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春宝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8年第1期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乐东中学 曾春宝
【摘要】教学中,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动性、 可塑性的中学生, 他们个性不同, 气质各异, 心理也处于不断变化中, 难免有意外的 “越轨言行” , 这就引发出许多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偶发事件往往成为教育的契机, 处理得当产生积极效应,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偶发事件, 有的需要 “热” 加工, 有的需要 “冷” 处理, 有的需要顺水推舟。老师要有高度的理智感、 责任感和巧妙的教育艺术, 这种艺术表现为 “润物细无声” , 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 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 更表现为用爱心、 幽默、 低姿态去走近学生、 感化学生。
【关键词】艺术 教书育人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要说心灵是教育的窗户。对学生的教育发自内心, 这样才能够接触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和你的心贴得更近。贴心的教育需要艺术, 用你的智慧感化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但是打开学生的心扉,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呢? “醉后方知酒味浓, 为师方知为师难” , 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 高深理论谈不上, 有的是自己教书育人的一些真实案例与反思。
一、 突发事件 “热” 加工, 趁热打铁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饶有兴趣地讲课,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美丽的蝴蝶, 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这时, 我把课停下来, 和同学们一起来观赏蝴蝶美丽的舞姿, 然后要求学生把所有窗户都打开, 尽快让蝴蝶飞出去。接着我自嘲地说: 我们的英语课是多么地有趣和有吸引力呀, 窗外的蝴蝶也忍不住飞来听课。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我们, 是不是应该珍惜这么好的时光, 好好学习呢?一件可能会引起轰动的事件, 平静地对待, 淡然地处理。这种突发事件 “热” 加工处理,虽说对上课进度有点影响,但大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认同,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可谓一箭双雕。
还有一次我剪了个平头,一进教室,学生都夸我说: “老师好帅! ” 。 “是吗? 那同学们就要好好细看 ‘帅’在哪?” 我自我调侃道: “都怪那位青年理发师傅下手太狠, 自己脑袋本来就小, 头发又少, 把我整成这 ‘芋头’ 模样, 工钱却一分不能少。” 课堂就在这样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大约 15 分钟后, 坐在靠窗子旁边一位男学生就开始不专心听课了,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我注视他几次也没有反应,就忍不住逗了他一把:“××同学, 你是不是在欣赏外面哪位小美女呀?请你把头转过来, 看看 ‘帅哥’ 这张老脸, 行不?刚才还说我好 ‘帅’ , 分明是心口不一。”说得全班同学呵呵大笑。此时有个反应快的同学抛出一句 “他帅哥、 美女都爱看!” 弄得他怪不好意思。趁热打铁应对偶发事件,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打那之后, 我的课他再也不敢开小差了。
【案例反思】 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 都要有爱心和耐心, 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能给自己的老师留一个永远温馨美好的位置。同样一件事方法不一样, 结果就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 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 采取简单化地训斥、 赶学生出教室
之类的处理办法。用那样的方式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也有效, 但对课堂气氛、 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因而是不可取的。一个偶发事件的解决方式也许不会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 然而却会改变你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或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 遭遇 “险情” “冷” 处理, 以退为进
