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子”系列报告之六●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已经进入深层,他们的看法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肤浅的传统择偶标准表面。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
□胡 珍
●大学生恋爱观的主流和支流
●当代大学生择偶条件分析●大学生婚姻观变化发展预测●学子心声——引导我们
象牙塔中究竟有多少学子涉入爱河?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其实,现实中的这一现象肯定比这一比例要高。“丘比特翩飞大学校园”愈渐成为高校的一道风景线。
大学生恋爱观的主流和支流
1、悲欢离合的思考:“终身大事须谨慎”。现在社会上的许多人,包括大学的许多教育者都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男女间的感情问题上随便、在观念上解放、在性行为上放纵。而且以许多的调查来说明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调查表明,已经有34.7%的男大学生和38.6%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所需要的恋人应该是什么样,已有了初具轮廓的看法;39.9%的男生和 36.7%的女生则已有明确完整的认识。“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整合对策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非常同意和同意“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的大学生占了84.8%。“新世纪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也表明,58.0%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
的是“为了建立专一的爱情”,23.8%的学子认为是
“为了建立家庭”。与1991年的某次调查中“为了建立理想的家庭”所占比例为最小的结果比较,大学生在对恋爱目的的认识方面已“返朴归真”。
2、与异性交往心理大多理智。大部分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愿望虽然很强烈,但在初次与异性约会时大多持理智的心态,在行为上男女大学生多希望顺其自然和含蓄交谈。尤其是女大学生,这样的要求比男大学生高,而对亲密行为的要求是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生,这符合初恋男女青年的心理需要。当爱上对方并主动表白时,男大学生并不希望女性“立即就答应”,更多的希望对方“考虑一下再说”,甚至“态度傲慢一点”的比率也较高;但女大学生就不一样了,因为女性如果要主动向对方表达爱情,一般要么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要么是单相思、坠入情网之举。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都需要女大学生在主动迈出这一步时,以极大的勇气冲破自己原有的矜持和羞怯。所以,她们希望对方接受的心理更为迫切,同时,因被拒绝而遭受的心理挫折也更大。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在主流上还是传统
远,有人在这里立下一生的宏愿,也有人在这里
走向了永远的迷失。大学生活,包含了青春的骄傲与沮丧,也充满青春的美好与苦恼,大学风景线,永远是人生中最动人的篇章。而大学生群体,
永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体之一。■
郗杰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位
27独 家 特 稿
型的。
3、“没有坚实的土壤,哪来成熟的果实”。尽管大学生在恋爱态度上其主流仍居传统型,但不谙世事的男女大学生相互间仍设计着最美好的爱情蓝图。风靡全球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有令所有人难忘的、最为当代大学生奉为爱情经典的镜头:露丝对杰克许下诺言,不再为过去的爱情而忧伤,只要有机会,就要好好地活下去,直到100岁。当她看到救生船带来的光明时,她毅然挣脱了杰克僵死的双手,向生命之光奋力游去,杰克英俊的面容在冰水中下沉,下沉。
这种不为过去生离死别的情感而忧伤的爱情观念,之所以让当代青年心仪,是因为它坚定、自强,抛弃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贾宝玉与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与患得患失,让人生走向更新的道路:为了爱,要活得更灿烂。这样的观念比之高校校园中不时传来的“现代殉情”故事,肯定有更积极的意义。
4、“感情生活的土壤变了”。不可否认,随着开放的窗口愈来愈大,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性道德标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恋爱观;同时由于社会转型的种种原因,也导致大学生恋爱观嬗变,致使大学生所怀抱的理想爱情面临种种挑战,使他们的恋爱历经坎坷不平。其中,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和去向等许多不确定的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的恋情朝着人们美好愿望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求曾经拥有”并不是大学生所情所愿,他们也是“无可奈何情人去,劳燕分飞泣无声。”
分析大学生择偶的首要条件在这10年间的变
