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试验数据指导施工”的原则 1.严格检测操作管理制度
认真执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样品管理制度、检测工作负责保证制度、测试数据检验制度、检测报告审批制度、检测资料保密制度、试验资料管理制度、测量工作规程以及试验和施工过程控制等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检测设备的使用、搬运、储存、维护等管理。所有检测、试验仪器按规定进行校准或检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标定认可,保证在有效期限内使用,所有检测人员按规定持证上岗。通过室内、室外试验选定机具设备、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操作方法,修正相关施工技术参数,制定工艺流程,作业指导书、内控验收标准,作为全面施工的控制依据。
2.加强原材料的进场检测
严格所有原材料进场前的检验控制,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各种厂供材料要有出厂合格证,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批量或数量进行抽检。对砂、石料等材料进行成分、材质、强度试验,并严格控制其粒径及各种成分含量符合设计要求。 (二)严格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1.坚持图纸会审制
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对图纸进行分级会审,审核完成后,审核人员对审核结果有无问题均要进行有效标识,填写审核意见,汇总。必要时,及时和设计单位沟通,不断完善设计。 2.坚持方案会审和优化制度
人员进场后,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桥涵专业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根据施工设计图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 3.坚持技术交底制度
根据建设单位审批通过的施工方案编制各工序技术交底,同时对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进行设计意图交底、施工方案交底、施工工艺交底、质量标准交底、创优措施交底,做到“三级”技术交底并有交底手续。 4.坚持作业指导书制度
对重要施工工序,结合现场实际和施工特点按照项目部编制的作业指导书执行,认真学习,达到作业程序易懂,操作方法具体可行,施工过程有序可控,质量标准满足要求。 5.坚持资料管理制度
按照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的要求,结合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对资料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分类归案,集中管理。详细如实地记录施工全过程,最大程度地反映施工的可追溯性,使资料能够正确反映施工全过程并与施工进度同步积累。
6.加强开工前的地质复查勘测
开工前,对线路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补勘,确保不因地质原因而造成结构物产生较大的变形。
分别采用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仪试验,对桥涵明挖扩大基础进行判定,判别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三)严格施工工艺加强过程控制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审定的技术方案、工艺要求组织施工,按照设计要求和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上道工序不合格,不交付下道工序施工。保证每个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一次达标成优。
涵洞开工前,测量放样涵洞的长度、轴线,基础所有尺寸,控制好基础标高,确保上下游排灌系统的连接圆顺、稳固、流水顺畅。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地质和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经隐蔽工程检查合格后进行基础施工。
工程用钢筋、水泥须有出厂合格证,砂、石料须取样试验,所有材料经检验合格之后方可使用。
砂浆计量配料,搅拌机拌制;砼由相近砼拌合站集中生产,搅拌运输车运输供应;钢筋在现场加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图纸现场绑扎,严禁漏绑。
本工程箱涵采用整体浇筑,钢筋采取统一进行制作和绑扎,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配合竹胶板,保证底板光洁美观。
防水层材料检验合格,铺设宽度、搭接长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粘接牢固,保证铺装面平整、干净、干燥、无凹凸不平。
沉降缝保证做到上下垂直、左右对称,缝宽一致并按照设计进行标准填塞。 (四)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
对关键工序、特殊过程和质量控制重点部位、混凝土作业等坚持技术试验人员跟班作业,实行24小时旁站监控,做好施工记录,建立工序交接和工序责任制度,保证实施过程具有可追溯性。强化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分项、分部工程也须在完工之时进行质量验收,不得在事后补做资料。要确保各项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项目经理部和各专业架子队严格质量检查和抽查,各班组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及时邀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证,不符合要求的不隐蔽。 (五)保证质量目标的物资设备保证措施
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认真制定各种材料、机械设备总计划和采购清单。采购前对材料、机械设备的供方进行调查评价。选择时,认真查验供方的资质证明、营业执照、产品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证明及顾客满意度相关资料,交付后服务的证据、支持能力等,严格选择有实力的供方。对有特殊要求的材料、机械设备,严格组织实地考察,进行产品质量状况评价,确定合格供方。对选择的所有合格供方,签订定购合同,建立评价记录,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择优淘劣,保证选择合格和放心的供方。
严格各种材料、机械设备采购的质量过程控制。对供方生产(制造)的各种材料、机械设备做好检验和验证。对接收的每批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进场检验和验证,确保其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和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对各种机械、设备按照采购合同文件的要求,严格进行验证,确保其技术状态良好,运转正常,能够达到应有的施工能力和要求。
严格材料、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认真执行和落实各种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及办法,随时和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对各种材料的标识、搬运、储存、保管、发放等管理,严格执行企业的有关规定,从源头上控制好产品质量。对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管理,落实安全使用、维护、保管和责任制度,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小修、大修计划,保证各种机械设备工作正常,确保施工和工程质量不受影响。
(六)夏期混凝土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的技术措施
本工程混凝土量较大,为了有效的控制夏期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小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方面全面考虑,结合实际采取措施。
1.选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
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3.使用粗骨料,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掺加适量的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4.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加入适量的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5.在混凝土中加入补偿收缩性高效抗裂剂,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 6.在混凝土浇注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工作,缓解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避免暴晒,注意保湿。
7.采用长时间的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 8.加强温度和湿度的测控,随时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及时调整保温和养护措施,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及湿度不致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缝的出现。
9.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混凝土拌合物堆积过大高差。在结构完成后及时回填土,避免其侧面长期暴露。
11.砼浇捣后,逐渐凝固、硬化、其过程主要有水泥的水化作用来实现,水化作用必须在适当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完成。因此为保证砼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在规定龄期内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并防止产生收缩裂缝,必须对砼进行养护。
12.砼浇筑完毕后的12小时以内,对砼加以覆盖和采用养护膜及蓄水养护,
养护时间:普通混凝土不得少于7天;对有抗渗性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天。浇水次数应能保持砼处于湿润状态。
13.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当采用土工布、棉被或草帘毛毡覆盖养护的,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七)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 、涵背填土不密实、偏压。 预防措施:要分层对称填土,用小型压实机具分层压实,要求密实度达95%以上。
2 、混凝土蜂窝、漏筋。 预防措施:模板拼装严密,严禁跑浆。振捣按施工工艺进行,不得漏振或振捣不实。振捣棒不得碰主筋,导致主筋位移,露出保护层。基础上插筋要加以固定,以保证插筋位置的正确,防止插筋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位移。
3 、混凝土表面气泡多。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水灰比,采用自动计量装置拌合混凝土;严格掌握捣固时间,清净模板,涂合格的脱模剂。
4 、混凝土表面错台、跑模变形。预防措施: 认真整修模板,拼装模板要严密合缝,支撑要牢固,灌注混凝土时要随时有人监控模板。
5 、砌石砂浆不饱满。预防措施: 严格采用挤浆法施工,加强现场监控。 6 、砌石通缝、空瞎缝。预防措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砌筑,丁顺咬合;并采用挤浆法施工,保证砂浆的饱满;经常进行检查,细心勾缝。
7 、混凝土预制构件跑模、漏浆、表面裂纹。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模板的缝隙,认真加固模板,细心震捣,表面要及时压光两次并覆盖养生。
8 、钢筋尺寸不规范。预防措施: 严格按照交底图施工,及时检查,加强对钢筋工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