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现代性意蕴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现代性意蕴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学评论2014年第8期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现代性意蕴 刘文佳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对公共舆论进行了原发性的理论阐述。他认为公共舆论作为“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 无机方式”,是公民自由意志和合理利益诉求的集中性表达,是人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在国家理念中的一种体现。这一理论观点在现代 社会各个领域衍射与延伸,并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尝试从公共舆论与公共传媒和积极自 由两个角度进行阐释,探索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的现代性意蕴。 [关键词】黑格尔;公共舆论;公共传媒;积极自由 【中图分类号】B51 【文献标识码】A 一、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衍射与延伸 (一)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的原发性阐述。黑格尔在《法哲 学原理》中对公共舆论作了明确的界定:“个人所享有的形式的 主观自由在于,对普遍事务具有他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 予以表达。这种自由,集合地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公共舆论。”这一 定义目前也被我国学术界所普遍接受和采用。同时黑格尔也指 出,公共舆论是公民个人自由言论的集合性表达,是“人民表达 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 在黑格尔那里.公共舆论思想不仅在微观上内在地体现出 个人自由意志和自主人格,而且在中观和宏观层面还具有其独 特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黑格尔强调了“伟大人物”对于公共 舆论的特殊影响和效应:“道出时代的意志”,并“使时代现实 化”,这在主观意义上肯定了影响时代和历史的精英人物或者是 公众人物,实际上是论证了人对于公共舆论本质上具有主观能 动性的控制或者是掌控作用;另一方面,黑格尔强调了从公共舆 论中引申出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重要地位:“现代世界的原 则”,即公共舆论在其有效载体的作用下对整个世界具有一种引 领和规训的宏观效应。 (二)公共舆论内化衍生出公共传媒。公共舆论的进一步 演化,就内在生长出公共传媒。公共传媒,即公共传播媒介,是公 共舆论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内取得广泛影响的媒介和载体。 首先,公共舆论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传媒的出现和内在 生长。黑格尔公共舆论的“公共性”是其内在生长出的公共传媒 的“公共性”的来源,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黑格尔看来.公 共舆论经历了形成“常识”的这一过程之后,即具有了“内在真 理”的特性,而那些“独特的观点和独特认识的意识”。因为是“自 吹自擂的东西”,根本无法成为公共舆论的“公共性”可以包容的 内容,因而也根本无法通过公共传媒“公共性”的考验。而那些已 经成为“常识”的公共舆论,则需要公共传媒的检验,才能成为真 正的具有“内在真理”特质的公共舆论。 其次,公共舆论成为公民思想的“伦理基础”需要公共传媒 提供平台。黑格尔认为,公共舆论中的“常识是以成见形态而贯 穿在一切人思想中的伦理基础”。而公共传媒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即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广泛的交往阵地和公共诉求平台.为 社会形成公共伦理,达致公共理性,即公共传媒为公共舆论成为 “常识”,成为“合乎理性的东西”和“绝对普遍的东西”提供一种 契机:公共传媒不仅为公共舆论提供一个广阔的公众交流平台. 提升公共舆论在空间、时间和力度上的影响力,而且还可以为公 共舆论的伦理架构铺垫合理的逻辑基础。 【文章编号】1o07—4244(2014)o8—295—2 再次,公共舆论通过公共传媒影响到国家层面。公共舆论还 包含着“整个国家制度、立法和国家普遍情况的真实内容和结 果”,而这些内容想要内在的成为公民内心普遍接受或者理解的 “常识”的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公共传媒这一载体的广泛传播和 扩散。这一传播和扩散的结果在某些程度上也会影响关乎公众 利益的相关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尤其是在当代国家,公共舆论和 公共传媒的影响力更甚。这就真正的利用公共传媒这一媒介。使 公民“包含着现实界的真正需要和正确趋向”的公共舆论发挥其 “实体性的正义原则”的作用。 (三)公共舆论与积极自由。由于公共舆论是公民个人自由 言论的集合性表达。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的杂 糅,即,公共舆论具有杂多性。“在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 接混杂在一起”。就公共舆论是一种公民意见与情绪的直接表达 而言,由于其表现主体人数的众多性与广泛性,而会形成一种政 治话语霸权。 但是。这种公共舆论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自由”并非是黑格 尔所推崇的“自由理念”。黑格尔曾指出:“有人说出版自由就是 要说就说,要写就写的自由,这样一个定义相当于把一般自由堪 称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这种说法,在黑格尔看来,“表明 思想完全未经教化,还是粗鲁和肤浅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 关于“自由”的释义。 如果就现代公共生活的品质作评论.“自由”肯定是一个不 可或缺的衡量指标。黑格尔也认为,一个现代性国家,应该积极 构筑公民个人的自由人格。但是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自由”呢?在 当代自由主义一代宗师伊赛亚?伯林那里.自由被分为积极和消 极两种:能够对种种不合理的外在干预力量说“不”,便是所谓的 “消极自由”.而倘若对包括弱者在内的社会成员追求幸福的能 力给予促进,使他们不仅“可以”而且“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便 是所谓的“积极自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的作为是个人在不受外在干预 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自主决定这样做或不这样 做。”这也是黑格尔关于“自由”理念的逻辑出发点。黑格尔所描 述的“国家”即是保障和实现这种“自由”的关键所在。而在国家 理念中占据重要内容的公共舆论也是架构这种自由的有效形式 之一。同时,也可以发现,黑格尔对“自由”赋予了更多的“积极” 的意蕴.即黑格尔推崇公民个人主动积极的参与“讨论和审议”, 鼓励人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公共舆论思想的当代性意蕴探索 (一)公共舆论为构筑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平台。《布莱 295 理论前沿2014年第8期 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于“合法性”的解释为:“任何一种人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在观念这一层面得到广泛的采纳和认可,也 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该秩序是否和 只有这样,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继而在制度和实践层面上得到真 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把合法 正的推进。