化,我们可看到社会转型给大学生择偶观带来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崇尚个性的释放成为当时大学生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时尚;1992-1995年,“经商潮”和“下海风”对高校校园的冲击表现在,“教授卖大饼”、“学生在校园内摆地摊”等。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大学生的择偶观以“个性气质”作为首选,也是社会转型期人们观念受之影响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情感世界遭遇的挫折,使大学生感到“珍视感情”弥足珍贵。所以,能觅一位人品好、重感情的伴侣,成为大学生在世纪初择偶的首选。尤其是男大学生经历失恋的痛苦比女大学生更深重,他们把感情易变的女性都看作是人品不好一类,所以,他们首先就为择偶标准中定下了“重感情、人品好”的标准。
2、第二位:男爱淑女女爱才。1991-1995年,大学生择偶的标准都选择了“思想人品”;2000年的两次调查结果男大学生的选择比较一致,女大学生一是看重感情,二是看重才能。总的来看,这些择偶标准都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择偶观。中国古代的诗集《诗经》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描述了这样的择偶观,淑女必有“温柔贤淑”的美德,君子当然是能怜香惜玉,懂得爱情,看重感情,又有才能。因为,有才能才有社会地位,有了社会地位,才是一个让女人靠得住的好男人。对于女大学生而言,有才能还意味着找一个有真才实学、比自己这个女大学生更高出一筹的,起码是般配的、拿得出手、见得人的伴侣。
曾几何时,大学校园里曾经盛传的一个关于女生谈恋爱的顺口溜是:“大一娇,大二挑,大三急着找,大四没人要。”其中的“大二女生挑”,挑的就是有前途的高年级男生;现在高校校园里也有句关于男生恋爱的顺口溜,则反映了男女大学生在恋爱的地位上的可笑转换:“大一傻,大二骂,大三忙着考(考托福、GRE、研究生),大四随便挑。”这句顺口溜里却是男大学生在大四的女生中随便挑,因为到了大四还能被随便挑的女生,是那些经历了三年的寒窗苦读,学到了本事、有了真学问和广阔前途的才女和能人。
3、第三位:郎才女貌天经地义。1991年前,大学生择偶的标准还以“外表相貌”为标准;到了社会开始转型期的1992 -2000年,择偶的标准已转向以选择“学识才干”、“才能”或“才学”为主。也
当代大学生择偶条件分析
1、第一位:郎也人品女也人品。从1991 年到1995年间,大学生择偶的首要标准都是“个性气质”。
1998年北京大学等五所院校的500例“性问题民意测验”却有52.6%的男大学生和76.2%的女大学生首选“学识才干”为择偶标准。而“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中,男女大学生择偶的首要条件分别是“感情”和“性格脾气”;“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男女大学生都选择了“人品”。虽然2000年两次调查的切入点不同,选项的设置也不同,但分析可见,两者之间却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尤其是从总体的情况来看,前者选择的“感情”和后者选择的“人品”已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明白无误地给了大学生这样的信息:只有人品好的人才看重感情。
286独 家 特 稿
有选择“外貌”为标准的,但主要是来自男大学生。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另外,随着招生和分配制在择偶条件上对女性外貌的要求,尽管不同国家对度的改革,抚养孩子成本费用大幅度上扬,人们女性性形象的要求有差异,但从性审美的角度,对不得不考虑生育对自己的价值何在?再加上人们面女性的五官要求都较高于男性,这几乎是所有民族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越来越重视自我的发文化中的一个共同点。而女大学生居第三位的择偶展和价值。所以,近些年来,城市青年中持不婚、标准仍然是“事业心”和“才能”。从这一选择中,不育态度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向,这就使那一部分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也应了中国的传统择“今生不想结婚”和“婚姻是坟墓”的大学生的偶标准:郎才女貌。观念得到强化,而且,占主流意识的大学生的观大学生择偶看重“学识才干”或“才能”的标志就是普遍看重对方的文化程度。因为大学生认为只有双方的文化层次都处于同一个水平上,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便于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交融及心理的相容,才是爱情中最为本质、重要的因素。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已经进入深层,他们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肤浅的传统择偶标准表面。当然,在择偶的第二位条件中,看重“外貌”甚于看重其“才能”的大学生还是有的,表明“以貌取人”的择偶观念在大学生中还是有部分市场。
念也要受到影响。
2、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DINK家庭观念的影响。零点调查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城市中
有6%的人将丁克(DINK)家庭视为理想的家庭模式。而不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是“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影响享受生活”(占35%),“经济条件不允许”(占34%)、“工作太忙”(占12%),“觉得没办法对孩子教育负责”(占9%);
这部分人的特征主要为:18-34岁之间的受访对象占63%;在校学生最中意此模式(占15%),居第二位的是教学、科技、文艺类专业人员(占13%),再次是办公室职员(占12%)。区域间分析表明,北京市民比其它城市的市民更
中意夫妻俩人家庭;广州所占的比例最小,仅为6%。对于“不要孩子,未来老年生活怎样过?”主张DINK家庭的受访者中,有40%表示对此没想过,过一天算一天;33%的准备进养老院;当然也有9%的人愿意领养一个孩于。目前的DINK家庭可分为三种情况:27%将来要孩子;3%一直不要孩子,40%对这个想法还未有最后定见。
