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职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UniversityforStaffandWorkersofWISGCO
Vol.12No.4 December.200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万 菲
(华中师大中文系 武汉:430072)
中国分类号:B021 文献标识码:A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而在一八九五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共同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则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赖以创立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着禁止相互制约且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神病治疗方法及其理论,是从特殊的非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出发,进而推及到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过程的解释。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的最底层有着神奇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人们意识到心理过程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远离人的意识的广博深蕴的心理层。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本身就是由各种成分汇合而成的混合体,不仅包括有意识的,而且还包括无意识的,而无意识乃是人的心理更为原始的更为广泛的领域。于是对无意识的实质和无意识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揭示和说明,便构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无意识和性的本能、冲动。第三,就某种意义说,哲学也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弗洛德反对把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哲学体系对待,实际上他在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初始就使这一理论潜藏着从哲学方面加以推广的思想倾向,终于在尔后精神分析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具备了某种哲学性质。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看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但精神分析理论是否如弗洛伊德称之的,具有那么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关键在于它的理论基石是否可靠,是否科学,是否经得住历史实践的检验。
无意识学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弗洛伊德曾经把这一学说作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以无意识作为心理的基础,可以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领域,即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是心理结构的深层领域,是它的最原始的基础,是心理系统最根本的动力。我们称之为意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潜在的无意识的条件下,即在不能被心灵理解的状态下存在的。无意识的存在领域远远超过了意识,除了在特定条件下进入意识领域之外,大部分无意识的东西便以各种改装的形式,在意识的舞台上露面亮像。无意识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本能冲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冲动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举凡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意向就组成了无意识的内容。弗洛伊德对意识独特的见解是认为意识又始终处在与无意识的冲突之中,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虽然有家长的地位,但这种地位的基础是脆弱的、不稳固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由于无意识的作用而发生分裂。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存在一个前意识领域。所谓前意识就是意识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人的心理结构就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三个领域或系统、层次构成的,无意识处于深层,意识处于表层,前意识是表层的储存库,这三个领域组成一个动态心理结构,它们始终处在相互渗透、流动变化之中。如果三者处在协调平衡状态,那么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常态的性质;如果三者处在不平衡的紊乱状态,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变态的性质;变态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的症状。这
来稿日期:2000_05_29
作者简介:万菲,男,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万 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5
就是弗洛伊德描述的心理结构的图式。
释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探索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一条基本途径。从精神分析学理论发展轨迹来看,释梦理论是从神经病理学发展、演变而来的,构成了非常态心理到常态心理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释梦是欲望的满足,这是弗洛伊德释梦论的基本观点。弗洛伊德把梦看作愿望的满足,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定的基础上的。这两个假定是推导出梦是愿望满足的前提,同时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对梦加以解释和研究的根据。只有由此出发,才能经过一番曲折的跋涉,达到对梦的一般理论。弗洛伊德严格遵守因果决定论原则,去探求梦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他认为,任何心理现象,不论多么复杂,经过分析,都能揭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梦的现象也是如此,因而他始终坚持梦这一心理现象有它的内在原因和动力并力图揭示它。
弗洛伊德解释变态心理的基本出发点是无意识的学说。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变态心理,还是日常心理,都不过是人内心无意识的东西同有意识的东西对立冲突与转化的产物。他指出,这种冲突、抗拒、压抑和改装、转移、升华大体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变态心理表现形式和常态心理表现形式。梦的研究是由变态心理表现形式研究走向常态心理表现形式研究的过渡,因为梦的现象即存在于精神病人,也存在于正常人之中。过失是常态心理的一种表现,而常态心理又是与变态心理相联系、相一致的,就是说,它们有共同的形成机制,有共同的心理根源。弗洛伊德指出,过失和偶发行为的机制基本上与梦的形成基础是相一致的,两者都有“浓缩现象”与“妥协形成”或“混淆”,两者又都根源于无意识,无意识“用种种奇特的方式,借着浮现的联想,并依附于或转化成它种思想,而成为梦或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错失”。无意识就是过失、梦乃至神经病症的共同的心理根源或基础,所以弗洛伊德认为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没有本质的不同,而变态心理的研究有助于常态心理的研究。但二者又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根源于两种心理系统即无意识同意识的冲突程度。
