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 D.制造统一全国的
2.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 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
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 )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 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
6.与长安不同,洛阳城内的皇城和宫城都不在郭城中轴线上。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而皇城则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的城市布局( )
A.突出宫城中心、皇室至上的思想 C.体现沿街为市、沿巷作居的特点
B.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 D.强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
7.隋末以来,民众自残手足的现象屡有发生,时人称为“福手福足”。唐太宗不得不在贞观十六年下令对这些自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严惩自残者。唐太宗此举意在( ) A.宣扬儒家伦理纲常 B.确保民众身心健康 C.增加财政收入 D.全力推行严刑峻法 8.“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知,唐代( )
唐高祖 唐太宗 唐代宗 监察官 万年曹孙伏伽 侍御史张行成 苏州刺史李栖筠 事迹 “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 “纠劾不避权戚”,为所忌惮。 觐见代宗,“敷奏祥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 B.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 D.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
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 C.监察职能产生了变化
9.唐代科举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先辈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实行糊名制,公卷、通榜之制逐渐被废止,科举取士只凭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科举制度更趋严密化和规范化 C.科举逐步丧失人才选拔的功能
B.唐代宽松的社会环境 D.宋代制度的僵化
10.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出唐朝的政事堂( ) A.是于三省之外的议政机构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B.利于确保宰相掌握决策权 D.发展成为决策机构
11.从唐代土地法令中记载的授田情况和敦煌、西州地区的实际授田情况来看,由于所控制荒田数量的有限性,加上地主官僚的变相兼并,对每户农民受足均田土地的数量不应估计过高。这说明均田制( )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具有不稳定的特征
B.分配了地主的土地 D.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12.“(唐中期)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二曰留使(节度观察使);三曰留州。”“州府两税(钱)物斛斗,每年各有定额,征科之日,皆申省司(机构)。”据此可知,该财政( ) A.改变了战国以来的征税标准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加剧了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D.利于调整与地方关系
13.《全唐诗》中存有僧诗及与僧人交往的诗歌大约2700首,其中僧诗约2500首,游旅寺院的文人约200人,如唐代文人韩愈不喜佛教,甚至对其恶言相向,但韩愈也曾与多位僧人交游,主要是出于对僧人文采和人格的钦慕。这反映出唐代( ) A.思想融合具有普世性 C.佛教影响力得到扩大
B.文学体裁呈现多元化趋势 D.文人对佛教思想较为推崇
14.“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
B.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
C.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 D.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
15.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六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
A.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精品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D.反映了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
16.据史载,从公元630年到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 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B.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分)
(2)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北魏的盖世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北魏的千古罪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
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
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缘帛,胜于樵(即毫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8分)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1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7分)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10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王,封孙休为琅琊王,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据此可知,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统一南北方,C项正确。齐王孙奋的居所在武昌,琅琊王孙休的居所在虎林,都处于东吴的统治区域之内,也就无所谓“瓦解分化曹魏政”之说,排除A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割据一方,其政权的存在都是世势之必然,并且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孙权所封的两个儿子,与东吴政权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孙权封其儿子为“齐王”、“琅琊王”,这是其实际行为,不属于“(公众的言论)”的范畴,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郡级行政区和属县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南方开发,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C项正确。材料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不是统治疆域扩大,排除A项;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兴起,排除B项;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速,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以《南史》中的史料记载为切入点,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中“自负才地”中的“才地”指才能和门第,“自恃人地”中的“人地”指品学和门第,二者都强调“门第”,故C项正确。才能与人品分别对应“才地”中的“才”和“人地”中的“人”,不能准确概括南朝选官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名士推荐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官爵的直接继承关系,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根据“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知,材料认为,迁都洛阳更便于对全国的统治,所以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选D;根本目的应该从“维护和巩固统治”角度考虑,A、B、C都是迁都洛阳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5.答案:C
