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第六单元都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能力目标: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1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诵读品味法、赏析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走进《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用梁衡对课文的评价作为讲课的起始,既表现了课文的学习价值,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课文学习中的“文气”,起着一箭多雕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学生朗读,解决字音、节奏问题。
2
是日更定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崇祯 挐一小舟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独往/湖心亭/看雪
2、我能分辨得清
一:上下一白 是:是日更定; 白: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是金陵人 强饮三大白
3、我有一双火眼金睛
要求:找出下列翻译不恰当的句子,并改正
雾气中的松树,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设计意图: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品读文本
找出最能反映张岱性格特点的字
3
明确:“痴”在本文是痴迷之意,“痴”最准确。
(设计意图:理解张岱的“痴”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分析透彻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我将分三个环节来突破)
(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找原文句子回答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体会意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揣摩对山水的喜爱:独往湖心亭看雪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之间是否矛盾?
明确“孤单”和“孤独”的区别。
小结:张岱痴迷于山水之乐,表现出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未必是同步的。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张岱虽有舟子同行,但他们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遗世独立、超凡脱俗。从而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初步突破教学难点。)
4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1、找痴景。他来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雪景?(用原文回答)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读痴景。男女生分读,初步感受雪景的浩大苍茫和人的渺小
3、品痴景。
(1)分析“与”的表达效果。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朗读、赏析,进一步体会雪景的浩大苍茫
(2)分析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表达效果。通过引导学生变换数量词、体会“而已”的意味,进一步感悟人的渺小。
4、介绍写景方法“白描”。
5、文画结合诵痴景。结合提示和插图背诵写景的文字
小结:写景中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感慨,张岱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连词“与”和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体会“景中有情”的写法,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
5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读第二段重读反映作者情绪变化的词,以及矛盾之处。
(1)明确感情变化的词:“大喜”
(2)明确矛盾之处: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援引金陵是明朝故都、《陶庵梦忆》序言中的文字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
小结:叙事中蕴含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设计意图:理解张岱的复杂情感,将叙事与抒情融合,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
“痴”的小结: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
四、归纳总结并书写板书
本文是一篇游记,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在叙事、写景中处处有情,展示了作者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
五、板书设计
6
《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第六单元都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明清散文家,晚年撰写《自为墓志铭》自述“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自称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
这番谑叙相间的自述,让前朝遗民张岱不愿苟同现世而披发入山,心中自有天地在的清高孤傲心境,以及没落贵族的情趣跃然纸上。晚明文人追求真性情的意趣,以及少为纨绔子弟后做前朝遗民的经历成就了张岱独特的创作视角与艺术风格。周作人称其为“都会诗人”,认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其文字看似平淡实则有绚烂做底,正如陈平原所说“文字干净”“碧空万里”,“明文第一,非张岱莫
7
属”。《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百余字,却写活了张岱的真性情与创作风格。
《湖心亭看雪》一文意境空灵,看似简单朴素,实则意味无穷,这种“文字干净,不是‘没词’,而是思想敏捷,表达准确。只是这种文章境界,不太讨少年人喜欢。而且,干净的文章,必须有绚烂作底,才可读,才不至于一转而成干枯。”(陈平原语)张岱这种由阅历积淀而成的看似平淡实则绚烂的风格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实难把握,而这恰恰是教师“拔高”学生的极佳处,也是本文的教学价值所在,如果仅仅停留在学生也能解释的“白描”的手法的解释,这篇文章真正可以拔高学生的教学价值之所在就被淹没了。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打动我们的其实不仅是这一幅苍茫辽阔的西湖夜雪图,让人更感叹的是字里行间遮也遮不住的“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张岱《陶庵梦忆序》)的苍凉,正如周作人所说,这些山水景色不过是描摹人事的背景。文章的第二段,由山水到人事,写湖心亭上偶遇更“痴”的煮酒看雪者,前朝旧都“金陵人氏,客此”。文章点到即止,苍凉之感尽在不言中,就像陈平原对张岱的解读:说到“学书不成,学剑不成”时,我相信,不是志得意满,而是老泪纵横。此外,作者在“湖中人鸟声俱绝”的大雪三日之后,夜深人静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样的意趣,这样的“痴情”,一方面是作为前朝文人雅士的遗民心态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张岱“少为纨绔子弟”,“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等等这种“好把玩”情趣的必然。正因如此,作者不是一般明清才子的孤芳自赏,市井小人物也是他描摹的重要内容,如中学课本中的另一篇选文《柳敬亭说书》即是代表。他的“痴”与与陶渊明、柳宗元等“寄情山水的淡泊气质,孤傲绝俗的情调,是秉性高洁的文人的志趣和追求。”是有差异的。文中流露的这样一些意趣,初中二年级学生要真正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仅仅仅仅流于“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未免过于浅显流于俗套。
8
同一篇品放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语文教学价值,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均不相同。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版本教材均出现高段选文下放现象,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学中对于作品艺术特色的难易处理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作品内涵深浅的处理则相对棘手。张岱“少为纨绔子弟”,“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又是晚明才子、前朝遗民,这样的爱好与经历,对其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在他的另一篇散文《西湖七月半》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作者仔细把玩描摹各种看月人的情态,在夜深人散之后,一句“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嘎然而止,其喜欢热闹又不流于俗套的趣味及其遗民心态跃然纸上。如能与张岱的这些作品作比较阅读,学生理解是否更为透彻?课堂教学也有更好的拓展?张岱的作品往往清丽与苍凉并举,雅趣与市井并存,他的高洁与屈原、陈子昂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如不理解张岱则很难作品,甚至造成曲解。但深入到何等程度即能准确解读作者与作品,又能为学生理解?这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散文这类抒发作者性情的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难题。
