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背景
《通用技术》新课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目标的确立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新课标确立的目标中渗透着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指导思想,与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异曲同工,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认为应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定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最大发展。发展观念超前是赞可夫教学发展思想的重要特征。而作为《技术与设计1》是使学生对技术有一个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增强使用学生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初步掌握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途径、方法,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使用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所以,它意蕴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的分析:
教师:从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授者,到参与学生设计的合作者,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创新设计与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所关注的是学生在设计与技术运用的参与过程而不再是结果。
学生:教学的主体,设计与技术的具体实施者,一个充满了合作精神的集体,一个对世界充满极大的兴趣和渴望的集体。
2、内容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于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一节,由于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技术又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激起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的极大兴趣,积极投身于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创新中来。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从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观出发,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理解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及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从与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去理解技术与人的关系,使学生充满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身边来感知技术的发展对他本人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策略:通过演示、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他们身边,技术不断地在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七、教学媒体的运用:为更为有效地展示技术对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采用的教学媒体在常规教学媒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等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溶入技术领域中。
八、教学过程
㈠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爬山涉水西方取经的一个片断,让学生讨论:如果在今天你去取经,还那么辛苦吗?从而导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教学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演变为教学的主体。然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从学生上学谈起,从而引出交通工具由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2、通过照明技术的发展体会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3、炎热的夏天,驱热降温技术的发展变化
从以上几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引起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㈡分组讨论,探究技术
通过布置学生讨论,住房的变化中技术所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技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㈢任务驱动,走进技术
让学生谈谈从自己身边存在的技术运用,与及自己对它将来发展的认识。
学生相互评价各自对技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和技术发展的多元性。
九、教学反思
由于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去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学生确身的体会为例子,激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与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另外,作为教师还应及时引导学生注意与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深切感受技术的发展应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由于这门课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关注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每一位同学都投身技术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就在身边,发展到我要学习技术、运用技术、创新技术的学习理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