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转型发展中的就地城镇化问题探索 一一以陕西省六县(区)为例 屈志勇 宋元梁 屈泊静 (1、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西安710004 2、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研究所,陕西西安71 0032 3、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米兰) 摘要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转型发展路径选择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焦点。本文在汲取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农民家庭访谈和问卷调查,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认 为“五化驱动”的农村就地城镇化是农村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得出了强化土地规划与村庄 治理、积极发展农村社区、实施以财政体系为核心的配套改革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转型发展;留守人口;就地城镇化;五化驱动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 ̄lJ51.27%是一个重要标志: 关系不明确等原因。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受制于资源约束进入发展的缓慢期,而 中小城镇及农村将进入发展的加速期。受利润率平均化规 律驱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市场要素和政策选 择,将会出现向利润率较高的中小城镇和农村流动的趋 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生产力水 平提高的产物,可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现代农业的 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受到土地特征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影 响,农业用途需求不足,非农用途需求强劲但受到政策限 制是制约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流转 呈现出流转速度加快,流转类型多样,流转主体多元化等 特点。 势,农村城镇化即农村就地城镇化将会由梦想变为现实。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受城乡二元 经济收入差异的推拉力作用,农村青壮年农民纷纷进城务 工经商,农村留守人口呈现出老妇幼的弱势化特征,农村 劳动力不足、留守家庭成员心理压力大、留守儿童教育缺 地理学家们提出的“乡村重构”、“乡村转型发 展”等研究成果很有借鉴意义。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 主要根源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特殊的工农、城乡“双二 陷、空心村犯罪率上升,且存在着农民居住分散、宅基地 无序扩张、住房质量不高、土地流转不畅、缺乏就业机会 和收入增长有限等问题。 一元”结构的管理体制,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 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切人点(吴传钧,2008)。打破目前城乡分割的地域结构 和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空间整合,促进乡村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凸显乡村区域价值,提升农村生产 力和竞争力尤为重要(刘彦随,2008)。当前,建设新农 村和推进城镇化“双轮”驱动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的重要手段,乡村转型发展进程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 、研究综述 农村宅基地既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又与人们的 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息息相关,我国不同区域的农 村住宅建设存在差异,南方自拆自建现象比较严重。由于 各个家庭宅基地大小不一,朝向各异,导致住宅出现摊大 饼式的无序发展,而北方沿街建房现象比较严重,老宅和 新屋交错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我国农村地区普遍 (龙花楼,201 1)。新农村建设可采取“三整合一提升” 存在村庄布局分散,房屋闲置等现象。基于农村住宅的现 状,许多学者提出建设农村社区,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客观上存在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模式:即组织整合,建设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促进农村 城镇化,优化现代农村社区服务与管理;产业整合,发展 国际化现代农业与股份制企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空间 等原因;主观上存在对农村社区的认识不足,社区的隶属 整合,逐步推行“迁村并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并着力提升农村生产力与竞争力。 从实践看,发达国家和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相继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年工资性收入主要分布在1万 元到3万元之间,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家庭占22.8%,主要 分布在年老体弱家庭。