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长株潭一体化

长株潭一体化

来源:好走旅游网
长沙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8-01-11 [字体:大 中 小]

长沙是一座有2000余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汉朝的刘邦立国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设立汉朝的属国——长沙国,自此之后,长沙开始筑建城墙,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沙因为据有险峻的地理环境,所辖地区又尽为富庶之地,经济与交通均较为发达,故历代以来,都是名人、文士辈出的地方,其文化艺术极为繁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主要风景浏览区有岳麓山、桔子洲、天心阁、烈士公园、月亮岛,主要名胜古迹和中国革命纪念地有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开福寺、陶侃寺、贾谊故居,“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清水塘、湖南自修大学旧址船山学社、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

长沙GDP预计首破2000亿

2001年~2006年三市GDP年均增长率达13.6%。其中,2006年三市实现GDP总额比上年增长14.1%;今年1-10

月,长沙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14.3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3.6亿元,同比增长53.8%,提前完成全年计划任务。根据今年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和1-10月经济运行情况,结合历年来四季度经济运行特点,长沙市统计局昨日发布新一期统计分析,初步预计全年GDP将达到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左右,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未来五年,长沙将进入以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显著特征的重要发展期。根据2000-2007年长沙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拟合曲线建立的预测回归模型预测,到2012年,长沙市经济总量将达到4500亿元左右,2008-2012五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3.5%左右。以2000年人均GDP为基数,只要今后五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长沙市有望在2012年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株洲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8-01-11 [字体:大 中 小]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370.9万人,非农业人口99.2万人,农业人口271.7万人。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1983年株洲市株洲县漂沙井磨山发现6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压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址。近代,190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都曾震撼中华大地。李立三、左权、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时轮等近、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就诞生在这块热土上。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GDP预计近700亿元

2006年株洲市GDP为605.2亿元,常住人口367万人,人均GDP达到16526元,与2000年人均GDP7934元相比已实现了翻番。近7年来株洲市经济发展年均增速超过了二位数,达到12.5%。据初步预测,2007年GDP增幅可达14.5%至693亿元。这样未来5年GDP年均增幅只要达到12.5%的速度,就可有望到2012年即下届政府任期内可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这样就比2020年提前8年实现目标。

湘潭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8-01-11 [字体:大 中 小]

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仿东地区,湘江中下游,东经111度58分-113度05和分,北纬27度20分55秒-28度05分40秒之间.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具有耕地、水面和丘陵地较多较好的优势。现实有耕地12.2万公顷(1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

方米(0.67亩)。

土地质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教广,有利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和农业的开发。现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岳塘区两个城区。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其中市面上区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65万。

境内有韶山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革命纪念地,一代伟人毛泽东和著名人物彭德怀、齐白石等为本地人。 湘潭GDP估计达到470亿元

2006年,湘潭市实现GDP总量达422.1亿元,增长13.2%,占全省5.6%。即使按照去年13.2%的数据预计,2007年湘潭市也将达到477.8亿元。

长株潭城市群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8-01-11 [字体:大 中 小]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59所高校,9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杂交水稻、人类干细胞、复合材料等研究国际领先。 三市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目前已建成了3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产业基地。从2005年开始,每年年初均由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组织制定年度经济一体化工作目标任务,三市互动的协调机制正在建立。 2007年,长株潭三市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0.7亿元,占湖南全省39.3%;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都超过60%。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显现。 长沙

长沙又名“星城”,位于中国的中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湖南的东部偏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汉朝的刘邦立国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设立汉朝的属国——长沙国,自此之后,长沙开始筑建城墙,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沙市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1个县级市为面积5007平方公里,3个县的面积为6264平方公里。长沙在2008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享有“中国娱乐之都”“中国动漫之都”美誉,现已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正在朝着“中国工程机械之都”迈进。

长沙,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有风景独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有水洲相拥“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湘江;长沙,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马王堆汉墓、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及三国东吴简牍;长沙,“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长沙更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2007年,长沙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9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增幅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增幅排名比2006年提升5位,增速为1994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GDP总量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8.8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4.83亿元,增长17.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71.56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6.62亿元,增长1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33711元,比上年增加5729元,增长14.8%。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6.2%、16.1%、16.1%和16.0%。

2008年,长沙市2008年GDP、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三个三的突破”,即GDP突破3000亿元,将达3001亿元,增长15%;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为3100亿元,总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三次产业结构由3、2、1首次成功改写为2、3、1的排列;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42亿元,增长30.3%。

