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作者:路妹酌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报告对在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及加强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系统的部署。这说明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本质和内涵

十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三个“必须”。

一是“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三是“必须”加快推进社会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加快形成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这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包含的社会管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社会管理机制等四个组成部分说得十分明确。

从上述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到,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是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不管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亦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四个组成部分,没有一个不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的配置问题。 二、加强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超高速度”。 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社会在发展时承受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性别不平等、城乡不平等和地区不平等在加剧,而且生态灾难的阴影又逐渐逼近。正如十报告所说,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化解发展中的风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加强社会建设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还处于转型期,人民生活总体上虽达到小康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还很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政治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当前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些迫切地要求加强社会建设。 四、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当前中国的社会建设采取重点推进的战略。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目前尚处在社会建设的初期阶段,是社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奠定社会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还比较薄弱,还缺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客观基础、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建设总体上只能采取从重点建设到全面建设的推进战略。当前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呢?通俗地说,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改善民生之所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一)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坚持的执政理念。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普遍关注中国各阶层利益,注重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把“民生、民权”以及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归宿的理念。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都对以人为本提出了普遍迫切的要求,这一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集中体现在民生问题的解决。 (二)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矛盾多发凸现最基本的根源

中国社会转型加速,随着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化加剧。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引发社会成员对正在或即将变革的社会结构产生个人的重新定位。

当今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虽然宏观表面平静,但微观内部已经翻腾。近年来出现的医疗难、上学难、讨薪难、住房难、诉讼难、权益保障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都反映出普通民众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因而有某种较强的不公平感,甚至相对剥夺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由此引发件逐年增加。原本可能是潜在的群体利益矛盾,已经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为被意识到的社会利益矛盾因此,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就要解决好民生问题。

总之,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民生、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南乐县委党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