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技术研究
一、立项背景及意义
茶叶、咖啡和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其中茶叶消费量最多,堪称为“原子时代”的绿色天然饮料。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兴起,使有机茶也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受到茶叶界人士特别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视。有机茶是一种无污染、高品位的保健饮品,它与当今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保健意识相适应,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开发生产有机茶,减少因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对土壤与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符合国家环保的基本国策,这在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其意义尤为深远。有机茶业作为优势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可望成为今后茶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我国有机茶是紧接名优茶之后开发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为了顺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机农业蓬勃发展,有机食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有机茶主要出口德国、荷兰等欧盟国家和美国,尤其是德国的销量多,曾出现中国有机茶一条街的热销局面。2002年浙江省蒸青绿茶遭遇绿色壁垒出口受阻时,采用有机鲜叶生产的有机蒸青茶却供不应求,甚至完不成进口商的订单。在国内,随着我国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有机茶生产者与贸易者的联系沟通,以大城市为先导的有机茶销售市场也在形成之中。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项目的总体目标:
虽然有机茶生产已在一些地方开展,并已取得一些实用技术和经验,但从整体而言,一整套的有机茶生产技术还未完善,其中的植保技术和有机肥肥源等单项关键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更是有待重点解决的问题。各地茶区的气候、土壤及栽培品种等因素也不尽相同,所以应因地制宜地解决有机茶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将是我们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研究将提出一个适合我市区域条件的有机茶叶生产关键技术。
2、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有机茶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前,由于有机茶园的植保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使得有机茶生产的效益受到很大限制,成为制约有机茶生产快速发展和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将采用物理、农业、生物等防治手段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来防控病虫害。
3、雨泰茶业甘露茶园有机茶项目的特色和创新点: (1)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实行以经济和技术因素指导下的综合防治措施。搞好农业防治,控制病虫基数,恶化病虫发生条件。
(2)利用生物诱剂结合色板方法,积极推广生物防治 生物诱剂结合色板防治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无药害、不污染环境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3)适时适量药剂防治
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通过茶园调查,在虫口密度高、病情指数大,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根据国家有机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植物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
(4)实施茶禽间作工程,创立自然、和谐的茶园生态环
境
通过有机茶园间养散养草鸡和茶园役用鸭,通过鸡、鸭的踩踏、拱食,使茶园土壤自然潜在肥力增加,土壤深厚,土体疏松,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符合茶叶生产的微酸性土质要求,建立自然和谐的生态茶园。
4、要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及社会效益: (1)主要内容:通过研究环境与茶树生长的关系,栽培管理对产品的影响,农用物质与产品质量的关系,重点研究信息素诱剂和色板引诱法在有机茶园中的应用及探索有机茶在低丘陵地区栽培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2)技术考核指标:①建立一套适合镇江(低丘陵)地区条件的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②建成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00亩。产品质量合格率100%,符合出口标准;③确立信息素诱剂和色板引诱法在镇江及周边相似条件茶区有机茶园中的应用方式。