长沙,我国南方这座美丽的古城,历尽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二十载的改革开放,正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今天的长沙,正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尽泻风流。 株洲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370.9万人,非农业人口99.2万人,农业人口271.7万人。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1983年株洲市株洲县漂沙井磨山发现6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压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址。近代,190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都曾震撼中华大地。李立三、

左权、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时轮等近、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就诞生在这块热土上。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GDP预计近700亿元

2006年株洲市GDP为605.2亿元,常住人口367万人,人均GDP达到16526元,与2000年人均GDP7934元相比已实现了翻番。近7年来株洲市经济发展年均增速超过了二位数,达到12.5%。据初步预测,2007年GDP增幅可达14.5%至693亿元。这样未来5年GDP年均增幅只要达到12.5%的速度,就可有望到2012年即下届政府任期内可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这样就比2020年提前8年实现目标。 湘潭

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仿东地区,湘江中下游,东经111度58分-113度05和分,北纬27度20分55秒-28度05分40秒之间.地貌以平原、岗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具有耕地、

水面和丘陵地较多较好的优势。现实有耕地12.2万公顷(1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3%,全市人均占有耕地447平方米(0.67亩)。

土地质量好,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教广,有利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和农业的开发。现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岳塘区两个城区。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其中市面上区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65万。

湘潭GDP估计达到470亿元

2006年,湘潭市实现GDP总量达422.1亿元,增长13.2%,占全省5.6%。即使按照去年13.2%的数据预计,2007年湘潭市也将达到477.8亿元。

长株潭城市群规划体系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8-01-16 [字体:大 中 小]

1998年以来,已编制18项规划。

●1998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金融同城、

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

●2000年,世界银行就长株潭开展了在华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CDS),评价“长株潭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格局在世界上是独特的,其发展前景令人鼓舞”。

●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 ●2001年,开展《岳麓山大学城规划》、《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规划》国际咨询。

●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3年,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开发建设保护办法》。

●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

●2006年,编制《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同治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同建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物流规划》等。

长株潭城市群大事记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7-12-25 [字体:大 中 小]

上世纪50年代,三市合一建“毛泽东城”的构想提出。 上世纪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提出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

1998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

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 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3年,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开发建设保护办法》

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

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

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张春贤书记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召开,制订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历史行进的脚步:从毛泽东城到两型社会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7-12-25 [字体:大 中 小]

2007年冬,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在感慨历史的厚重中有着太多波澜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正在跨越历史。

聆听长株潭发展中行进的脚步声,我们发现,“两型”社会,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肇始:毛泽东城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谈到长株潭城市群的历史沿革,人们就总是要提到“毛泽东城”。

历史长河中,许多当时稍纵即逝的思想闪光往往在多年后还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现实的时空。

20世纪50年代初,长沙市在讨论制定第一个城市发展规划时,时任长沙市城建局局长的潘基就提出把湘潭县划归长沙市建设毛泽东城的意见,并进行了讨论。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周士钊到北京去看望毛泽东主席时,向毛泽东提出三市合一,建立“毛泽东城”的宏大设想。当时建立“毛泽东城”的出发点,是基于政治角度对领袖人物的崇敬,但也反映了湖南人民渴望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大都市的强烈愿望。

事实上,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湖南仍没有一个重量级的城市。一心谋发展图上进的湖南人,心又如何能安。 湖南必须寻找崛起的出路!

探索: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1982年底,在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

议上,省政协委员张萍以提案形式,第一次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当时,三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和总人口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排到第9位,城区工业总产值排第11位。当年的12月20日,湖南日报率先报道这一构想。“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20多年后,张萍仍然能十分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首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 1984年底,湖南省政府设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以及长株潭经济技术开发协调会议制度。张萍负责主持规划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但受当时的不同认识和意见的影响以及条件的限制,这项工作没有能够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在1995年10月的省第七次党代会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呼声再次高涨。省内另一位经济研究专家、现任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张富泉在其《湖南城市建设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建立长株潭省级权威规划中心,把三个城市规划统一起来。他大胆提出,改变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突出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引导三市由背向发展到相向发展。1996年11月,长株潭三市和省社科院联合在株洲召开了“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引起了省委决策者的重视。1997年3月,时任省委书记的王茂林主持召开了有长株潭三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参