89.2%的家庭没有服务业收人,说 明农村地区的服务业依然落后。外出打工子女年供收入 (单方转移,主要用于养老和子女教育)大多介于 1 000—10 000元之间。 经历了乡村重建过程,如2O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示范城镇 建设”、英国的“中心村建设”和法国的“农村振兴计 划”,2O世纪70年代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和日本的“村 镇建设工程”等,都采取不同措施推动农村城镇化和现代 化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整体落后,本文通过对 陕西省六县(区)的调研证明,采取“五化战略”措施推 种植养殖业是农民的传统主业,年收入在2 ooo: ̄以 内的家庭占56.1%,年收入在2 000—10 000元的家庭占 31.3%,年收入过10 000元的家庭仅占12.5%,远不及打工 的收入。 动农村资源的集中与整合,是实现农村转型发展和就地城 镇化的必然选择。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困境分析 (四)住房占地多空置率高,普遍缺乏公共设施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家庭有1院宅基地及其住房的最 多,占82.6%,2院的占15.1%,3院的占1%,4院的占 针对农村转型和就地城镇化问题,我们对陕西省的 汉滨、石泉、城固、宁强、麟游、彬县六县(区) 1 8O0农户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 710份, 问卷有效率占95%。从调查的情况看,欠发达地区农村发 展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0.3%,5院及以上的占1%,平均每户拥有住宅1.22院。宅 基地的占地面积不同,平均每户宅基地的占地平均为 0.58亩,住房面积在58—198平方米之间,大多数家庭住房 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住房类型以砖混结构平房居多, 占44.7%,其次是土坯瓦房,占28.5%,再次是砖混二 层,占22.6%。 (一)年龄分布畸形化,老龄化程度高 在1 710位调查对象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占 5.8%,30—4O岁的占19.2%,40—50岁的占27.9%,50—60岁 的占27.7%,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高达19.4%,平均年龄 为49.77岁,留守人口年龄整体偏大,养老负担加重。 农村有五分之二的年轻劳力外出务工,其中举家外 出者占一成多。家庭外出务工者主要是子女、儿媳或丈 夫,近七成年龄集中在l5—35岁之间。务农劳动力中,妇 女占六成,男性40岁以上者占近三成。农村的持续发展面 临着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尴尬局面。 在闲置房屋和宅基地的处理方式上,36.6%的农户认 为应在社区换楼房,34.6%的农户认为应折价处理,只有 17.7%的农户认为应维持现状,另外有11.2%的农户说不 清。 从住房及生活现代化程度看,公共设施拥有量普遍 不高。拥有公共设施住户的比重分别为:20.9%的有电 话,18.O%的电路已改造,17.5%的有自来水,16.5%的门 前道路硬化,13.O%的离公路近,但很多住户附近没有商 店、医院、托儿所、学校以及网络和排水排污设施。 (五)空心村居住分散,孩子上学不便,治安环境 不佳 (二)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婚姻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人口初中文化程度者最多,占49.9%,小学占 30%,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1%。其中,男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4,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96,其 中,女性不识字和小学教育程度的比例高达47.79%,男 性受教育程度总体高于女性。 在成年人口的婚姻状况中,有配偶的占83.5%,无配 偶的占3.5%,丧偶的占9.9%,分居的占2.3%,离异的占 0.2%,婚姻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不利于现代农业发 农民收人增加后,纷纷在公路边或者耕地旁新建住 宅,致使村庄规模不断向外扩大,原有村庄中心空心化, 出现空心村和居住分散现象。 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村旷人稀,村庄治安环境变 差,偏远地区的村庄更甚。夫妻外出打工带小孩进城读书 成为时尚,村庄留守儿童减少,农村中小学并校高达三 展。男性配偶常年外出,不利于家庭与婚姻稳定。 成,加之校车很少,儿童上学不便,孩子往返安全时常令 家人心情纠结。 (三)打工收入超过务农收入,农民收入差距扩大 201 1年六县(区)农民人均纯收人为6 315.98元,比 (六)教育程度影响住地选择,多数期望住进社区 从住房意愿看,大都渴望享受现代生活。其中,愿 意住进农村社区的达46.5%,住进附近城镇的为32.3%, 有5-3%的农户认为无所谓,持观望态度,而仅有15.7%的 同期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5 028元高出25%,但各地农民 的收入差距很大,标准差达到4 875.39。 从农民收入结构看,在家务工经商的工资性收入已 农户愿意保持现状。进一步调查发现,84.6%的农户愿意 集中住进规划区的楼房里,只有7.4%的农户不愿意, 8.0%的农户持无所谓态度。 土地资本化是农村资源集聚和整合的先决条件,是 变土地的不动产为动产、虚拟资本为实际资本的过程。