(3)通过有机茶园的建设,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茶叶。发展有机茶不仅能够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水平,更能够促进茶生产和消费的整体水平,引导茶叶产业的进步;同时,有机茶还可以成为苏南茶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通过有机茶的开发带动区域茶叶产业的发展。目前有机茶与普通茶相比生产管理成本较高,但售价平均比普通茶高25%~30%,高的达50%,总体经济效益会得到较好的提高。 三、详细论述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项目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1、信息素诱剂和色板引诱法技术
以下列举2009年7月起对茶叶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
的信息素诱剂试验情况:
假眼小绿叶蝉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若虫以刺吸式口器为害茶树嫩梢,受害芽叶硬化,叶尖、叶缘焦枯,雌成虫产卵嫩梢内,使嫩梢生长受阻,以夏秋茶为害最重, 极大地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该虫一年发生一代, 从一月均发生为害。茶园用药次数多, 农药残留量较高, 且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因为我公司常年采摘夏秋茶作为“甘露翠螺”的原料,所以茶园基地也深受其害,故此,我们选择了专门针对假眼小绿叶蝉的信息素进行相关田间诱捕试验。利用害虫性信息联系时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而模拟合成的化合物来引诱雄虫, 进行迷向防治, 可以达到防治害虫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减少化学农药在茶园中的用量。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黄绿色黏纸板、假眼小绿叶蝉性信息素均由本项目合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选择在甘露茶园西片基地两片虫口密度较大的试验茶园中进行。茶树品种为龙井长叶、浙农113,树龄6龄, 树高75cm, 树幅125一135 cm, 单行单株, 行距150cm 。 试验地3335㎡(5亩),连接成片, 生长状况和管理水平基本一致。
于假眼小绿叶蝉高峰期在茶园中按5m*5m的密度放置20块黄绿色黏纸板(底版为三合板), 色板中间开直径6 cm圆孔,诱剂瓶放在圆孔下方。将色板挂在小竹竿上, 插人茶行中,板的下边与茶梢相接。同时设立对照区3335㎡(5亩),设CK(黄色黏板)20块,进行对比试验。 1.3调查方法
放置色板24h、48h、96h之后分别检查区、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区, 计数每块色板上被诱捕的叶蝉数量。
虫口下降率调查:在放置色板之前、之后24h、48h、96h之后之后采用检叶法, 每片区茶行等距离选取个样点每样点(每样点1㎡茶丛), 计数各样点成、若虫数,分别调查试验区、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试验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百梢虫口数。拆除色板后第天, 调查CK试验区、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试验区叶蝉百梢叶蝉虫口数。
拆除色板后第天, 调查CK试验区、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试验区叶蝉百梢叶蝉虫口数,观察叶蝉性信息素使用对后期虫口数的影响。 1.4防效计算方法
虫口下降率=[(处理前百梢虫口数一处理后百梢虫口数)/处理前百梢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虫口下降率 士 对照区虫口下降率)/(1 土 对照区虫口下降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诱杀防治
利用假眼小绿叶蝉对黄色的偏嗜性, 在每500㎡茶园中挂30cm*30cm黄绿色粘板20块, 可降低虫口密度17%一34%(表1).
2.2性信息素诱捕器
在黄绿色粘虫板上挂叶蝉性信息素诱捕器(诱剂瓶), 利用性诱剂诱捕假眼小绿叶蝉雄成虫, 从试验结果(表2) 可见, 性信息素诱杀第4天, 叶蝉成虫平均每板达到18.3头, 超出对照(黄绿色粘虫板)29.33%。撤除色板及诱捕芯之后第7天, 其处理区的防治效果为52.20%, 比4天后的防治效果提高个10.43百分点。即通过诱杀,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少害虫产卵或繁殖而控制害虫, 降低了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
3 试验结果讨论
通过使用昆虫的化学信息素技术,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对改善茶区生态环境, 提高茶叶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保护自然天敌, 达到可持续、低风险、可兼容的害虫综合治理有积极作用。此种防治技术不使用有毒化学物质, 对人、畜、环境和作物无不良影响, 成本低, 方法简单, 长期使用害虫也不产生抗性, 对诱杀害虫、遏制害虫暴发、控制病虫为害有一定效果。由于黄绿色粘板和诱芯性信息激素主要是针对叶蝉的成虫, 故在使用时间上需掌握好适当时期, 选择在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第一高峰一月或第二高峰月的成虫期进行。此时, 茶蚜、蓟马以及许多鳞翅目害虫的成虫都具有趋黄性, 吊挂叶蝉诱芯的黄绿色粘板对茶园中发生的上述害虫均有一定诱杀效果。
2、茶园套养禽类技术(茶鸭共作及茶园散养草鸡)
我们于2009年4月起进行项目申报工作;申报的同时我们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前期准备工作。
2009年5月开始我们进行了基础设施安排和准备:包括田块选定、围栏设施的安装、基础台帐的准备、实验田块基
本资料的测量和取得等;2009年6月26日,在市科技局农业处的指导下向有关部门购入役用鸭鸭苗50只,同期进行了防虫网购入及基础设施安装。我们选择2006年栽种无性系繁殖福鼎大毫茶幼年茶园进行役用鸭的放养,开始该项目的第一期试验。试验中,我们建立了基础台帐。对项目进行了分工,马淳沂担任项目总负责人,技术场长刘杰担任技术总指导,技术总监、生产科长蒋向东担任专项负责人。