加的“长株潭座谈会”。会议提出要以长沙为中心,进一步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的作用,把长株潭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这次湖南省“最高规格”的会议上,在把长株潭城市群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一重大战略上达成了共识。

1998年,湖南省成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放在当时的省计委。 1999年2月,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正午主持召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专题座谈会,会议决定实施1998年编制的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五项规划:即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5个基础网络规划。 2005年8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正式完成,省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布,这被认为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性规划,也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2007年9月,省人大又通过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为规划的提升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6年6月底,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在长沙举行。长株潭三市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长株潭工业合作协议》、《长株潭科技合作协议》、《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一系列“融城”的举措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

在2006年11月召开的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按照科

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省对长株潭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省委书记张春贤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物流体系和市场体系,努力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打造在全国较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城市群。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对长株潭这一重大发展战略问题,认识和研究在一步步突破。

新标:建设“两型社会”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探索终于“修成正果”,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选择在2007年12月批复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背后大有深意。这个深意就是中部崛起的大背景。

2006年4月,中央启动中部崛起的战略,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中央确立了武汉城市圈、中

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4大城市群作为“中部崛起”的重点。这是长株潭城市群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进入“国家队”。

长株潭城市群此次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社会”)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实现体制机制的整体创新。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此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正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

从资源节约模式的角度看,就我省而言,显得十分迫切。自古以来,“湖广熟,天下足。”虽然我省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1%%,但是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90亿公斤,占到全国的5.8%%,其中稻谷产量多年来保持全国第1位,是全国7个粮食调出省份之一。为了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我省必须解决在城市化过程中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等关键问题。我省缺油少煤,一些基础性的资源也不丰富,厉行节约,当是发展中所必须遵循的。 另一方面,从历史上来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老工

业基地和我省经济中心,长期受“重发展、轻治理”观念影响,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两型社会”建设的路该如何走?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不断求索,试图拨开前行的迷雾。

经济发展,规划先行。长株潭工作自推进以来,借助世界银行和国内外一流咨询设计机构,编制了10多项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规划体系。2002年编制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我省陆续投入力量,在连接三市长128公里、480平方公里的沿江带状区域内,建设集道路、防洪堤、大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型旅游休闲设施、各类住宅区于一体的湘江生态经济带。

环境治理上,省政府2006年组织编制了《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出台了共同的环保产业政策,并在省环保局组建了专司三市环境监测的执法大队,同时还下发对三市政府的环境同治考核指标。目前长沙已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而株洲摘除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两型社会”的建设涉及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是长株潭优势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城市群大力改造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对重化工业进行传统技术改造和升级,株冶、智能化工成为了全国循环经济试点,株洲市今年又启动了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

聚集了全省65%%的大中型企业的长株潭城市群,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文化传媒等产业是省内支柱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等产业已颇具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合理分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九华工业物流园、湘潭高新区,在产业发展上无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长株潭城市群正积极谋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

多条高速公路将三市串联成网,三市人民翘首以待的长株潭一体化公交,也于今年1月26日正式开通。6条相互连接的直达公交线路,给一江两岸三市400多万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使三市的经济运转大大提速。同时,长株潭一体化公交将与未来布局的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扩建等,共同形成大运量、立体化的城市群公交网。长株潭大型科学仪器、医疗设备等的协作公用网也正在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互联互通的平台也在进一步形成。

长株潭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上取得突破,将带动整个发展方式的转变,其示范效应影响深远,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将作出巨大的贡献。

长株潭25年圆梦 获批为“两型社会”国家级试验区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7-12-25 [字体:大 中 小]

【编辑动机】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12月7日传出消息,长株潭城市群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自1982年12月张萍向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以来,25年历史,长株潭最终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改革和发展从此步入一个崭新的新时代!