性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对性的突出强调和独特解释无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性的理论,发端于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后,关于梦的研究,过失的研究都为建立他的性理论作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冲动、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和核心,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欲望、动机,这一欲望、动机由于受意识的控制,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压抑,被压抑所生本能冲动即所谓奥狄浦斯情结成为无意识的又一个基本因素,其他被压抑的经历都与这个被压抑的情结有关,经过历史的沈淀组成一个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学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原始人类和个体儿童都由于性本能冲动(原欲)受压抑而形成奥狄浦斯清结(乱伦倾向),如此原欲被定置于乱伦阶段,发挥(或开始发挥)其对无意识生活的影响力。这种被压抑在无意识里的乱伦欲求,无论是在原始人类那里还是在现代人类那里,无论是在儿童那里还是在成年人那里,无论是在常态心理中还是在变态心理中,均是无时不在的威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性本能冲动即所谓原欲,确是无意识的最原始的基础和动力,它被压抑成为奥狄浦斯情结即所谓乱伦欲望,包含着爱与恨的矛盾情感,还包括与被压抑的性冲动有关的一切经验,组成一个深广的无意识领域。离开性本能冲动(原欲),无意识的秘密就无从揭露,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这就是弗洛伊德所以重视性理论研究的原因。
人格学说在精神分析学说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展现了个体的人如何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进而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成长历程。弗洛伊德把人格学说看作是由无意识心理学推及到社会学乃到哲学的过渡环节。他说明了本我、自我、超我与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的关系过程,尽可能的描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便显示出人格结构的动力图式。在这个动力模式中,本我始终是动力的源泉,执行者唯乐原则和超唯乐原则,求乐与求杀结合进行,通过自我去实现自己。自我则借助知识系统按照现实世界的要求,执行唯实原则去控制本我,通过自居和升华作用使我隶属于自己。它面对外部世界和本我这第二个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来确定自己的地位,使本我受现实的检验,以控制本我的能动性,延缓本我冲动的释放。“自我从察觉到本能发展为控制它们,从服从本能发展为阻止它们”,自我对本我并没有绝对权威,只是为本我的实现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以调解本我与现实的冲突。自我控制性本能冲动,意味着援助死的本能,使自已也处于死的本能攻击的地位,所以它又不得不从本我中提取性力,使自己也成为爱的本能的代表;自我不但力图调解本我与现实的冲突,而且调解本我中两种本能的冲突。
自我的工作并不总是有效的,通过升华作用而形成超我,便是自我工作的“反相”结果,自我控制本我,反16
武钢职工大学学报2000,12(4)
遭超我更加强力的控制。超我作为自我典范,不象自我那样按照现实原则去控制性本能冲动,往往适得其反,而是采取一种超脱自我的态度,它是一种良心、盲目的罪恶感,不是什么有关是非的社会价值的知识,它只按照一种绝对命令行事,而不去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它的进攻权力深值于无意识,它反对自我,从而使性本能解脱,死本能解放。所以超我才是本我的代表。
随着精神分析学研究的进步及其影响的扩大,弗洛伊德越来越把他的无意识性动力心理学推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不可避免地论及到审美和艺术问题。美是什么?美根源于“性感”,即从美的对象身上获得的性力冲动的满足,而美的对象,实际就是“性的对象”。只要可以引起性感,有性吸引力,就是性的对象,同时也就是美的对象——这就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和美的对象的基本看法。他认为,性力冲动是人的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它的目的就是求快乐,它总指向一定的先天欲求的满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欲望常受各方面的压抑而得不到实现,便退缩到无意识底层,因而产生焦虑、痛苦。这种被压抑的欲望是不会消失的。便采用各种补救的方法,以解脱痛苦,寻求快乐,从而产生性力冲动的转移,这种转移能被外界现实生活所允许,又能使被压抑的欲望获得满足,这就是性力冲动的升华。“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目标,”艺术就是这种转移、升华的一种形式。多么精辟和精彩的分析!
百余年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身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精神分析学说研究的主题突破了以往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触及到了以往所没有涉猎的关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问题,揭露了人的心理过程的深层秘密,从而得出结论,认为人的心理基础和实质是无意识。二、精神分析学说对性的问题给予特殊的注意,把人的心理动力能量都最后归结为性的问题。认为人机体上产生的一切愉快感都是同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甚至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社会组织、道德制约和宗教起源,本质上都是性动力推动的结果和产物。三、精神分析学说所采取的研究途径、方法及其所得出的结论的特殊性和超常性。首先,弗洛伊德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以对不正常人的研究为根据,并把结果应用于正常人的心理,这里所包含的歪曲究竟达到多大的程度,乃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其次,理论的科学性质取决于其可重复性和普遍的客观有效性。而弗洛伊德往往是从个体的,一般来说不可重复的经验事实出发,提升到普遍性。再次,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色彩同宗教的某些神秘色彩有其相通的地方。其四,精神分析学说客观上具有对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批判性质。弗洛伊德曾经把自己的学说称作所谓“神话学”。从某种特定的角度看,它的这种类比倒是不差的。神话本身充满着神奇的吸引力,神话内容也不乏珠玑。然而,令人可畏的是,对神话的研究是一条异常艰难曲折、往往易于迷失方向的道路。弗洛伊德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也是一个“神话”,揭开这个历史和理论的神话之迷就是透过它的神秘色彩,捕捉它的某种真实性。
学 术 简 讯
△ 2000年12月14日武钢职工大学成功地召开了“人与时代—迎接新世纪素质教育主题对话”交流活动。会议以展望21世纪科技发展前沿,成人教育如何发展,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如何活跃成人高校的学术活动,如何开展成人高校科研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法成、沈若愚、赵国求、刘宏彬、余秉勤、张建、瞿同庆等专家学者热情地回答了主持人陆高翔、王娟及参会中青年教师的热情提问。他们科学、风趣而幽默的回答,引来会场阵阵掌声和笑声。“对话”最后以瞿教授自己作曲,自己演奏的幽扬笛声落幕。
△ “赵国求诗词选”获2000年世界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金龙奖金奖三等奖;“中医证实质与阴阳平衡”获“国际传统医学优秀成果交流会”(德国不莱梅)优秀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