3、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李银河博士也著书分析我国“自愿不育者”的基本成因:我国自愿不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及家庭社会地位都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自愿不育者中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的比例占样本的73.7%,男性具有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占到样本的65.8%,女性占68.4%;男性月薪低于1000元的仅占31.6%,女性占44.7%。其家庭背景,在自愿不育者当中,男性的父亲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的占65.8%,女性的父亲属这两个阶层的高达78.9%;男性的父亲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占34.2%,女性中这个比例达44.7%。在外资企业的中国雇员中,自愿不育者人数很多,据一位调查对象估计,高达50%。从调查对象的回答中看出,选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占第一位的是对中国
29大学生婚姻观变化发展预测
大学生在对待传统的婚恋观念问题上,不是被动地完全接受和继承,而是在对现实婚姻关系的现状进行感性认识后的一种开放式的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但在面临婚姻抉择时,会受到来自我国社会化日益成熟、世界各国婚姻潮流以及自我的经济地位、职业、所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他们考虑自我的发展、生活的享乐、付出与收获之间的价值等的要求将更高,这是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人婚恋、性爱观念及其行为发展的必然趋向。
1、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社会发展成熟的影响。大学生的婚姻观受高校较单纯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总的来讲,以继承传统的婚姻观为主流。但是,大学生的婚姻观念中非主流的成分会随着他们与社会的日益接触而变化,对现实的婚姻会有更理智和现实的选择。
尽管在中国人看来,结婚是“不为己,为子嗣”,即为了生育孩子。生儿育女能起到“养儿防老”的作用,还具有“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功能。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发展的日益成熟,城市养老保障的逐步社会化 (在计划体制下主要是由单位来承担的),“养儿防
专 家 专 栏
●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研究●
虚拟与现实:
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
□曾坚朋
●问题的提出
●“网恋”的定义与类型●“网恋”的基本特征
●基于社会学“戏剧论”的“网恋”现象研究
●基于经济学“对称交易论”的“网恋”现象研究●结论与反思
借用社会学的“戏剧论”和经济学的“对称交易论”,该文认为,作为一种“交易”的“网恋”现象,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在“前台”,如果“网恋”双方在信息上的交流是充分的,那么“网恋”双方的信息输入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就直接决定着“前台”信息交易和初次“后台”交往能否成功地得以实现。在“后台”,如果“网恋”双方在资源拥有量上对对方是真实的预期,那么“网恋”双方资源拥有量的充足、稀缺程度对比,就直接决定着“后台”资源交易和持续交往乃至结婚能否成功地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该文对“网恋”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了“假设——命题”和模型分析。最后,该文还从韦伯的“理想类型”的角度,对其分析模型进行了反思。
人口问题的忧虑,第二位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第三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4、大学生的婚姻观将受到“全球化”“不婚不育”现象的影响。我国城市青年中出现的这种“不婚”、“不育”增多的现象,也受到一股“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据日本厚生省发表的《独生及生育意识全国调查》称,日本已形成一个日益壮大的“不婚族”。接受这项调查的7600名18-34岁的未婚男女中,有结婚意愿者不到九成。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认为,“不婚族”的大量出现,主要是由于日本社会对结婚适龄期观念的日渐淡化,对独生者的宽容度增大,以及年轻一代愈来愈追求自身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等因素导致的。《朝日新闻》社所做的一项同类调查结果显示,以“失去自由时间”或“经济负担加重”为由,对生育态度持消极态度的占被访者的五成。
306学子心声——引导我们
因为未来社会的许多不确切因素,将给大学生的恋爱之旅带来难以想象的坎坷,大多数大学生都从心底希望学校、社会、家庭能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他们以正确地引导。包括:恋爱中的道德、如何把握恋人行为、如何对待失恋等等。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评说大学生谈恋爱的是非,重要的需要我们做的是分析这一现象的方方面面,寻求帮助大学生在情感之旅上少走弯路的办法,真正地使他们在成长之路上一帆风顺。■
胡珍: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摘编:王珑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