由 于我国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农民只能转让土地的 使用权,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目前大量购买土地、发行土 地债券筹融资的行为难以发生,现行的从事农业的企业、 农户进住社区的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受教 育程度较高者喜欢住在城镇社区,可能与他们务工经商能 力较强有关;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喜欢住在农村社区,可能 与他们依托农地经营有关。 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种植养殖能手等实体经济投资人承 租土地(包括水域等)的居多,土地资本化尚处于初级阶 段。决定土地流转的直接因素是价格,按照级差地租理 论,落后地区的地价相对较低。但是,我们的调查结论相 反,这与留守农民的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当地从事非农 产业就业机会偏少和外出在城市打工不稳定等有直接关 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增加非农就业机会,有助于加 (七)追求置换土地效益,耕地意愿转让价格偏高 农户38.0%的同意撤村建社区集中盖楼房,4.6%的不 同意,20.8%的认为可以用宅基地折价置换,12.3%的认 为可以用承包地折价置换,15.2%的认为自己按规划在社 区建房,5.O%的认为可以购买。农户多数认可社区集中 居住方式,愿意用耕地、宅基地折价置换者占三成,在社 区建房和买房者占两成,半数以上农户愿意付诸实施。对 于置换出的耕地和宅基地,农户30.2%的认为按政策去使 用,17.8%的认为宅基地可复耕,14.8%的认为宅基地可 商用开发加工农产品,15.1%的认为应该从事规模经营, 7.1%的认为由受让人自己决定,15.1%的认为招工应优先 使用本村人。 快土地资本化步伐。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依靠 农业科技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以市场为导向,将生产、 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比较收益,彻底改造传统 农业,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就 业,减轻大城市的就业压力。陕西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 良好,通过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和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的 潜力十分巨大。农业企业的生产基地遍布县域农村,可带 动土地成片开发,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以及物流、销售 等服务集中在城镇的工业园区,也可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城镇社会化是一种追求城市与乡村结合的新理念, 通过辟建城乡小型城市网络,实现自给自足,以弥补工业 城市的缺失,还城镇于自然。城乡结合的小型城市组合以 社区为单元,且社区的进程重叠于城镇发展之中,城在田 农户可接受的每亩耕地的转让或置换价格因地域、 地段差别很大,山区的川道、坡地地价相对较低,城镇周 边和工矿区周围的地价相对较高。从调查看,农户意愿的 交集很小,差异很大,这或许是陕西目前土地流转不畅的 重要原因之一。以农户每亩地1年的转让价格汇总,可接 受800元及以下价格的占4.2%,1 000元的占7.6%, 10 00O元的占5.7%,30 000元的占7-3%,50 000元的占 13.9%,60 000元的占10%,甚至还有更高的。 之所以出现耕地流转意愿价格偏高现象,与留守农 民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技能较低以及过分依赖土地的 中,田在城旁,建设产业集聚和居住集中的田园城市,实 现农村社会现代化。陕西在全省31个重点示范镇、107个 重点镇、827个建制镇和众多新型农村社区的小城镇体系 心态有关,更与其缺乏稳定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有关。 三、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五化驱动” 农村转型发展主要涉及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村产 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城乡关系与城乡差别 等方面的转变。县域中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与兴 建设中,注重规划和基础设施财政投人,体现出田园城市 的建设理念,初步涌现出一批如新民镇、崔家山镇和恒口 镇等田园小镇,集聚了当地优势产业和大量农村人口,发 展势头良好。 村庄社区化是基于土地资源整合与农业产业化条件 下的农民居住集中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有助于 起即农村就地城镇化,是农村转型发展的主要依托和标 志。工业社会以资源的集中和集约使用为特征,在规模经 济和范围经济中追求效率。家庭经营和分散居住的农村社 会难以实现资源的集中和集约使用,导致农民的生产和消 费只能在低层次循环。欠发达地区留守人口的生产、生活 从根本上化解农村留守人口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 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系统,有利于老人养老、就医,孩子入托、上 学,妇女学习、交往,还可以从农业产业化和社区服务中 状况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建立和谐社会相比格格不 入。因此,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资源集聚、产业集中和 居住集中,是实现农村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衍生出许多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创业与就 业,实现就地转移。如陕西汉滨区的七堰社区和彬县的东 坡社区已初见成效。