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1、内容说明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内容解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选了四篇课文。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3篇精读课文。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习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感受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积累优美经典的诗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 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本课教学设计,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
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以诗人感受“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2、凭借想象,感悟“诗像”,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诗句体现的情感,描绘的画面,是教学的难点。第一首诗重在借景抒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凭借画面、音乐,调动生活经验展开细致地想象,通过反复诵读,走进诗境。第二首诗着重描写人物活动,表现农家热烈的劳动场面。教师则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活动展开想象。这样,诗句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生活场景,诗境诗情可触可感,对古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 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理解诗词的内容。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诗人。
1、回顾学习过的描写田园的诗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板书诗题,初步理解诗题,认识诗人。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展现丰富优美的田园画面,加上声情并茂的语言、流淌着的音乐……围绕诗歌的主题“田园风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回顾了学生学习过的田园诗篇,调动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读古诗,把握诗意
1、自读两首诗,把字音读正确,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然后把诗读通顺。
(1)指名朗读古诗,正音。着重指导读准“蚕桑”、“昼”的字音。
(2)齐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两首诗意思,读出诗的节奏。
(1)指名说《乡村四月》的意思,各种形式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说《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各种形式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设计着力体现的亮点之一。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自读古诗,达到字正文顺;运用学法理解诗意,达到节奏分明,为突破教学难点,想象诗情画意,做好铺垫。同时,把两首古诗整合通读,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想象画面,品悟诗情
(一)品读《乡村四月》
1、出示图。听教师配乐范读《乡村四月》,激发学生想象。
2、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第一二行诗或者第三四行诗。
(1) 重点指导想象第一二行。
重点引导想象“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雨如烟”的景象。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和板书:山原绿满川白子规声雨如烟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景物的颜色、形态、动作展开想象,就能走进诗里描绘的画面。你能连起来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说吗?小组练说。指名说。评价。再练说。
(2)体会诗人感情。美读第一句。
(3)出示第三四行:齐读。
3、创设情境,深化感悟,练习美读并背诵。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四时田园杂兴》,边读边想象,从这首诗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品读《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图,配诗。学生自读,想象:
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并指导朗读:
① 抓住“昼夜”“儿女各当家”想象画面,体会农村生活的忙碌。
②重点指导想象“童孙学种瓜”的画面,体会儿童模仿大人劳动意趣。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我们在读描写人物的诗句,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去展开想象。
拓展想象:这些小孩子还会学大人干什么?
2、创设情境,深化感悟,练习美读并背诵。
(三)小结:描写景物的诗句,我们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描写人物的诗句,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展开想象,这样,我们就能深入地领悟诗境,感悟诗情。
学生配乐有感情朗读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而,在这个环节,教师发挥了情境教学的特色,多次巧妙运用语言、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经验,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不同的导语带动美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重视根据诗句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展开想象,如“绿遍”是通过想象体会用词的准确,“雨如烟”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走进诗的意境,“学种瓜”的想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童孙”的喜爱之情,等等,促使想象画面的练习落到实处,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三、留下悬念,引发期待
1、伴随着想象,我们走进了诗人描写的田园画卷。张志和的《渔歌子》描写的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渔歌子》。回顾总结。深化对田园诗词的认识,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山原绿满川白儿女各当家
子规啼雨如烟童孙学种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