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01、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次教材改革语文教材中首篇以课文形式出现的文言文。全文语言简练只有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刻画出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02、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两个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声断气连”之感,并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3.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0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述故事
1.读单元导语页,了解本单元学习主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历史名人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并讲解生字“司”,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面是横折钩,里面一横,一口,口要写得略扁一些。
3.你能给“司”字组个词语吗?
4.师讲解司马最早的时候是一种官职,后来才变成姓氏。除了司马这个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5.学生交流关于司马光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
6.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导语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从单元导语切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有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识字正音
1.刚才我们讲的故事是用现代的文字讲的叫白话文。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古代的人可不是这么记录的。教师将古今两种写法放在一张PPT上,引出文言文,并板书。
2.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文言文的初步感受。
你们能试着读一读吗?注意:难读的字看看拼音,多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一
读。
3.指名学生读文。师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司马光》是学生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导入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将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然后出示仅有30个字文言文《司马光》,并朗读出来,使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受到冲击,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三、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1.只是读正确,读通顺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的意思。学习文言文第二步,就是要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现在请大家看着注释,自己试着把文章的意思说一说。
2.学生自学,同桌讨论。
3.全班学习,师重点指导:
①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哪一个字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庭,就是庭院,庭院是正房前面宽阔的地方。农村一般指院子。所以他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面广字框,是形旁,里面是个廷字表声旁。注意里面的廷字也是半包围结构,先写撇横竖横,再写建之旁。好,请同学们再练写两个“庭”字。
②出示缸和瓮的插图,判断一下,哪个是缸,哪个是瓮呢?
以后再说起这个故事,就不能叫司马光砸缸,要叫司马光砸瓮。这就是文言文,能最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所以好多有学问的人都愿意去读原著,就是古文。
③孩子掉水里了,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重点理解“皆”的意思,并举例:
草木皆兵 众人皆知
皆大欢喜 比比皆是
小结:学习语言,就要不断地积累,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④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设计意图:经过了一、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和解读能力。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自主学习,利用注释、结合生活实际、结合插图理解字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从而把握全篇的内容。)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1.再读,提出要求:要根据意思,想象画面,读出节奏和重音来。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注意红色标记的词句,感受故事的高低起伏。
3.出示课件:文言文和现在的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了吗?自己读一读,同桌互相
说一说。
教师总结:文言文语言比较简练,读起来声调起伏明显,很有趣味。
4.打起节奏,用歌诀乐读法来背诵。
总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在古文学习上就是良方!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此环节教师采用首句引领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背诵,并采用歌诀乐读法和学生打着节拍诵读,进一步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特点,使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04、评课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制定,能够依据课标,依托教材,根据学情,做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
二、课堂上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读正确、读明白,熟读成诵,达成教学目标。
1.文言文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动听,是一种极其适合朗读的语言材料。但由于其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与当下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学生首次接触难以把握朗读的方向和尺度。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除了要正确发音之外,还需要针对文言文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方面做好明确的方向引导。
2.教师以“读”抓住古诗文教学的核心。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每一遍的读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不同的目的。比如,初读主要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读出节奏,读懂句意;三读要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四读要熟读成诵等。通过准确的停顿、节奏的快慢、重音的强调、语速的徐缓、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等处理,要将不同文体、不同语句读出不同的情感。
4.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师留给学生默读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本文句子的意思,自己感悟文字的精妙,自己想象文字中透露的画面。“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堂上同学们结合注释默默研读不仅很好地领悟了文章的内涵,而且无形中巩固了默读的方法。
三、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最后能够熟读成诵,喜欢上了诵读小古文,教学效果是有效的。
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只要我们抓住文言文内在的语言特点,以“读”为根,以“解”为本,以“趣”为翼,就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