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年第8期 人口预测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王周喜 胡 斌 王洪萍 内容提要 本文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考虑众多影响因素的人口模型, 尤其是人口迁移,它已成为影响人口数量的重要因素,并运用分岔与混沌理论进行了理论分 析,指出模型发生跨・临界分岔和混沌的条件,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解法求解模型的参数。 通过对河北省近5O年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 动力系统分岔混沌 人口问题不仅是20世纪我国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而且在新世纪中将继续存 在。无论是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还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人口问题的研究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人口的增长并不是按比例线性增长的,也就是说人口问题是非线性动力学问 题。在非线性系统中,可能会出现分岔现象,分岔理论为我们研究人口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 方法。分岔和混沌是非线性系统特有的现象,而实际上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绝大部 分都是非线性.因此可以运用分岔和混沌理论来研究。本文将分岔和混沌理论用以研究人口 问题,提出了人口的跨临界分岔。 模型的建立 设在时刻f(以年为单位)时的人口数量为p(f),则人口的增长率为 生率6(,,,t)和死亡率d(p.t)不随时间变化,则由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可得: =,再假设出 b(p,f),,(f)一d(p,f (f)=。(1 (f) (1) 其中:。( =b(p,f)一d(p,f)>0,一般而言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显然马尔萨斯模型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它没有考虑到物种之间的竞争、自然界的平衡 和人文环境因素,即生活资料及空间的局限、人与人的竞争、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以及 传统观念等因素。 生活资料及空间的局限和人与人的竞争会导致冲突,对人口的增长起到制约的作用。 统计规律显示,从人口P(t)中随机抽取一个人,他与其他人冲突的概率与人口总数成正 比,即:冲突次数=k p(f),那么个人冲突的总次数为÷k p(f) 。而制约作用也是随着总 次数的增长而增长的,同总次数成正比,以 (,,.t)表示制约作用,则 1 1. (,,,f) 寺k1k 2p(f) = (f) (2) 可以认为影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成反比,与文化发展水平oc 成反比,与中国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传统观念 成正比,与人口数量 (f)成正比,用6 2 ,t J表不这柙影啊,则: :【 + + ) ㈣ 假设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各地区的人口比例保持不变,则对于某个地区来说,机械迁 徙的人口数量与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 成正比,与迁出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由于可以近 似地认为各地区的人口比例不变,所以可以认为与该地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则: .f)= 5 (f) (4) 将(1)、 (2)、 (3)、 (4)式综合起来,得: = (f) 『)+ .『)+ ,f) =( + + + + )一 【f) 【f)一fl(t ) 【5) 二、模型分析 运用分岔理论对模型 = 一 进行分析。令 一 =O.则解得: ・ =0,P =簧。将(5)式右边对 求导,得: ( ) 一7 (6) 将 代入(6)式得D ( dt)t,. = :将 代入(6)式得D ( )I :: 稳 件分析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其稳定性。 一 。运用 J ’I I / . } }// 0 I I //\ /1 图1跨临界分岔图 图2倍周期分岔、混沌图 图中,实线表示稳定,虚线表示不稳定。由分岔图可以看出该模型发生跨临界分岔。由分 岔图可以看出,在 的某个邻域内.当 >0时,人口数量是稳定增长的;而当 <0时, 从 系数的物理含义上看,说明死亡率大于其他影响因素系数之和,但是此时由于先前 >0,人口数量已经有所增加,所以能保持人口数量的稳定,lal n,-J-fxtr]A ̄以看出只有短期 内保持 <0,人口数量才会稳定。 54。__。——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系统的特征,因此不能将这49年的数据看成是同一动力系统的,而应该将它们分成不同的 动力系统:l952年~l959年、l966年~l979年、l980年~l989年、l990年~2000年。3 年自然灾害造成了人口数量的骤减,不仅改变了动力系统的特征,而且还造成了l960年~ 1965年数据的不稳定,应予以剔除;80年代后实行计划生育,但是l989年的引起了大 量人口的机械迁移,因此90年代视为另一个动力系统。 表1 数据计算和检验 检验数据 年份 口 原始计算数据 (单位:万人) 相对人口 年1952~1957年 1952~1959 0.081 1.67 X 10 相对误差 份 真实数据 预测数据 3732 3741 2.4‰ 增长率 1.87% 1 77% 1 l1% 1 O2% 1958 数据 1959 1977 3791 4998 5O57 3780 5000 5O52 24‰ .4‰ 1。 0 1966~1976年 1966~1979 0.091 1.598 X 10一 1978 数据 1979 51O5 5107 3.9‰ 0.94% 1987 198O~1989 0.037 4.14X 10-6 571O 5795 5718 5794 1.4‰ 17‰ .1.33 o,0 1.3% 1.27% 198O~1986年 1988 数据 1989 5881 5869 2‰ 1998 1990~1997正 6569 6614 6571 661 3 3‰ 15‰ .0.68% 0.65 o,0 0.61% 199O~2000 0.053 7.03 X 10-6 1999 数据 2000 6674 6657 2.5‰ 由表l可以看出,使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预测出人口的数量。四个阶 段的。(均大于0.029,这表明生活资料和空间的局限性、人与人的竞争、生产力水平、文化 水平,中国传统观念、人口机械迁移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人口趋于增 多。相对人口增长率,即 /P( 总体上越来越小,80年代的攀升主要是由于人口迁 移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小于人口增长率)也是逐年降低的。 参考文献 方亚玲: 对人口模型的研究》.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罗雪山:《人口模型中的分岔研究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0年第10期。 王洪礼、张琪昌: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应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002年2月 (作者单位:王周喜、胡斌,天津大学; 王洪萍,天津财贸干部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