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习。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习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近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习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