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挑山工》教案范文集合

《挑山工》教案范文集合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担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谈起,引出疑问,再通过“我”的经历解决了疑问,最后写“我”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将进入第三学段,需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并说说他们为什么这样登山。

  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根据此要求,同时为了达到上述各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选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3、为了解决好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画两种路线图。

  三、说学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法:1.读书质疑法。2.批注图解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据语言文字画出相应的图,也是一种方法。教学本课时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图形。3、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本课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二、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在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四、自由练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什么是挑山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齐读第六自然段,让生质疑。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过渡,引出上文:

  师: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设计意图:读书最大的收获在于:从读书中提出疑问。这一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第一、二段(第1—5自然段)。

  (一)品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学生上讲台画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并让学生上讲台用线示意:理解折尺形线路图。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听边想,交流。

  6、师: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谜。

  (二)品读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

  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抓住以下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师: “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总结主题。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体会: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5、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如: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等。)

  6、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以上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探究第三段,解疑。

  师:是啊,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1、出示幻灯片(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师小结:

  (1)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2)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齐读“总结主题”一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解疑,让学生学生真正理解挑山工的精神,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挑山工

  (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挑山工     背负重物     走折尺路线      上山是工作

  游  人     轻装上山     走  直  线      上山是游玩、享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同一目了然,同时对文章的中心也一清二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