在当代社会。公共舆论对公众社会公平正义理念集中 性等同于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代表了当 地以由公共传媒进行呼唤和表达。公共传媒忠实表达不同界别 代社会对于合法性概念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认识。” 和阶层公民合理的心声、愿望、意见,为他们直接或间接表达自 己的言论提供同样的机会和自由。这种表达为寻求社会公平正 同时.公共舆论也包含“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 的观念”,即代表着即公众对于政治合法性的的是否支持与认 义奠定了合理的观念意识形态基础。而观念意识形态则是有效  可。现代国家若能形成良好的公共舆论价值导向,就能够在很大 建构社会公平正义迈出的第一步。(三)公共舆论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的具有重要的话 的空间中吸收公众的支持率,提高公众的认可度。黑格尔认为, “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们时 语导向意义。哈贝马斯认为,当代公共领域的主要形式是形成公 代是如此,因为主观自由这一原则已获得了这种重要性和意 共舆论的公共传播媒介。他指出:“一种新的影响范畴产生了,即 义。” 首先,公共舆论通过公共传媒为构筑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强 有力的公共监督平台。公民在现代国家中,人的个性和自由都得 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而在国家中体现个人个性和自由解放的 公共舆论则为公民提供了一种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里人们可以关注道德和伦理,也可以讨论讨论他们 所处的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更可以尽其职责,对国家层面的政 治制度、立法状况、行政举措等进行监督。一个国家政府是否能 够有效的开放公共舆论这种监督平台。对于其在社会公众中赢 得合法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次。公共舆论通过维护公民的政治参与为构筑政治合法 性提供稳固的社会伦理平台。黑格尔认为,如果一个公民,“发表 了他的意见,他的主观性就得到了满足,从而他会尽量容忍。”也 就是说,公共舆论在一定范围内包含了公民对这个国家不合理 状况的意见,而国家允许这种批判性意见的存在,或者在某种程 度上加以接受,并改善,实际上已经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的稳定 性和合法性,而公民的政治参与一旦被得到肯定和重视,他们便 在内心获得了对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从而将这种价值 认同宣传和深化。形成公共舆论所独特的伦理基础。 (二)公共舆论是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黑 格尔认为,“公共舆论包含着永恒的实体性的正义原则”,这一点 明确的指出了公共舆论的价值所在。在当代社会中,公共舆论的 这种正义原则已经得到了衍射.囊括了“公平”和“正义”两方面 的内容,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普遍价值。公民政治参与与 公众监督都是公共舆论的引申之意,因而,引导正确价值理念的 公共舆论自然而然地成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有着与社会公平正义高度一 致的价值追求。罗尔斯认为:“一个社会之所以井然有序,不仅是 因为它的宗旨是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且也因为它受到普遍 正义观的有效支配。”在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里,社会成员 应该平等地拥有权利.平等地享受权利所带来的利益,共同分享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在黑格尔这里,公共舆论正是包 含着社会成员“现实界的真正需要和正确趋向”,因此,黑格尔的 公共舆论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实现公民共同利益诉求的价值目 标。 其次,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 内在的观念意识形态基础。人们身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基 于自身现实境遇和理想追求的考虑.逐渐形成了关于公平正义 的理念。这种理念是通过公共舆论进行集合性的表达的。这也使 传媒力量。具有操纵力量的传媒褫夺了公众性原则的中立特征。 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于 是。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利的竞技场。”同时,哈贝马 斯也认为.政治公共领域以公共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的需 要加以调节。在本质上,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 先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 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 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在公共舆论对公共领域及其结构的作用和影响方面,哈贝马 斯持非常肯定的态度。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公共 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模糊化使得公共舆论有了更加多元化的 舆论载体,有了更深层次的普及和更广泛的传播。这些条件运用 在政治领域中不仅具有政治情绪的渲染作用,而且在正确的舆 论指引下还有积极的政治动员意义。当波及至社会领域中时,则 形成一种有效的“公共话语”,这种公共话语是有利于社会文明 和政治文明进程的话语模式。力图在社会政治环境下构建达成 共识的话语策略。 总之.现代性国家应积极运用公共舆论的正面效用,抵制具 有消极影响的无责漫谈和霸权独白之类的藩篱,多方面多层次 地构建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公共话语秩序和自由平等 的生存秩序,以确保在公共结构转型过程中确切地掌握社会公 众的话语权,并引导社会的话语倾向。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1.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31—335. 『21【英】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9- 204. [3]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4. f4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8:3. 『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 社.1999:15. 『6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q,/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社。1998:125. 作者简介:刘文佳(1987一),女,河南周口人,浙江财经大学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历程和基本经 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