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引外资的特点及未来前景中国吸引外资的特点开放以来,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资,累计9000多亿美元,约占国际资本总流入量的6%,外资项目60多万个。现在,大约在华运营的外资企业2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7万家。我国吸收的外资,呈现三个不均衡特征。——来源国不均衡。前5位国家或地区占外资流入总量的75%,前10位占87%。世界上重要的投资大国,例如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对华投资却是小国;日本、韩国以及与中国临近的国家和地区,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韩国是对外投资的小国,但其大部分外资流入了中国。 ——行业不均衡。外资的2/3流入了制造业,约1/3进入服务业。服务业中,房地产占60%,商务服务和零售批发占30%。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高居第一位,占制造业外资的近20%,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业。——区位分布不均衡。外资的流入一直保持东部占86%、中部9%、西部5%的格局。大量外资都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和天津少数几个省市。源源不断的外资流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国内的资产和市场大约1/3被外资控制,行业之间差异较大。这个控制水平,与大国例如美国相比高了,与新加坡等小国相比低了。现在,高低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最优的规模。不过,大国经济不能过度地依赖外资企业。外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开放度,但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和角色。目前的格局是:跨国公司主导;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进口零部件,在广东、江苏加工生产;出口到美国,积蓄大量美元;生产的主要产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5%),该产品在华研发强度低(约为跨国公司平均研发强度的1/15),综合生产效率低,主要依靠低工资的劳动投入完成生产环节和增值活动,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由外资绑架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地位,如果不加以改善,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外资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国家反垄断法;实施两税合一;推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上政策调整的根本宗旨不是限制外资,而是优化外资,解决突出的不平衡性问题,更加重视外资的质量,改变不利的国际分工格局,强调投资后收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由初级向高级、由规模向务实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 葛顺奇 34China Business Update / September 2010中国未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从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中国吸引的外资为835亿美元,2008年为1080亿美元,2009年为950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达到了514亿美元。展望未来,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还会持续增长。已经投资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万家制造业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回报 根据对全国7的经营绩效分析,2000~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所创造的财富和增值逐年大幅度增长。在财富分配上,雇员工资年均上涨11%,政府税收年均增长25%,外资企业净所得年均增长36%。这种情况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在华不断创造的增值财富中,越来越多地分配给了企业。从地区来说,天津是外商投资的重要地区,外资企业在天津的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了9.5%,至少高于国内企业的1倍以上。其中,法国的投资利润率为17.4%、德国15.8%、英国13.5%、欧洲其他国家16.3%、新加坡12.4%、韩国11.7%、日本11.6%、加拿大10.4%、美国5.2%、台湾地区4.7%、香港地区6.1%。从行业来说,汽车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行业,在16家汽车业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15家在华投资了69家生产性企业,其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1.2%。中国对于许多跨国公司来说,已经成为获得投资回报最高的地区。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预测 根据对全球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2010~2012年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依次是中国、印度、巴西、美国、俄罗斯、墨西哥、英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德国、泰国、波兰、澳大利亚、法国、马来西亚、日本、加拿大、智利和南非。中国、印度、巴西和美国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根据对141个国家和地区12个影响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变量测算,中国吸引外资的潜力指数持续上升。中国潜力指数值排名2000年为第49位,2005年为第36位,2006年第33位,2007年第32位,2008年第30位,表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投资方式选择与增资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初期,合资方式占80%,独资占12%;现在独资占85%,合资占15%。日益显著的独资化倾向,表明了外资企业对中国未来风险预期的降低和投资回报的增长。另外,在中国每年利用的外资中,30%来自于增资,也彰显了跨国公司对华未来的投资信心。国际投资转移不可能大规模发生 鉴于中国的综合区位竞争力不断增强,跨国公司对华的投资不会出现逆转。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缩小规模或撤资,甚至出于成本考虑和竞争压力,转移投资地区,■这是中国利用外资合理化、高质化的必然。作者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编辑 / 吴小夫中国经贸 / 二零一零年九月刊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