村庄社区建设通过撤村、并村的村庄  ̄E S T E R N F l N A N ̄E A N D A C C 0 l N G 整理和土地整理,还可节省大量的宅基地用于还田。如城 固县崔家山镇,以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为基础,按照“一 施关中百镇和陕南陕北各5O镇建设的基础上,2009年又从 全省827个建制镇中选择107个建制镇确定为重点镇。 201 1年陕西又在重点镇的基础上确立了31个省级重点示范 镇,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与标准,力 村一社区”的模式布局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改善农民住房 条件,配套完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与小学、 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社区环境,提升农 争通过3—5年时间,使重点示范镇初步形成县城副中心, 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良好平台和全省小城镇建设的 示范样板,城镇人口明显增加。 民生活质量等方式,引导周边村组逐步向社区集聚;同时 大力发展蔬菜、杂果种植及旅游观光服务等,解决好社区 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问题;形成“镇区——农村社区”两级 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村庄治理,节省耕地,提高农 民住房质量。从调查看,村庄治理有以下形式。一是传统 型集中居住。如城固县段家山村,通过村规划集中居住, l5户搬迁,腾出14亩耕地,用去5亩建新宅,净复垦耕地 9亩,用于种植水稻。这种空心村改造便于操作,但缺乏 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是一种相对集约的传统式 镇村体系结构;规 ̄112020年对现有18个村庄进行整合, 建设4个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节约土地38.86公顷。 农民市民化,从县域农村经济发展角度看,它是考 察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质量指标,是土地资本化、农业产业 化和城镇社会化的递增函数,不仅涉及农民职业身份的转 变——由传统农业农民到现代农业工人,也涉及农民居住 方式的转变——由农村分散居住到社区集中居住,还涉及 到城乡人口变动的社会转型。现在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 村庄整理模式,农民住房集中,紧邻公路,出行便利,其 拆迁费和垃圾处理费等户均1万元,由地方政府出资。二 是农村社区型。如彬县东坡村,社区规划、前期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全由政府投入,村民按照规划在社 区自己建标准化楼房,家均三分宅基地,住房现代化程度 高,是典型的小城镇。这种模式要求地方政府的财力充 裕。三是撤村、并村建镇或集中建社区。如西咸新区沣东 新城和平村城中村自主改造,在城郊集中建社区,这种形 城镇化,据估算,现在进了城但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的农民工有2.5亿人,若扣除掉这部分,中国真正拥有城 镇户籍和福利待遇的居民,大约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0%多 一点。在未来的10年至25年内,理论估算还会有5亿至6亿 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如此宏大而复杂的城镇化进 程,任务相当艰巨。 四、农村转型发展中就地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式既可以整理出更多的土地,也可以提高农民家庭的住房 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村在工业化进程中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转型成 本,农村转型发展进程中理应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成 (三)积极发展农村新型社区,有效化解农村留守 人口难题 果。农村就地城镇化,不仅能够有效减缓大城市的发展压 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 留守人口难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发展。 (一)做好土地资源规划,实施耕地利用、宅基地 置换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三位一体工程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工业 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民、农业、农村发展息息相 关,理应成为陕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党政工作的重 中之重。因此,摸清留守农民宅基地和耕地家底,搞好国 空心村特别是空巢家庭农民对集中居住在农村社区 的积极性很高,农村社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 及其舒适的住房条件,正是农民世代追求的现代生活方 式,是城乡差距缩小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也是 解决农村留守人口难题的根本方式,医院、学校、敬老 院、图书室、商场、运动场、保安以及靠近耕地等,都是 农村留守人口所期盼的。同时,农村社区的兴建不仅改善 了农民的住房质量,便利了孩子入托上学、老人就医养 老、妇女交往学习,还有利于宅基地置换、复耕与节约土 地资源。如彬县农村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占地1万亩,宅基 土资源规划与农村土地资源整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地复垦2.5万亩,净复垦耕地1.5万亩。