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期间属于停工留薪期间,工资按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发放,一般为12个月。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单位支付,一般不超过12个月。
法律分析
1、工伤认定期间属于停工留薪期间,在停工留薪期间,工资是按受伤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来发放的,由工作单位进行发放,一般是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2、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犯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拓展延伸
员工工伤期间如何保障工资发放
员工工伤期间,为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工资发放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进行。首先,根据工伤认定结果,如果员工被认定为工伤,根据国家规定,应享受工伤待遇,其中包括工伤津贴和医疗费用报销。其次,工资发放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根据工伤期间员工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继续按照正常工资发放周期发放工资;二是根据员工实际工作情况,调整工资发放方式,例如按照基本工资或者平均工资进行发放;三是根据公司制定的工伤保障政策,发放特殊的工伤津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公司应确保工资发放及时、准确,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结语
工伤期间,公司应根据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认定结果,员工享受工伤待遇,包括工伤津贴和医疗费用报销。工资发放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公司应根据员工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方式发放工资,确保及时、准确发放,保障员工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