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实案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实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激趣引入,读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三)读通读顺课文。

  (四)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理清文章脉络。

  (五)认真书写生字,学理清课文脉络,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及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引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生齐读课题。

  1、课件出示词语: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

  边忆边写若有所悟修好《本草》万民得福

  指名读词语。

  2、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3、过渡: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编写了药物史上一部巨著《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本课讲的是他在编写《本草纲目》近三十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中极普通的一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发生在古寺中的一夜。

  (评析:温故而知新。从词语的朗读引入到课文的内容,再到人物的品质,教师就像高明的导游,渐次打开了学生记忆仓库的风景。学生感觉不到词句训练的单调,通过诉说所感,反而对李时珍逐渐产生一种“尊敬感”,自主地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二)、走近古寺,感受生活之苦。

  1、在这座古寺里,李时珍和弟子庞宪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1---7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他们的生活。(学生读书,交流:苦)

  2、师:他们的生活究竟苦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课文1---7自然段。

  要求:先读读课文1---7自然段,再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吃苦的语句,找到了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对感受深的地方还可以做做批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交流:

  ①吃得苦:他们喝的是泉水,啃的是干粮,这就是“饥餐渴饮”。重点抓住“啃”字。

  ②行得苦: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出示词语“晓行夜宿”,齐读词语。

  ③住得苦:那时一座破败的古寺,到处是灰尘:脏;断垣残壁:危险;长满了青苔:

  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久无人居,荒凉。

  这样的环境,你敢住吗?

  师:这古寺实在是破败、荒凉、危险,让我们一起跟着李时珍进去看看吧。

  (生齐读第四小节。)

  4、在我们看来,李时珍的生活够苦了,但他觉得苦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第7小节内容。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5、师:在李时珍二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医术精湛,被推荐到太医院当御医。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他过的可能是怎样的生活?

  是啊,现在的生活和太医院的生活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可李时珍却不以为苦。因为他觉得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李时珍说的这段话,感受他为了百姓,甘愿吃苦的精神。

  生读第七小节。

  (评析:引导品读文字,体会李时珍的“苦”。想象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品质,冲击学生的思维,掀起情感的波澜,使学生人文视野拓宽,跳出教材看教材,理解呈现多元,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再入古寺,感受工作之勤。

  过渡: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不仅饱尝着生活之苦,还经历着更为繁重复杂的编写之苦。

  1、请同学们自学8---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些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

  2、生读书,教师巡视。

  3、交流:

  ①“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在每天辛苦的奔波后,还要及时记录下来,说明李时珍工作的认真。)

  ②“边忆边写”。

  李时珍在“忆”什么?(白天寻访药材的经历。)

  猜猜他都到哪些地方去寻访了?(可联系上文。)

  ③“几块砖垒成桌子”。

  ④从他记录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认真。

  ⑤“端详了一阵”。

  “端详”是怎样地在看?(鼓励学生多说些词语,诸如“认真、细致、聚精会神”……)

  为什么要“端详”,随便写写不行吗?(“端详”是仔细地看,因为鸡肠草和鹅肠草样子相似,李时珍为了辨别它们,所以看得非常仔细。)

  ⑥“嚼嚼”。(为了区别它们,他把两种草药扯下一点来放在嘴里嚼嚼。可见他的工作多么认真细致。)

  4、师:是不是所有的草药都可以随便放在嘴里?

  师: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愿不愿意这么做?为什么?

  (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讨论,不管是何种答案,都予以积极的评价)

  5、师述《李时珍尝曼陀罗》的小故事。

  今天,庞宪看到李时珍又把药草往嘴里塞了,假如你是庞宪,你会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面对弟子的劝告,李时珍会怎样回答呢?

  如果说前面他们所受的的是生活上的苦的话,那么试尝草药是在冒生命危险啊,李时珍这么的奋不顾身为的是什么呀?一起说——万民得福。

  让我们再来读读他那句简单却不平凡的话。出示: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评析:品草药的小故事把李时珍的品质和形象进一步放大,也放大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自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李时珍一起感受“苦”,体会那份“值得”,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6、仅仅是分辨两种药材,工作就这么繁琐,这么危险。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本草纲目》一书中共记载了1892种药材,书中附方一万一千余个,药物图片一千一百余幅,这又得付出多大的艰辛啊!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现出他工作的辛劳。生齐读12自然段。

  7、师述:此时,埋头工作的李时珍已经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听,寺外——(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让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象(语速渐缓)——

  音乐响起——教师深情朗诵:夜深了,荒凉的破庙里,灯光微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专心地记着药材。他似乎忘记了拄着拐杖蹒跚地登山,忘记了渴了喝泉水、饿了啃干粮,忘记了掉下悬崖险些被摔得粉身碎骨,忘记了品尝毒草时失去了知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修好《本草》,万民得福。

  (评析:缓缓流淌的音乐声中,李时珍采药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白发苍苍”“蹒跚登山”“喝泉水、啃干粮”“掉下悬崖”“品尝毒草”,这样可亲可敬的老人怎能教人不动情?学生的情感在声音与音乐的交融中喷涌而出,得以升华。)

  (四)总结全文,升华人物形象。

  1、将近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将近三十年的辛勤工作,化成了一本书《本草纲目》。

  出示课件:《本草纲目》图片及介绍。

  李时珍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近200万字,共52卷。里面详细地记载了各种中药的名称、用法和作用。李时珍为后人留下了这样宝贵的经典著作,后人永远记得他。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2、小练笔:看着这本巨著,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吗?请把话写在书上李时珍的画像旁。(配乐)

  学生交流。(必要时可结合板书提示引导。)

  3、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只是李时珍修《本草纲目》漫漫长途中的一个小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李时珍的资料,相信大家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评析:学生用饱含情感的小练笔倾泻心中的情感,而教师的总结话语充满情感的力量。这个环节实则上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回顾和把握。)

  【课后作业】

  1、复述课文。

  2、课本p90第三题。

  3、搜集有关中药或中成药(包装盒或说明书),了解药效。

  4、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或像李时珍一样的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评析:语文学习注重积累与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故事,举行故事会,此举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得到了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怕吃苦严谨认真一心为民

  《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赏读,感悟课文内容。

  3、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作风和造福人民的可贵精神。

  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语句,感悟李时珍的“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学习难点: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体验李时珍一心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李时珍的相关资料。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反思

  (一)、扣“苦”字,巧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先学习课文的前七小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的生活,概括成“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具体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小故事,大背景。

  课文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要想让学生深入地感受李时珍的甘于吃苦、一心为民的品质和形象,就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什么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呢?我发现小小的故事里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些小故事,使得教材由原来的单一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些小故事的支撑下,再来品味文中的情节,学生的体验真实而强烈,人物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丰满,情感丰富起来。同时,小故事也开发了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了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如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等等。看来,小故事里不仅有大背景,还有大文章。

  (三)、突重点,读中悟。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1、古寺的破败景象;2、李时珍亲自尝草药;3、李时珍师徒的对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谈谈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体会到李时珍修《本草》时的艰辛与危险,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从而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

  (四)、精练习,强感悟。

  寻找课文中练习的结合点,这是本课的又一个训练点。课中,我预设学生说和写的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自由生成,绝不要所谓的标准答案。如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三五句即可,体裁不限。有了很好的课文解读,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练习虽简短,但是效果较好,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多感悟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和品读文字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尤其是在课文结尾处安排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音乐与声音的交融中画面一幕幕浮现,学生在体验的生成和感悟的撞击中不断升华感情,对人物品质的感受又更进了一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