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2、有历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3、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4、(2013·北京模拟)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5、(2012·南京模拟)《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6、(2013·南通模拟)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的局面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6、文渊阁是阁臣入值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成祖时,成为臣僚们进出最为频繁的地方,这表明( )
A.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变得亲近 B.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君主手中 C.中枢权力由武将转到文官手里 D.太监掌握的权力超过朝臣的权力
7、(2013·苏州模拟)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1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8、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9、(2013·无锡模拟)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10、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 A.采取内外服制 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 D.对殷商国形成包围
11、(2013·南京调研)《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12、(2013·扬州模拟)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的标牌被改为“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命名是郭沫若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集权制度 D.礼乐制度
13、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是指( )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 ④郡县制受到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在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要求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对划线部分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这是西周实行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反映
D.有利于缓和部族间的矛盾,巩固西周统治和维护等级差别
15、“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段话说明,该时期( )
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16、“(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2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7、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 A.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 B.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 C.郡县制的缺陷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18、(2013·扬州期末)据《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说明了分封制的弊端 B.揭示了郡县制的意义
C.否定了宗法制和分封制 D.指出了秦末社会动荡的根源
19、(2013·无锡期末)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21、《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
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2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3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3、“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4、《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该规定的实质是(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 C.习惯法影响巨大 D.法律至上
25、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唤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
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 B.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C.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D.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26、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27、如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二、材料分析题
1、[2011·浙江温州高三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会议(作为常设机构),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
4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你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材料二 雅典的法庭不设法官,只设主持官,负责组织审判并维持法庭的秩序,判决的权力则在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从公民群体中抽签产生。其例为:每年初公民自愿报名……而后抽签从自愿者中挑选出六千人,作为当年陪审团成员。如遇有法庭开庭之日,城邦官员事先根据案件大小确定审判每桩案件所需陪审团规模,从五人到二千人不等,然后从六千名陪审团成员中抽签选出当日所需陪审员总人数。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
——互联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图书馆《苏格拉底之死》
(2)依据材料二,指出法庭陪审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它对法庭的公正判决会产生什么影响?
1答:(1)特点:主权在民、直接选举(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理解:抽签选举方式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难以保证真正的治国人才掌握国家政权,容易导致庸才误国;抽签选举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导致民主权利被滥用。
(2)方式:抽签产生。影响:防止任何形式的贿赂,有利于法庭的公正判决;公民抽签产生,陪审员法律素质无法保证,也可能产生不公正的后果。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 权制”。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 ……“皇族特权制”……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
5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学家班固论曰:“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 过其正矣。”(《汉书·诸侯王表》)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 军、政大权。
材料二 秦琅琊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 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 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依赖更多,这是靠一家 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 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 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6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 政治措施。(4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10分)
2答:(1)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皇族
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兄弟、子女等)无功而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6分)
(2)措施: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2分)地方:推行郡县制。(2分)
( 3)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3分)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3分)
3、(2013·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 兄
6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 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 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 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 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 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 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 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 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 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2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 (3分)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5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10分)
3答:(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2分)
(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7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肯定:是。(1分)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2分)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2分)
否定:不是。(1分)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2分)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2分)
(3)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4分)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4分)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2分)
4、(2013·徐州模拟)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嬴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嬴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秦朝及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3分)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9分) (2)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两例加以说明。(8分)
4答:(1)宰相、御史大夫、太尉。(3分)“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2分)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
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4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3分)
(2) 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秦朝实行廷议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制约。(4分)
8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三: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分)
5、(2013·无锡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权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
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9分) (2)结合材料二、三,谈谈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分)
9
2014届高三历史训练精题(自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5答:(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3分)政治:地主阶级日益
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3分)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3分) (2)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6分)
(3)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3分) (4)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