解析: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以华夏自居,学习汉文化,这些现象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北齐、西魏都城不在中原地区,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可以看出洛阳城市布局利用了洛水和大运河的地理优势,说明洛阳的城市布局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洛阳城内的皇城和宫城都不在郭城中轴线上”可知,洛阳城市布局不突出宫城中心、皇室
至上的思想,故A项错误;沿街为市、沿巷作居体现了打破了坊市制度界限,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在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洛阳的城市布局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不能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故D项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太宗对通过自残手足逃避赋税的人予以沉重打击,从而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意图,因此C项正确。A项并非唐太宗的意图,排除;B项“确保民众”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严刑峻法”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8.答案:D
解析:唐代一些监察官行使职权不避权戚、不事权贵,这有利于政治清明,从而有助于社会治理,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唐代选拔人才会参照考生平日的成绩和社会及先辈的,宋代实行糊名制,考生所凭的只是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科举制度更趋严密化和规范化,故选A项;唐代社会环境的宽松自由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科举一直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主要是科举制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体现不出宋代制度的僵化,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政事堂有权开会议决法令,不经政事堂议决、盖印的诏书没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唐朝政事堂具有决策职能,故D项正确。政事堂最初设于门下省,后来又迁到中书省,故A项错误。唐朝时政事堂会议由三省的重要长官参加,讨论后形成决议,并没有使宰相掌握决策权,故B项错误。政事堂是决策机构,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故C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所控制荒田数量的有限性”“地主官僚的变相兼并”“对每户农民受足均田土地的数量不应估计过高”等说明均田制具有不稳定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A项错误;均田制分配的土地是掌握的荒地,并没有分配地主的土地,B项错误;均田制的推行使许多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两税法的作用。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税赋分配由三部分构成,地方征收有定额且要经机构审定,该体现了的权威,也兼顾地方,有利于调整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B: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佛教思想影响。选择C:据材料可知,《全唐诗》中与佛教有关的诗歌数量非常多,即使韩愈这样的反佛者也曾与多位僧人交游,钦慕僧人的文采和人格,这说明唐代佛教影响力得到扩大。排除A:材料未体现普世意义。排除B:材料仅提及诗歌创作,无法得出文学体裁呈现多元化趋势。排除D:文人游旅寺院不等于文人推崇佛教思想。
1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点,故B说法错误,合题意。ACD均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据材料“包括造曲……做菜肴和点心”可知,《齐民要术》中食品加工技术占有大量篇幅,涉及生活饮食烹饪中的许多方面,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故选B项;据所学《齐民要术》的知识可知,其为农业科学著作,并非工艺技术著作,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齐民要术》的内容,并未提及其地位,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是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排除C项;材料列举了《齐民要术》一书中关于饮食烹饪的各方面内容,能够反映北魏农民生活的丰富,但\"安逸''却无从体现,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没有成型,排除A项;“大东亚文化圈”的提法不对,排除C项;“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1)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示例一
观点:孝文帝是北魏的盖世英雄。
理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生产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示例二
观点:孝文帝是北魏的千古罪人。
理由:孝文帝改革把东晋南朝已经腐朽的门阀移植到北魏,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成为北魏末年的起因;迁都洛阳促使朝廷风气重文轻武,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的,最终导致北魏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北魏时期。材料突破:(1)改革措施,总结材料:“魏主以平城地寒……将迁都洛阳”→迁都洛阳;“三十已下……语音不听仍旧……当加降黜”→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改鲜卑姓为汉姓;联系所学: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门士族通婚等。(2)思路一,提取观点:“有人认为他是北魏的盖世英雄”“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
盖世英雄。思路二,提取观点:“有人说他是北魏的千古罪人”“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千古罪人。
18.答案:(1)趋势: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原因: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
(2)政治角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经济角度: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
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2)政治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经济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
19.答案:(1)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隋唐科举制。标准: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
(2)原因: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解析:(1)根据“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可以看出,汉朝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分别是察举制(与征辟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根据“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可以看出,隋唐选官制度和标准分别是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2)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和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等方面来回答。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我们今天人才选拔的启示,可以联系所学从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
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等方面来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