由于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以至于长株潭三个城市必须更早面对区域协调的难题,在某些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

“半夜鸡叫,叫得太早也要被吃掉。”一位政府官员用这句话形容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曾经遭遇的10年停顿。在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1980年代初,“长株潭经济区”的提法在湖南这样一个内陆省份,确实显得过于超前了。 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在停滞了10年之后,1997年再次踏

上了征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越来越受到湖南省高层的重视。

2006年6月,湖南省政府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了关于在长株潭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从此加入众多城市对综改试验区的竞争之中。

1985年:启动长株潭一体化

与长沙漫长的历史相比,长株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

建国后,由于四通八达的铁路在株洲、湘潭一带交汇,从而彻底改变了两座小镇的命运。“一五”和“二五”期间,大量工业项目沿着铁路布局在株洲和湘潭。到了1983年,株洲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万城市人口、18亿元工业产值的中等城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长株潭三市形成了沿着湘江分布的“品”字形格局。

长株潭一体化真正成为一个话题,是由现任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当初的一纸提案而起的。1982年12月,张萍向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交了一个议案,建议“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从此,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

张萍回忆说,当时改革开放进入了快速推进期。在全国

“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下,湖南的出路在哪里?湖南当时发展经济一个最不利的因素是,缺乏一个类似于广州或者武汉那样超大型的经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长沙在全国城市的排名是在30多名开外,无法对湖南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而长株潭三市彼此相距30-50公里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和社会联系。在张萍看来,长株潭不应该是三座彼此隔绝的城市,而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城市综合体。如果三市进行有效地整合,那么经济实力将进入当时国内的前10名。如此一来,在北有武汉、南有广州、东有上海、西有重庆的中心地带,将崛起一座强大的城市。

张萍的提议获得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列为国家体改委的重点课题。通过进一步调研,他于1984年7月撰写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该年11月份,湖南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了《方案》,并且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株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会议纪要对这个经济区的定义是:“它不是一级行政层次,而是打破行政区划,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用网络联结起来的经济联合体。”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在1985年的元月成立。湖南省政府和长株潭三市政府共同出资,购买了四套商品房,作为长株潭规划办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办公人员也分别由省市政府四方派出。张萍作为第一任主任,亲自参与了长株潭经济区第一次启动的整个过程。

10年停滞:工作仍在快速推进

长株潭规划办成立后,每个星期一都会召开办公会议,由省计委协作办的官员和长株潭三市的计委副主任参加。在更高层面,从1985年到1986年6月之间,先后召开了三次市长联席会议和12个行业的经济技术协调会。 张萍说,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启动时,他们是从大项目的联合开发入手。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在开完第一次办公会议后,就深入长株潭三市举办座谈会。在每个城市,他们都会询问同样的问题:你们认为长株潭应该联合开发哪些项目。然后把答案列成一个单子带回长沙。一个星期后,经过筛选,长株潭规划办整理出需要联合开发的10大工程。 其中三个属于金融方面的合作。第一个是要建立长株潭三市资金拆借市场。第二个是在长株潭实行票据的同城交换。第三个是能否在三地对重大项目组织银团贷款。第四个工程是关于交通。另外几个工程分别涉及统一电话的区号、三地电厂的扩容、统一三地的城市规划、共同治理环境污染,以及在三市结合部联合建立开发区和进行企业整合等。 张萍说,从1985年到1987年上半年,在将近两年半的时间里,第一次长株潭一体化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召集长株潭三市的人民银行行长在

韶山开会,同意就长株潭资金拆借市场达成协议。票据同城交换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三座城市的交汇处--易家湾镇设立长株潭票据交换站,实现了票据的当日交换。 银团贷款问题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张萍带着三个城市的银行领导到了株洲电厂,就电厂扩容问题提供了银团贷款。交通方面,由于三方的支持,很轻易地就解决了货车“空驶”的问题,而公交方面也达成了协议,对站点进行了初步的勘查。此外,在城市规划、企业跨地重组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在三市联合建立开发区方面提出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进行了初步论证。

第一次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就这样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但到了1987年,冬天来临了。在这两年中间,在各种场合有反对的声音出现。有些人的态度相当激烈,认为长株潭已经是湖南最富裕的区域,省政府的政策不应该再向长株潭倾斜。1987年的上半年,张萍明显地感觉到当时的省领导对长株潭的关心正在减弱。“也从来没有说不搞了,但是领导不出面,市长联席会议就开不了,一些措施就推不下去。”1987年5月份,张萍正式提出辞呈,离开了长株潭规划办公室。

1997:第二次启动

等到长株潭一体化再次进入湖南省政府的视野,已经是1997年的事情了。

1997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长株潭三市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长株潭座谈会”。之后,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由时任省委副书记(后任省长)储波担任组长。

张萍说,与第一次由联合开发大项目入手不同,长株潭第二次的启动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由“总体规划”启动。 从1998年开始,湖南省计委牵头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五同规划”,即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湖南又制定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炉,这被认为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性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长株潭产业一体化等规划陆续出台。 湖南省政府经过多年的强力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在一些领域再次取得了突破。

