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实录案例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实录案例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直都知道,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生活储备是一笔潜在的财富,是一笔深埋可待开垦的矿藏。但总没有深深体会到如何挖掘这笔财富。我们在办公室常常抱怨孩子缺乏敏锐的语感和炽热的情感,无法与我们老师、文本形成一种“内在的和谐共振”。我们常埋怨学生的读文总是那么的沉闷、说话总是那么的艰涩甚至无语,思维总是那么的干瘪,殊不知该从自己身上好好反省反省,想想自己有没有给他们创设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场?有没有使孩子“入情”、“入境”?今天,我从《古诗两首》的教学中对此有了深刻的体悟。先听听我课堂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吧: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纷纷再读文本、交流。]

  生:表达了作者喜爱农村田园风光!

  师:用“喜爱”?

  生:赞美。

  师:大家再想想看,还可以用哪些词?

  师:这么多的词语,用哪个好?

  生:还是用“赞美”好!

  师:为什么?

  生:……

  师:看到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生:……

  师: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作者的这份情感呢?[生纷纷自读感悟]。

  生1读:(缺乏情感)

  生2读:(稍有进步)

  师范读,后问学生:“听老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老师在赞美春天的美景!

  师:好!那那么再读一读,看你们能不能把对春天的赞美读出来! [学生再读感悟]。

  师:除了“赞美”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喜爱儿童! 

  师: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那份喜爱之情吗?[学生自读体会,感情较投入]。

  师:请同学们想想,这两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年代,他们的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诗?

  生:因为他们看到儿童这样的天真活泼,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生:羡慕儿童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向往田园风光,向往儿童生活。

  生:想抛弃世俗,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

  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令我真有点措手不及了。这不正是我们着力培养的目标,一直在奋力追求的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