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梅山中学初一数学老师上课的几个片断: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罗老师微笑问道。悬念式“开场白”:李老师一上讲台,就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稍作停顿,“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李老师,你会算命吧。”“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老师,快说快说”。故事式“开场白”:在《我变胖了》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贴近生活式:让单一的课堂回归生活,绝不应该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贾老师的《打折销售》课,开场白是:“同学们,每到换季的时候,我们逛商场看得最多的字眼就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打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打折销售》”。“设疑式”开场白:在上《日历中的方程》时,刘老师先让学生看一副图画:小颖在一本日历上圈出竖列的三个相邻的日期,并把和告诉小明。小明立即说出了这三天分别是几号。问题出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明是怎么‘猜’出来的吗?要知道这个秘密呀,我们首先要了解日历中的数字排列的规律”。诸如此类的还有:“名言式”开场白;“趣味式”开场白;“实例式”开场白;“比喻式”开场白等等。三、改变“搬运工”式教学方式,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近几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采用问题讨论教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匠心独运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固然好,但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案例: 师: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顶点A1爬到顶点A2,请你为它设计一条最近的路线。生:(思考一阵后)在平面内,走直线,路线最近(学生还未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要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师:说得好,那将一个正方体沿棱展开,你会得到怎样的平面图形?先自己动手操作再与同伴交流。(学生动手实验,并热列讨论)生:老师,我发现,将一个正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形是6个正方形连在一块的平面图形。。师:那,是不是6个正方形连在一块的平面图形就一定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呢?(有争议,有的学生开始动手实验)甲生:不行,象这样四个正方形在一条直线上时,如果另两个在它的同一侧,就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学生边说边把图画出来)。 师:说得真好,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还有没有其他情况?乙生:如果6个正方形连在一块,其中含有“田”字形,也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比如: 师:补充得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指着黑板上同学们展开的平面图形)同学们,请你们总结一下,把一个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共有哪些情况,你们能不能对这些情况进行分类?(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方法不一。教师在一旁略加指导,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代表一:可以分成三类:四个正方形在一直线上;三个正方形在一直线上;二个正方形在一直线上。学生代表二:可以分成四类:1-4-1型;2-3-1型;3-3型;2-2-2型。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辩论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教师
对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不要妄加评论,而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为了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交流能力,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亲身去经历数学活动,大胆探索数学规律。教师决不能图方便越俎代庖。如:在讲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们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在讲有理数的运算时,我们提供实际背景,让学生自己归纳法则;在讲生活中的数据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查找资料、调查访问收集数据,从中尽可能地获得得信息;在讲“可能性”这一章时,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给予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不怕学生的观点有误,就怕学生不去思考、不去动手、没有观点;对提出错误观点者也要表扬。这也算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的一种尝试吧,即培养学生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也就是在培养学生追求质疑、求实的科学的精神。四、成立学习小组,关注每个孩子。我倡议在初一各班成立学习小组,缘于两件事。一是我女儿刚读小学一年级。在学校的开放课上,我看到别的孩子高高举起他们的小手,而女儿悄悄把头埋下去的时候,我感到心要碎了。二是刚开学时,我现在的一名学生跟我说:老师,我小学的时候,报了一个奥数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班上有几个优秀学生很快把答案报出来了,老师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其实我们好多人根本就听不明白。后来,考了一张卷子,老师才发现我们好多人都不懂,于是就教得仔细多了。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往往出现被提问的学生早就会了,不会分析、没有掌握知识的学生却得不到回答的机会。其实,我们早该质疑传统的教学方式了。教学究竟是为了部分好学生,还是面向大多数、面向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已切身感到了“差生”和作为“差生家长”的痛。我们不能再对那些所谓“差生”视而不见了。他们还太小、人生的路还很慢长,我们不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播下自卑的种子。教学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的实质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们。现在我们把学生组织成若干学习小组。课堂上采用“独立思考+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谈出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质疑。让那些想得快、做得好的同学自觉地养成、并享受帮助人的快乐,最后再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有时候,教师特意指定学习小组的一位“差生”代表本小组发言,然后大加表扬,让他(她)感受成功的快乐。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体验。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为那些优秀的学生创造“跃上天花板”的机会;为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树立“跳一跳就可摘下苹果”的信心。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答不出,允许他们请教本组同学,或由本组同学补充。目的就是发展尊重他人,增进团队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而不再感到孤立无援。在课外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给学生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某生由于各种原因耽误了功课,本学习小组的同学有责任和义务给该生补课。在授课之余,给予学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和支持,实在是太重要了。(附表一)五、作业追求创新,鼓励学生设计试题。长期以来,数学作业以计算为主,同时围绕中考题型而设计,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题型的创新和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变。我们注重课堂教学要创新,但忽视了布置作业环节的创新教育。殊不知,评讲作业和习题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使学生保持对作业的好奇心,乐于完成作业,我们试着搞作业创新设计,从而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主要方法有:⑴游戏式作业。例如:在各自的日历上,用一个矩形任意圈出2×3个数或3×2个数或3×3个数,把它们的和告诉同伴,由同伴求出这几个数。⑵决策式作业:如果你有1万元作商业投资,现在有两种投资渠道:①电视机销售:每1台电视机的进货价是1000元,销售价是1200元;②电子手表销售:每个电子表的进货价是10元,销售价是13元。如果你是投资者,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渠道?请你说出你的理由。⑶调查式作业:豆豆星期日跟爸爸去银行,还带着一本小本子作记录,
问问她在干什么?原来,叶老师布置了一道题,“假设向银行存款10000元,试计算5年后可得的利息金额。存款方式为:①5年定期,整存整取;②先存2年定期,到期后本息转存3年定期;③1年定期,每年到期后本息转存;④半年定期,每次到期后本息转存。以上哪种存款方式所得的利息最多?请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定期存款(半年期的,一年期的,二年期的,三年期的,五年期的)的利率。试通过正确的计算说明所得结论。”⑷操作式作业:一长方形边长分别为4厘米和9厘米,允许你把它剪成两部分,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5)故事式作业:马和骡子气喘吁吁地并驾前进,背上都驮着沉重的包袱,马抱怨自己背得太重了,边走边发牢骚。骡子说:“别沉不住气,嘴里说三道四的。要是从你背上转移一个包袱给我,我的就是你的二倍;要是从我背上挪一个包袱给你,你也不过背得同我一样多。”试问,马和骡子各背了几只包袱?诸如此类的还有“推理式作业”、“论文式作业”、“活动报告式作业”、“研究式作业”等等。我们给每个学生建立了数学学习档案,档案中就包括每一章的总结。在学习完每一章节后,引导学生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归纳本章的知识点,并结合平时的作业、单元测验完成一份小结,记录“错题”并进行分析,并列出在学习本章时遇到的困难。以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教师也可据此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附表二)以上我们的做法未必是最优,但同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是相吻合的。我们认为,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没有学生独立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我们相信,一个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可以在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而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则是一个人的最佳素质。新教材鼓励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创新求活,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不敢革除旧教法、探究新教法,何谈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这段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工作中还有许多需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会直面困难,一如既往地把教改坚持下去,力争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情感、知识、技能和方法、动手实践、创新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