金融同城已经实现。以前三个城市由两个电网覆盖,如今也实现了电力同网。在通讯方面,移动和联通已取消了长株潭之间的漫游费。利益牵涉最为复杂的是“环境同治”。20年前困扰长株潭的区域污染问题至今还在折磨着三个城市。因此,“环境同治”也被摆在了最优先的位置。 2006年起,湖南陆续实施了四个“一”的政策。

三市实行了同一个规划。三市还实行同一个财政政策。三个城市还实行了同一个关于环保的政绩考核标准。最后,三个城市成立同一支环保执法队伍。在省环保局设立长株潭执法大队。

2006年年底,湖南省调整了“五同规划”的部分内容。将电力同网改为能源同体,金融同城改为生态同建。长株潭一体化从此有了新的目标。

2006年,长株潭三市全年实现GDP2807亿元,占湖南省的38%,一般预算收入也同样占到了全省的38%。省委书记张春贤说:“长株潭未来是湖南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引领发展的火车头,核心动力。”

2007:城市群和两型社会

2006年6月,湖南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了关于在长株潭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从此加入众多城市对综改试验区的竞争之中。

2007年6月份,成都和重庆幸运地加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资格。虽然长株潭此次落选,但是有湖南省政府官员表示,长株潭城市群获选综改试验区的希望“依然很大”。

在长株潭加入综改试验区的竞逐后,湖南省显然加大了对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力度。

就在公布消息的2006年6月,湖南省召开了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三地的书记、市长共同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就四个方面达成了十四点共识,并且审议通过了《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长株潭工业合作协议》、《长株潭科技合作协议》、《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

2006年8月底,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前往长株潭调研综合配套改革一事。孔泾源先后考察了长株潭三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走访了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观了湘江生态经济带,并详细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情况。 考察后,孔泾源对长株潭的评价是:长株潭城市群特色相当鲜明,区域规划先行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思路清楚,目标明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符合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精神。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说,长株潭综改试验区申请得到了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的高度重视,2007年以来,湖南省主要领导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关心明显增加,由省领导召开的关于长株潭一体化的会议也越发密集。

最近知情人士透露,湖南省委省政府原本计划在近期出台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文件。但“现在这个文件暂

时不出台,因为等到国家批准长株潭综改试验区的资格后,再出台可能更有针对性”。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于2007年9月29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专项规划和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域规划的制定,应当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依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的各项建设,应当符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是指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规划区及其周边地区。其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划定。

一季度长株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18.6%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8-05-14 [字体:大 中 小]

从省统计局获悉,一季度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80.3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9.29元,增长18.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3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60.64元,增长20.9%。 外出从业收入大幅提高,成拉动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第一动力。一季度,长株潭地区农民人均外出从业收入457.68元,增加119.24元,增长35.2%,对工资性收入增长贡献率达65.1%。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人均1041.00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83.03元,增长21.3%。本地劳务所得保持稳定增长,人均475.56元,增加56.06元,增长13.4%。

与此同时,受农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一季度农民人均一产业收入619.82元,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畜产品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使牧业收入受涨价影响尤显突出。一季度牧业收入人均463.40元,增加111.37,增长31.6%;转移性收入上升显著,达367.27元,同比增长20.1%。

长株潭城市群基本数据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08-01-16 [字体:大 中 小]

基本数据

2000年长株2005年长株潭 2006年长株潭 潭 占全占全占全总量 总量 总量 省% 省% 省% 项 目 人口(万1238 18.9 1289.5 19.2 1301.5 19.2 人) 土地面积 (平方公28088 13.3 28088 13.3 里) GDP(亿1138 30.8 2410.8 37 元) 一般预算53.5 30.2 148.7 37.6 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 312 29.3 1193 46.6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489 额(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 2.6 (亿美元) 进出口 (亿美元) 28088 13.3 2818 37.6 181.6 38.2 1503 46.4 35.8 1038 42.2 1204.8 42.5 38 12.2 58.9 15.8 60.9 21.5 85.7 40.4 67.3 49 66.6 出口(亿14.3 86.5 25.5 68.3 34.7 68.2 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1.201.221.247445 11604 12992 配收入倍 倍 倍 (元) 农民人均 6199 1.281.391.582822 4348 纯收入倍 倍 (现金倍 (元) 收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