彬县东坡村社区由 原东坡村和杨家村共304户合并而成,地方政府在规划和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上投入108万元,原户均宅 基地占地1亩,现社区户均占地3分,净复垦耕地213亩。 整齐的楼房、完善的公共设施、干净的街道、城里人一样 的生活,由空心村住进小镇一样的农村社区,农民心情无 比激动 和公共服务建设,实施耕地利用、宅基地置换和农村社区 建设三位一体的民生安居工程,是实现农民住房现代化和 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加快重点镇建设和村庄治理步伐。实现节约 耕地和改善农民居住质量 重点镇建设有利于农民就近就业与转移。陕西在实 因此,农民集中住农村社区是空心村改造的上选方 式,按农民意愿进行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搬迁及土地 资源整理,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大宣传 力度和增加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投人是先导条件。 2010(3). 【3】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边疆经济与 文化,2009(2). [4】王晓兵,侯麟科,张砚杰,孙剑林.中国农村土地 流转市场发育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U】.农业技术经济, 2011(1O). (四)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施农业产业化和专业 化经营 一【5】刘成玉,杨琦.对农村土地流转几个理论问题的认 识叽农业经济问题,2010(1()). 是政府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 包括水利设施、道路、桥梁、通讯、邮政、电力、仓储、 运销、农林科研院所等项目。由于农业效率的改进与获得 具有天然的长期性和不稳定性风险,所以,对基础设施的 巨额投入私人不愿意,家庭无能力,只能是政府。二是采 [6】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农村土地流转状 况调查与思考U].农业经济问题,2011. 【7】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 研究与整治实践U1l地理学报,2009(1()). 【8】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用先进农业技术,把农业新技术的发明、推广与农业教育 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可以产生社会收益大 于社会成本的结果,因此,政府和非盈利机构承担新技术 供给的任务是必要的。三是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需要 有效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通过实践发现,非正规金融的 【9】屈志勇,宋元梁.倾听1 8ooP农民的心里话——陕 西农村留守家庭调查[N1.陕西日报,2012—10—10. 【10]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日月日田园城 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高利率可以有效抑制农村资金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费 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结 【1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31个重点示范 镇镇域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及典型社区规划设计汇编》的通 知[EB/OLI. 合,可能是目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金融制度。四是 打破城乡居民身份限制的户籍制度。使有条件在城市工 作、生活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割断其与原籍土地的天 [12】宋元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研究uJ_甘肃 社会科学,2006(3). [13】Wan,H.G.and E.Cheng,Effects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Chinese Farming Sector.Applied Economics,2001,Vo1.33. 然联系。五是对投资陕西现代农业经营的国内外客户,采 取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在收入、升职、子女升学等方面 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特别是去偏远农村 奉献。六是简化土地流转流程,明确土地流转制度,以法 规形式确保土地供求双方的利益。 . 课题组负责人:屈志勇 课题组成员:宋元梁课题联络人:王智才 责任编辑:一凡 (五)实施以财政体系为核心的配套改革,实现完 全城镇化 目前不完全的城镇化的根本障碍就是户籍制度,而 屈泊静 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财政体系。只有实行以 财政体系为核心的系列配套改革,让公共服务与户口脱 钩,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进而建立起覆 盖城乡、体系相同、水准相当、异地可接续的社保体系, 才能使公民自由迁徙,农民转为市民获得可靠的保证,实 现完全的真正的城镇化。 参考文献 【1】王良良,覃永晖,吴晓.南北方新农村建设的比较 探析U】_现代农业科技,2008(23). 【2】楼江,祝华军,蔡建秀.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村庄 改造研究一基于上海市郊区的调查Ⅱ】.农业经济问题, E S 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