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单杜新

(广东省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1300)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对照、数理统计等方法,尝试在篮球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把培养学生兴趣,掌握方法,愉悦身心,提高教学效果作为篮球选项课教学的目标。探讨“游戏教学法”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为提高篮球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游戏教学;篮球教学

前言

篮球运动是由美国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后为春田学院)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于1891年冬发明的。开始阶段只是一种游戏,他受启发于当地儿童摘桃扔入桃筐的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成一种在一定地面范围的场地两端设置两个竹制桃筐,展开投篮游戏,篮球运动便由此演进。

传统篮球教学的模式是以教师向学生讲解、示范、纠错,学生进行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它最大的缺陷在于忽略甚至抹煞了教育的创新功能和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篮球课堂教学,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篮球课堂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游戏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把各种基本技术改编成游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技术、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篮球回归游戏,将篮球基本技术与游戏有机结合,将枯燥的篮球教学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当中,使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掌握和提高篮球基本技术,使篮球教学不再是学生的负担,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9级选修篮球课8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4个(每班30人,共120人),对照组4个(每班30人,共12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1989-2009CNKI期刊,维普数据库和相关书籍中有关“游戏教学”的文章。为本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文献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向作为实验组的学生和对照组的学生发放同样问卷进行调查,回收率100%。 1.2.3实验对照法

本文采用对比实验教学法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游戏教学进行传接球、运球、投篮、脚步移动及综合能力练习。传接球技术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单手肩上传球;运球技术学习原地高低运球、行进间运球;投篮技术学习原地投篮(双手胸前投篮、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脚步移动技术学习滑步、跑;综合能力学习。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示范动作技术,讲解动作要领,学生按要求练习。在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前,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篮球基础水平测试,保证实验前研究对象篮球水平的可信度。在实验过程中,两组采用的教材,授课时数,使用场地设备条件均相同。课程结束后,按原大纲要求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 1.2.4数理统计分析法。

实验所得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审核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测试结果以标准差S,均值X表示。实验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采用配对t值检验,显著性差异水平为0.05。

2 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2.1 教学实验总体目标

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等特点,创编一套既遵守篮球运动规律,又符合人体力学的游戏教学法,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在倡导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教学的今天,把游戏教学法融入篮球教学是一种尝试。 2.2教学实验内容

(1)传接球游戏采用“端线篮球”方法。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在端线两端各设置一个“禁区”,双方各派一名队员在对方“禁区”内为接班人,另一名队员在本方“禁区”内为防守人。游戏开始,双方各派一人在中圈跳球,其余队员分散在场内。接到跳球的队为进攻队,以快速传接球向对方禁区推进,并设法把球传给对方“禁区”内的同伴,而对方“禁区”的防守人会全力阻挠对手接球。“禁区”内的接班人接到球得1分,由对方在端线外重新组织进攻。规则:①只准传球不准运球;②不得用高抛球的方法把球直接抛给接球人③双方接球人和防守人均不得离开“禁区,双方其他队员也不得进入“禁区”。

(2)运球游戏采用“运球相互拍打”方法。学生人手一球,使用半个篮球场,运球时并随时伸手拍打周围运球人的球,同时保护好自己的球。凡拍打到其他人的球者得1分。规则:

①只准在规定区域内相互拍打;②拍打到其他人的球一次得1分,被其他运球人拍到失1分。

(3)投篮游戏采用“1+1”比赛”方法。把学生分成A、B两组,使用篮球场1个,学生成纵队站在罚球线,两排头各持一球。游戏开始,从排头依次进行“1+1”投篮,即:先投第一球,并把球捡回,若投中则可投第二球;若未投中,把球传给本队下一个人投,自己站到队尾。依次进行,直到全队轮一遍。规则:①必须在规定的投篮点投篮②球在投篮队员手中停留不得超过5秒③每人只有一次“1+1”投篮机会。

(4)脚步移动游戏采用“争抢看号”方法。把学生分成A、B两队相对而立,教师先在每人背后标上号码。游戏开始,各队各出一人,相互利用脚步移动的方法设法看对方背后的号码,先看到者得1分,然后双方第二人出列进行同样比赛,直到全队完成。规则:①队员背后的号码只能让同伴和教师知道,否则无效;②只能用脚步移动来看对方的背后,不得抓住对方来看。

(5)综合能力游戏采用“移动篮筐”方法。把学生分成两组,每队3人手拉手围成圈做篮筐,其余人为运动员进行篮球比赛。游戏开始后,双方跳起争球,将球传给本队队员,进攻队员要想办法投进自己的篮筐,防守队员阻止进攻队员得分。规则:①比赛时不准使用犯规动作,防止意外事故发生;②篮筐可以在半个场地内任意移动,但3人手拉手不可松绕,并且在“死”球时,可以由场上其他队员替换。

3 教学实验对比分析

3.1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兴趣分析

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表1、表2看出,学习篮球前,对照组有兴趣的人为38.3%,实验组为40%,,实验后,对照组有兴趣的人占48.3%,实验组80%。通过比较可看出,通过游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明显。

表1实验前两组学生兴趣问卷表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人数 120 120 无兴趣 30 34 一般 42 40 有兴趣 48 46

表2实验后两组学生兴趣问卷表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人数 120 120 无兴趣 8 30 一般 16 32 有兴趣 96 58 3.2 实验前两组学生综合水平的差异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测试各项指标经过t值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表3实验前两组学生综合水平的差异检验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n 120 120 X 33.72 33.18 s 4.45 4.84 t 0.63 p >0.05 3.3 实验后两组学生综合成绩的差异检验

为了检验“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对比实验后请5位篮球方面的专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核技术进行了评价。评价的内容有:技术的规范性;技术的稳定性;技术的综合得分。评价标准按学校篮球教学大纲规定统一执行。如表4所示,两组学生实验后综合成绩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4实验后两组学生综合成绩的差异检验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n 120 120 X 80.17 76.43 s 7.96 8.64 t 2.56 p <0.05 4 结论

4.1 篮球游戏教学法不是单纯的游戏,也非“放羊式”教学,它结合了游戏情意性浓厚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性处理,一改重知轻情的教学倾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乐学、好学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强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2 篮球游戏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游戏教学中隐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乐于表现自我、勇于承担责任,并能够利用周围一切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4.3 学生喜欢篮球运动,但不喜欢传统教学模式。游戏教学使学生在学中有玩,玩中有练,

练中有想,想练结合,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技术,体验篮球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学生真正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4.4 游戏教学法要加强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掘游戏内容,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和自我评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课堂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意表现和沟通合作的能力。 4.5 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素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敢于创新,不断开拓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培.篮球教学中游戏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余红盈.篮球游戏教学法与传统篮球教学的对比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7. [3]王新华.篮球教学过程的理论及结构优化[J].体育学刊,2002. [4]李燕强.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