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论文 学号:20097431
学院: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
题目: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姓名:熊海军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是我们华夏子孙闻名贯耳的人物,经过千百年的口耳相传并保留至今,其思想内涵必有真知灼见,其思想精华必然值得今人汲取利用。若是谈及到老子哲学,茫茫众生中恐怕鲜有几人能够准确客观的论顺和阐释其思想吧。由于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阐述老子思想的著作言简意赅、思想深刻、逻辑错综复杂,使得后人很难理解老子到底在说什么,到底表达什么意图。故而导致了众人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千差万别、褒贬不一,学界对老子思想的争论从未停滞,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选修老子哲学这门课程之前,只对以孔子为代表的统治中国思想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比较熟悉,并一度认为其思想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是颇有深度和广度的。然而,渐渐学习并深入了解老子思想后才发现——以老子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思维更具现实意义,并且对社会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促进能力,其博大精深是同时代思想无可比拟的。下面仅凭浅薄鄙夷的知识,愚昧惶惶的研讨老子的无为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想要窥探经久流传并广为流传的老子无为思想,首先就必须先弄清道家思想核心‘道’乃何物也。
“道”是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也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在老聃的传世之作《道德经》伊始,老子便使用了及其精简却深刻的解释了“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此可见,对于所谓“道”,老子认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道,另一类是非常道。然而这两者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非常道’可以用言语清楚明了的表达出来,也就是能使大家接受这种思想,认同这种思想;而所谓常道却不能简单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换句话说,非常道是具体、实在物质的;常道是虚空、精神层面的。故而非常道有名,常道无名。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佛家的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使我们知道了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看到更加深刻的思想和内涵,也就是要通过表象看本质。五彩斑斓的花朵、绚丽飘渺的虹霓、生机勃勃的生命,所有这一切都只是表象,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可以将它们辩证统一的最终形态,因此说通过一个物体看到本质也就是要看清物物相同的本质,所以才有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叶便是一个佛相。由此,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道”的含义了,即道者,物之本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尘世间所有纷繁复杂的事物并不是存在的,他们有共通之处——即有共同的本质特征“无”,即使事物的本质规律,也就是不以时间改变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改变。所谓无为而
治即是不去干涉事物最自然的发展规律,正好与现今的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
此外,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的阐述,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指:想认识世间万物,必须先了解道,在这之后方能认识万物,在这之后,不能株守万物,而应重新回归最根本的道。
在弄清了‘道’,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在后世的指导意义。“无为”一词在《老子》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可见老子把“无”作为天地的原始和道的本象,下文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字在《老子》中有道的原始内涵,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
‘无为’之治国之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业。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不崇尚贤明,人民就不至于过分争着当贤明之人;不把难得的事物视为珍贵的,民众就不至于为了获取这些事物而去偷窃;不能看到可以
产生欲望的东西,民众的心就不至于为欲望所乱。因此,圣明的人治理他的国民,应该使他们的心智空虚,使他们能吃饱,减弱他们互相争斗意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如果普通民众能够无欲无知,就算有智者又不敢胡乱作为而使民众缺乏模仿的对象,那么对于整个社会就能保持一种天真。淳朴的状态,实现‘无为’中的‘大治’。老子主张把这种策略用于治国治民之中,也是大有裨益的。其所言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的‘有为’,也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肆意妄为,不违道而强为。通过“无为”使世间万物不受外在的主观干扰而能顺其自然朴实之势,继而得以发展,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刘邦平天下而立汉室,治天下就用“无为”思想,轻法刑,薄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从而才医治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给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创伤,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帝、景帝继续采用高祖之略,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这些都直接展现了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精髓和对后世繁荣昌盛的影响。
应一方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民生活在内,有其自然发展规律,而不能加以任何人为的。可是当时的统治者都不是这样想,他们以天下为己有,以人民为砧上肉,予取予携,作威作福,这是违反自然的。因此,“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老子以“无为”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事儿作斗争。老子提出“无为”,用意
在推翻当时的政治制度。但他不便明言,只巧用“无为”二字,让后世人杰惶惶不可终日,故而引起众说纷纭。
总之,小到一个国家,大到全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无为”思想都有正确的实际意义。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文明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人类的“有为”违背了“无为”的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惩罚,面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关系,我们不止一次地意识到几千年前的老子那双睿智的眼睛和充满智慧的思想预见性。
‘无为’之为人处事之道
在老子看来,普通民众也应该积极学习“无为”这种为人处事之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应该尽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顺应客观事物的普遍态势,这样,才不至于事与愿违,同时又不至于造成过份的,而在周围浑然不觉的情况下,使自己的目标顺势达成,并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老子认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人们应该尽量少惹“事端”,做到“无为”,但当有些事情不可避免时就应该用“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予以应对。老子认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又说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即是: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
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僭越。“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以为难,故终无难矣。”解决困难的事要从易事入手,作大事必由小事入手。天下难事必由易事作起,大事必由小事作起。凡是轻易于答应别人的就难得守信用,凡是认为事情很容易的,就会遇到困难。 “圣人”遇到事情还认为其中有困难,而善于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这是说:要重视困难,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抓到有利的阶段去做,就容易成功。可见天下大事、难事往往是由小事、易事发展而来的,若将小事做好,就不会有所谓难事和大事了。
由此看来,老子所谓的“无为”处事之道,实际上与现今的道德风尚不谋而合的。
总而言之,将老子的无为思想总结如下:其一,道是本质规律,因此人们就应该遵守它,即“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二,道是对立统一,所以老子本人要想实现政治抱负,同时也规劝他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要坚持“无为”,因为只有“无为”才能到达“无不为”,老子虽强调“无为”,但这毕竟是手段和方法,他的最终目标还是想达到“无不为”;其三,无为能指引治国治民之道,能尽为人处事之能。
老子无为思想确实是中国几千年来思想上璀璨的瑰宝和供我们深思的精神支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