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案例
曹志文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已经学习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和《“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这些对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帮助。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及意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讲授新课:
欣赏视频《商鞅变法》,了解变法的背景情况。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一生的主要经历:成长的历程、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成长的历程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建议教师结合相关的史料,设置问题: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分析,适当启发。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秦孝公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前两次求见时,他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秦孝公对他所言不感兴趣,“时时睡,弗听”;第三、四次他见孝公时,说出自己治理国家的真正主张,“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说公以霸道”。商鞅的治国理论引起了秦孝公浓厚的兴趣,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
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中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商鞅在变法之前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变法即将付诸实施之际,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商鞅批驳他们:“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作礼,不肖者拘焉。”又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有利地驳斥了旧贵族“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教师总结: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变法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进而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教材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在对外战争中,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4.普遍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该措施。得出结论:商鞅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此外,商鞅还改革了旧的社会风俗。
★本课小结(投影) 1.商鞅变法的目的
在富国的基础实现强兵,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内容 领域 措施 作用
为田开阡陌封疆 经济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郡县制 司法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3.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