困难的重要 遇,吸收上一轮振兴的经验教训, 原因。 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一直 制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一 提到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似乎是 小而全”的企业发展模式,基本为 国有企业员工提供了“从出生到坟 墓”的社保体系。陪伴终生的社保 体系本是好事,但是由于国企激 励制度不足,隐形门、玻璃门现象 弥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失误, 东北问题。 (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是市场体制。东北是我国最 找准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解决新 计划经济的代名词,其“大而全、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市 场经济体制发展相对落后,区域资 源配置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行政手 段。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 放管服结合做好政府服务工作,充 分发挥市场力量 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在于宏观 善,不论是单一省内还是黑、吉、 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市 严重,导致员工创新积极性不高,! 怒 ?j J中国发展观察 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不强,这不仅 进而实现东北整体振兴。京津冀 合国内外发展大局提出的对外开放 加大了本就产能过剩、负债经营的 协同发展战略中的空间协同发展、 养了国企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也 大战略,东北地区近邻俄罗斯、蒙 外开放的地理优势,是我国面向东 路”建设的良好开放环境和优惠政 策,东北地区可以借助于世界生产 国企负担,而且长期的福利待遇培 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 古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占据对 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加大了国企改革的难度。东北地区 东北可以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北亚开放前沿地区。依托“一带一 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尤其缺乏能与 制造业技术创新成功经验、区域经 国有企业相竞争的企业,而依靠国 济协调发展经验、市场经济改革经 企改革成功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验,将东北打造成为另一个具有竞 和贸易体系的重建,提升对外开放 升级现实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加 争力的大型经济圈。另一方面,东 程度和开放质量,寻找外部增长动 快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一方面 北地区可以利用接收京津冀、环渤 提升民营企业对于科研成果的吸收 海地区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 和转化能力,提高东北整体创新能 进、培育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技术 力,以创新带发展,打破东北产业 人才,实现制造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低端发展的恶性循环链。另一方面 解决东北科研成果转化低、高端人才 力。目前,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日 本、韩国互联互动的市场发展空间 大,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 施的建设需求,东北要把握好这一 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融入战略建设 优化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渠道,培育 外流、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产能过剩 进程中,积极探索与俄罗斯远东开 更多的市场主体,从外部施予国企 等问题。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制造业 发战略、“欧亚同盟战略”、蒙古 改革压力,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过剩 产能和落后企业,弱化国有企业在 基础,同时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吉 国“草原丝路战略”的合作,发挥 自身制造业优势,以国内外制造业 园区建设为平台,促进东北优质富 区对外贸易依存度,打破外部大力 在新时代,振兴东北要顺应国 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家知名高 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而打破 校,有着较强的科研实力,具备再次 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的局面。 (三)充分借鉴长三角、珠三 角、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经验,促 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东北三 腾飞的基础条件。东北要依托自身优 余产能和产品走出去,加大东北地 势,提升三省区域分工水平,打破三 补障碍,整合三省优势资源,推动东 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 动、协调、同步发展,构建区域联动 (四)把握当前“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东北地区资 源的市场化配置和民营经济发展 “一省之间政府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 支持和产业发展落后的僵局。 内和国外两个大势,既需要进一步 深化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 省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东北问题是区域性问题,东 北三省地理位置、文化特征和经济 发展模式。 结构都有很大的共同点,推进三省 更加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把 握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机遇,积极融 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产业联 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 入新的世界经济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 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制,有助于提升东北地区竞争力, 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