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经济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和宗教文化热的大下,各种宗教势力正以不同的方式浸入到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为此,我院根据实际情况特制订本预案。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政干部政治素质
抵御宗教浸入对高校的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学院委的领导,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开展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索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学院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抵御宗教浸入能力。要纠正在对待宗教存在的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是不认真学习和理解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方针政策,简单地把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甚至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视为异己力量,对宗教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另一种是缺乏政治意识,忽视宗教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放弃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对宗教界人士的教育引导,甚至热衷于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助长宗教热,对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浸入视而不见,丧失警惕。
二、建立有效防御体系,加强宗教浸入校园具体环节的防御管理
建立抵御境外宗教浸入的组织体系,落实全方位全覆盖组织体系;建立抵御境外宗教浸入的制度体系,即建立联络员制度和专报制度。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依法加强对宗教的管理
要防范宗教浸入到大学生头脑中,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使自己能够正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成为政治上合格的大学生。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其次,重视加强“两课”教学,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建立抵制宗教浸入和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再次,针对宗教问题的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点,学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严防敌对分子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学生进行破活动,教育学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参与宗教活动。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心理意识
有些大学生情感丰富但较脆弱,敢于冒险但耐挫力较低,胸怀大志但不完全了解实际;在特定的情况下,会产生逃避现实、消极厌世的不良情绪,虚幻、超现实的宗教神明恰是
“良好的避风港”。因此,学院要经常研究所面对的德育对象,正确对待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地加以引导。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努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以资助育人为目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自强等专项教育;以轻松就业为目标,实施体验式、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充分发挥心理教育在德育中的功能,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信的心理机制和规律,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康人格等角度入手,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到学校的人性关怀,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归属,使他们不至于向虚幻的神灵寻求庇护,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而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五、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防御不良因素影响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和任务的广泛实现。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采取多种形式与途径,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大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悦纳自我、善待他人的品质,优化学生自信、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学生融入团队、适应
社会的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了防御受社会不良势力与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从而不断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六、正确普及宗教文化知识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历史文化,还是一种社会实体,它对各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的影响。它不仅对宗教信徒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对不信仰宗教的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大学生只有了解了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认识了宗教,才能把握自己心灵的脉搏,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普及宗教文化知识,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提高理论水平,明确在宗教工作中的基本方针政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科学主义的政治信仰,增强大学生抵御宗教浸入的敏锐性和自觉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