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高考文综(全国I卷)-地理试题+答案+解析

2016高考文综(全国I卷)-地理试题+答案+解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 . . .

2016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详解

区均安中学 晏艳兵

第Ⅰ卷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外,20世纪80年代初,省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瓷生产基地。2003年,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围,瓷产业向等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相比,20世纪80年代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倾斜 2.促使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吸引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1.D 2.A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抓住时间,20世纪80年,结合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省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瓷生产基地。” 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珠三角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倾斜使得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瓷生产线。

2.材料“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围,瓷产业向等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瓷产业向外转移。

3.瓷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是全国的瓷业中心,故产业基础好是吸引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 . . .

. . . .

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围 D.服务人口 5.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4.A 5.B 6.D 【解析】 试题分析:

4.兰斯塔地区通过空间规划,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成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由此可知了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

5.根据材料,各城市分工明确,可推断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因而兰斯塔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的空间特征,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考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 .

. . .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解析】 试题分析:

7.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8.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考点:堆积地貌形成条件。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2示意我国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 . . .

. . . .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10.A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10.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m左右,西部某山地海拔4000m高的位置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

11.与磷高积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m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提示“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山坡2000-3000m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 考点:山地垂直地带性。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的位置和围。

. . . .

. . . .

(1)与、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6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1)农业生长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和光照等,结合材料提示,与、相比,横

. . . .

. . . .

县纬度低,高温期长,热量充足,降水量大,且冬季气温高。

(2)根据材料提示“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可知地势较高的旱地便于排水,土壤不会过湿,且不易受洪涝灾害威胁,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

(3)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主要从原料、质量、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分析。 (4)问题,主要突出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农业优势,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

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主要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品牌,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 . . .

. . . .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季风的背风坡和迎风坡,地形雨等方面来分析,导致东西两侧气候差异大。另外,山地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大。 (2)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说明该地区适宜动物生存的条件恶劣,主要从气候、气温、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方面分析。

(3)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甲地成拍摄点,即甲地是熊出没的地方,也就是鲑鱼溯河流而上的必经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隐蔽;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图7示意莫干山的位置。

分析莫干山名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 . . .

. . . .

【答案】

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三角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的大力支持。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文字材料提示,“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名宿旅游产品新颖、符合高消费人群心理需要,又得到大力支持,结合图息,可知莫干山距离、、等长三角大城市近,距离客源地近,高消费人群规模大,交通便利。

考点:区域旅游发展条件。

43.【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关键是审题,注意是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不要理解为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材料中提到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夏秋季冰雪融水大,同时降水也多,提供充足的水源条件,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狭窄的河谷,落差大,水流急,为泥石流发生积累了巨大的能量,所以破坏力巨大。 考点:自然灾害破坏力大的原因。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8)。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

. . . .

. . . .

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关键是对“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的理解和分析,高位虾池养殖过程中,导致大量海水渗漏,进而导致地下水变咸,附近土壤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考点:水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