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1)失去生命;(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