项目中设立专人负责该项目的管理、观察、记录工作。对试验过程不间断的跟踪记录。至当年9月底进行役用鸭成鸭清点和称重,对记录进行整理,对试验进行病虫、草害控制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该项目可以在有机茶园进行推广。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我们于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扩大试验,同时引入草鸡进行饲养实验。2010年10月进行基础设施安排和准备。选择12亩2006年栽种无性系繁殖福鼎大毫茶茶园进行“茶鸭共作”试验,40亩2001年栽种无性系繁殖福鼎大白茶茶园和58亩(试验田块和对比田块各29亩)2006年的浙农113茶园进行“散养草鸡”试验。
试验开始前期对茶园进行必要的设施安装,在茶园周围采用高100厘米围网,设置围栏。在试验田块西侧建立80平方米石棉瓦竹结构鸭棚,鸭棚前30米开挖400平方米水塘,供鸭子洗澡嬉水,另外建立了1200平方米的应用发酵
床技术的养鸡大棚和200平方米的苗房。同时建立《茶鸭共作、茶园散养草鸡专用基础台帐帐簿》。
2009年9月7日 向有关部门购入鸭苗400只。放入试验田块15亩,另外15亩作为对照试验田块进行对比试验。2009年9月10日—2010年7月10日 鸭苗进入试验田块围栏内放养至成鸭,成活386只,成活率96.5%。导致鸭子死亡的原因均为非正常死亡(弱小苗鸡、雏鸭压死、失踪、狗咬、淋雨冷死等,无病害死亡);饲养方式:早晨放入茶田,晚上进棚栖息,适当补充饲料。2009年9月10日至2010年1月底,役用鸭长至1.3公斤,草鸡长至1公斤。2010年3月份开始陆续产蛋,高峰时日产550只。预测每只鸭总产蛋250个/年/只,草鸡总产蛋230个/年/只。2010年3月26日,经检查对照,共作田块茶叶长势优于对照田块,芽头萌发亦早于对照田块。2010年4月30日,共作试验田块15亩采摘结束,共产金山翠芽干茶24公斤,经专家品评,茶叶品质优于对照田块。同等面积对照田块共产金山翠芽干茶20.5公斤,同比产量增加17.07%。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茶鸭共作”和“茶园散养草鸡”项目不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其产量与常规使用农药、化肥的茶园产量相比有一定量的提高,并使生产成本降低、茶叶品质明显提高。鸡、鸭及蛋本身的效益,扣除其他(如雏鸭、鸡苗、围栏、饲料等)费用的支出综合计算,茶禽
共作干茶产量提高17.07%,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四、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社会效益:
首先是示范带动作用。茶叶-间种观赏及经济树木-草鸡/役用鸭的高效种养模式,适用范围广,投资小,见效快,可操作性强,易被农户接受,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吸引周边农户加入,既扩大了产品的生产量,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有效解决农民选项目难、销售难的问题。茶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均为简单易操作的项目,成员农户接受程度会比较高,示范带动作用大。其次,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茶叶-间种观赏及经济树木-草鸡/役用鸭的高效种养模式增加了茶园单位面积产出,提高了种养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项目区内年可安排社会劳动力长期工50名,采茶季节工400多人,农民及周边农村转移劳动力因务工可增收80万元以上。同时合作社带动农户进行养殖,也可以为农户带来比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上,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高效农业转化,为市场提供安全健康的有机茶叶、禽类、瓜果蔬菜等产品,同时可以为镇江新区和市民打造一个环境幽雅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另外,在生态环境影响上,项目的实施对改善茶园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有很好促进作用,茶树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茶园散养草鸡/役用鸭,使用灭
虫灯、色板、生物诱剂等方法。对环境不造成任何污染和不良影响。 经济效益:
以2010年为样本,公司基地按照有机技术生产的茶叶由于不使用化肥、农药,年生产成本降低了160元/亩,有机茶叶由于香气、滋味的提高,销售价比非有机茶园的茶叶上浮了25%—35%,2010年,公司的营销收入达到285万元。公司被认定为“镇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由于采用的技术成本比较底,茶叶种植生产者接受程度相对比较高,在项目实施期间,我们就进行了相应的推广工作。目前,除了镇江新区丁卯街道渣泽村甘露茶园核心基地外,还带动了新区横山凹基地、丹徒区黄墟林场基地和埤城丁庄基地,现该技术的推广面积已经达到近600亩,2009年,公司联合镇江新区丁卯街道开始建设“甘露·横山生态观光茶园基地”,在基地内也将按照有机生产方式进行种植生产,届时,公司的有机生态茶园将超过1000亩。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目前,该项目的试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相关的病虫害防治投入品使用,防治效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提高。相关生物诱剂的针对性比较强,只对相对应的虫害起作用。茶园禽类套养对杂草控制效果比较好,对地
面和茶树上的部分虫害有控制作用,对于成年茶园的较高处虫害控制的效果就比较差。另外茶园禽类套养对幼年茶园也是不适宜的,饲养的草鸡和役用鸭会食用茶树的嫩叶,对茶叶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于单位面积的套养禽类放养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今后的后续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寻求更方便实用更广谱的诱剂产品,同时结合生物农药制剂的使用,使有机茶园害虫的杀灭效果提升一个台阶。对于茶园套养禽类的实验,我们的重点将放在对单位面积的套养禽类放养量上,使之形成相关操作规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