八年级文言教学学情分析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处于八年级上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太困难,教师教学时的侧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梳理,而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上。同时教师可将其作为一篇典范的散文进行教学。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湖心亭看雪》检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9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铺毡( )对坐 强( )饮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3.填空。
①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
③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10
④ , ,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11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湖心亭看雪》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想方设法让语文学习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向往语文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从而感受语文的乐趣。
12
一是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二是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特点上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这本书里面的《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13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和“再读课文,品读文本”两部分。
深思之后感觉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二是品读文本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三是适当扩展,领略“痴”心。
(1)引用评论家对季羡林的评价“寂寞在热闹中”和顾城的《远和近》解释物理距离和心灵距离的不同步。
14
(2)引用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讲解在自然环境中的渺小。
(3)化用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虽然有成功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处理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二是没能抓住教学的契机,很多动态的生成就白白的浪费了。如:在提出“哪些方面体现作者心情变化?”学生回答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之后,我没有继续追问。其实“拉余同饮”的“拉”也同样能够体现坐着的“大喜”。我应就此发问,让他们去感知张岱心情的欢悦,感悟文人雅士的孤傲情怀,从而理解他作品中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是多媒体运用数量少。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篇美妙的神品面前,我没能很好地把自己的那份感触恰如其分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在这种意境中真切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向优秀老师学习教学经验,深入研读文本,认真反思,脚踏实地的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
15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 结合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学生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能力目标: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本文篇幅虽短,意却在言外。因此我把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作为本文难点。我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这个环节中,具体讲述如何突破重难点。
《湖心亭看雪》观课报告
老师以其质朴的语言展现她古文的底蕴,又以她的激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冬景西湖图。
16
首先,文言文也需要定位。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孙老师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老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痴”来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评价张岱——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去看雪景。此时,学生已能找到,但谷老师为更凸显其痴,便将张岱的《明圣三湖》中的诗句引出来。在这首诗里,张岱明确指出他人喜欢在春、夏游西湖,但他却喜欢选择秋冬二季。从这里,学生并能总结出他在“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景痴”、“人痴”。孙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并由“金陵”二字将思想推向高潮。
其次, 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这个方面孙老师做得很好。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孙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最后,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分析更是精湛,如一个连词“与”。谷老师问学生:“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明明可简洁地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与’字呢?”这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与”字,用在这里到底
17
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可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小之感。
除这里之外,孙老师借用量词替换法,来引到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堤、点(座)——湖心亭、芥(只)——余舟、粒(个)——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且与当时雾气大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孙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实乃令人佩服。
本篇文章用了白描手法,对于这点该如何让学生找出呢?孙老师是这样说的,“张岱太厉害了,单单几笔便将这苍茫浩大气势,人生感慨,西湖雪景勾勒出来。如果是我们学雪景,会用什么方法?”此时,学生会说用修辞、优美的语句等等,孙老师借由学生的回答,再次反问,张岱为何只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学生便说这里用了白描手法。学生之所以能答对,可能是看了课后练习,可能是看了参考书,但什么是白描仍是不甚了解。孙老师便借助以中国水墨画为模板的幻灯片来做了进一步的讲解,学生此时恍然大悟。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在孙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这堂课优点很多,除上面所述之外,还有板书的新颖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古文的
18
教学不单要将主干理清,其旁枝亦要引导到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