有一年秋季开学后不久,我在给高三学生复习定语从句。讲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叫熊某的学生, 专心致志地在一矿泉水瓶上写什么, 我扫视了他几眼没有反应, 于是我走近他身边, 有点不高兴的问: “你在写什么呢?” , 旁边有个学生接过话说 “他在写漂流瓶”。“哦, 是啊, 中秋节就要来了, 那你准备寄给你妈吗?”“寄给谁, 你管得着吗? !” 熊某说话语气很冲, 明显在挑战我。 我头脑一时发热, 气愤地蹦出一句 “你变态! ”他也毫不示弱地回敬道“你变性!” 。这架势告诉我—— — 你奈我如何?我内心有一股无明火在燃烧, 恨不得扇他一个耳光,幸亏理性的我控制了任性的我: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吧, 否则脸丢大了, 吃大亏的还是自己。于是我调侃道: “今天你我都不是人, 因为‘你变态’ 、 ‘我变性’ 啦。 ”学生中发出一阵转危为安的嬉笑声, 课堂气氛得以缓和。
我回到讲台继续我的课。快下课时我对全班学生说: “刚才叛逆期的熊某与更年期的曾某擦枪走火了,你们都看在眼里。我说李某 ‘变态’ 是过急、 过重了一点,但是他课堂上不务正业的“行为” ,老师要不要管?” 。 “要!” 有好些学生肯定地回答。 “看来我们班学生还是很有正能量的, 这是发自同学们的心声。 熊 xx ,你今天的 ‘行为’ 是可忍, 孰不可忍?课后你好好反思,明天我上课前你在全班学生面前作深刻反思, 然后把反思材料交给我, 我会把它当股票来保存。”
第二天还未等我走进教室,熊某就来到我面前向我认错。接着在全班同学面前反思了他自己有错在先,检讨了他对老师的不尊敬、对自己的不负责和对班级的不良影响……。这一场突如其来的 “风波” 就这样化解了。遭遇 “险情” 我以退为进 “冷” 处理的做法既教育了学生本人, 警示了其他学生, 又为自己挽回了面子。
【案例反思】 现在学生的自尊心特强, 思维又很敏感, 脆弱的内心其实有着十分复杂的思想。面对青春期叛逆、 血气方刚容易冲动的高中学生, 教师出发点虽是好心好意,但因一时气愤而说出一句学生难以接受的话, 就很可能产生学生与你对立、 顶撞的情绪, 陷入彼此难堪的局面。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就得要有智慧, 不能跟学生一般见识, 要学会自我保护, 要有恰当的育人艺术—— — “微软” 教育。在批评的时候, 更要注意批评的方式、 时机、 技巧, 要学会圆通, 圆则通。 什么能说 ,什么不能说, 还有怎样说, 一切都要在自己的掌握中。
三、 面对尴尬局面巧解围, 顺水推舟
教书几十年, 课前无论自己怎样准备充分, 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因为教材是死的, 每册书上的教学内容大致也是不变的,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我总觉得教书难就难在 “学情” 的变化。记得有次月考结束后, 我在高二 (7) 班讲评英语试卷, 有道阅读题学生错误率达 65%,原因是文章中涉及到一生词“pension system” , 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 我告诉学生说 “pension system” 是 “养老保险制度” , 即 “社保” 的意思。接下来我教了同学们关于 “低保” 、 “人保” 、 “医保”的英语表达。这时有个胆子大的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还有 “春宝” 没有讲。突然间我感觉好尴尬, 心想这学生也太不尊重我。我扫视了该学生一眼,本想训斥他一顿, 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对呀, 怎能把 ‘春宝’ 给忘了不讲? ‘春宝’ 是什么呢? 就是 ‘春天生的小宝’ ,这是我父母的意思。但我认为 ‘春宝’ 就是 ‘春晖照四方, 宝刀亮课堂’ ! ”我自问自答, 同时把 “春晖照四方,宝刀亮
课堂”写在黑板上,获得学生们一阵阵掌声和赞美声。我继续补充说, “这是我对自己名字的解读,也是我人生的写照。” 一场 “臭骂” 就这样化解。
有个下午的第一节课, 我还没有踏进教室门, 就听到有学生在说: “宝哥” 来啦。上课后, 我神情严肃的对学生说, “你们在我背后就是这么叫我吗?” , 有个女学生说, 好多学生在背后都是这样叫你 ‘宝哥’ , “我是你们的宝哥吗? ” 。 “你是我们的宝爷! ” 学生回答说。 “从年龄上讲, 我的确是你们的师爷, 在座的康佳文、 邓文才、 李晶同学的父亲或母亲就是我曾经的学生。” 我接着说 “我这把年纪, 同学们还把我当做你们的哥, 说明我还不老。” “老师本来就年轻, 心态又好又阳光!” 。“谢谢同学们的认可!既然大家认我为哥, 那就要听哥的话, 跟着哥一起学, 信宝哥, 考本科! ” 。 话语刚落, 教室里响起的是一片叫 “好” 的高呼声和热烈的掌声。
【案例反思】 学生思想是单纯的, 他们往往是心中这么想,口中就这么说。我们做老师
的不要把学生一句简单的话看得那么复杂。课堂上,面对尴尬局面要学会自己解围, 顺水推舟, 不可小题大做 。 假若不能因势利导, 就这样乱发火一通, 效果适得其反, 还弄得自己心情不好, 死很多细胞。尊重学生是一种教养, 受学生尊敬是一种能力。
教学中,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动性、 可塑性的中学生, 他们个性不同, 气质各异, 心理也处于不断变化中, 难免有意外的越轨 “言行” , 这就引发出许多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偶发事件往往成为教育的契机, 处理得当产生积极效应,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偶发事件, 有的需要 “热” 加工, 有的需要 “冷” 处理, 有的需要顺水推舟, 老师要有高度的理智感、 责任感和巧妙的教育艺术,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爱心和高超的智慧, 感受到教师的学术和人格之美,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身处新世纪,我们要不断“充电” ,做“六有” 老师—— — 兜里有文凭, 开口有水平; 眼里有学生, 胸中有爱心; 教学有耐心, 育人有艺术。身为教师, 只有处处学、 时时学、 事事学, 多观察、 多反思、 多总结、 多整合,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