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来源:好走旅游网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HS-ZB5-7, HS-ZB6-7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学时数: HS-ZB5 64学时, HS-ZB6 64学时 学分数: HS-ZB5 4学分, HS-ZB6 4学分

编写执笔人:唐琼 审定人:

编写日期:2006年1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

环境生物学是乐山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生物学规律及对生物的影响和危害,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与去除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影响因素以及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二.课时分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 章次 课程内容 课时数 HS-ZB1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总 学 时 数 1 9 6 9 9 6 12 8 4 64 教学方课时备小计 注 HS-ZB2 式手段 1 9 6 9 9 6 12 8 4 64 讲授课 讲授课 讲授课 讲授课 讲授课 讲授课 讲授课 讲授课 讲授课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该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等先行课程基础上开设。

四、建议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 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参考书:《环境生物学》,黄玉瑶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生物学》,熊治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现代生物学》,胡玉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 学 内 容

绪论(1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环境科学以及环境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3.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 环境科学概述 一、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环境生物学概述 一、环境生物学定义 二、环境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四、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五、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六、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篇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第一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9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环境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分布、迁移、扩散、转化等行为;

3. 掌握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途径、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浓缩、生物积

累、生物放大及其机理; 4.了解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环境污染概述 一、环境污染 二、污染源 三、污染物 四、优先污染物

第二节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 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二、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 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 四、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运

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一、生物浓缩 二、生物积累 三、生物放大 四、生物浓缩系数

五、生物浓缩机理和浓缩模型

第五节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一、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二、金属的生物转化

第二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6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在各级生物学水平上的影响; 2. 掌握污染物在分子、生化、细胞和个体水平上影响; 3. 了解化学污染物对生物联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一、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 二、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第二节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一、对细胞的影响 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第三节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一、死亡

二、对行为的影响 三、对繁殖的影响 四、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第四节 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 一、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二、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第五节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一、协同作用 二、相加作用 三、独立作用 四、拮抗作用

五、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9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生物测试和测试方法的基本概念以及表示污染物毒性的基本参数。 2. 掌握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致畸试验以及微宇宙试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一节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生物测试的定义 二、生物测试的方式 三、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第二节 一般毒性试验 一、生物毒性的基本概念 二、急性毒性试验 三、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四、蓄积毒性试验

第三节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一、加合物测定

二、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三、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 四、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第四节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一、致突变效应 二、致畸效应 三、致畸作用的评价 四、致癌效应 第五节 微宇宙法 一、微宇宙法简介 二、标准化水生微宇宙 三、烧杯水生微宇宙 四、室外水生微宇宙 五、土壤核心微宇宙 六、模拟农田生态系统

第四章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9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和基本内涵;生物检测的概念; 2. 掌握植物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的基本方法; 3. 掌握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4. 了解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 一、环境质量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二、生物监测的概念 第二节 生物监测与评价 一、大气污染生物监测与评价 二、水污染生物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一、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 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

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 四、生态环境质量预测 第四节 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 一、基本概念

二、生态风险评价内容 三、生态风险评价程序

四、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 第五节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 一、环境噪声的生物学效应 二、放射性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三、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生物学效应

第二篇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第五章 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6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微生物对化合物降解与转化的特点与途径; 2. 掌握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常见污染物的过程; 3. 掌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 第一节 环境污染净化概述 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 二、环境污染治理方法概述 三、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 第二节 生物对污染净化原理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二、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 三、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12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生物处理环境污染物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 2. 掌握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原理及工艺流程。 第一节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一、活性污泥法 二、生物膜法

第二节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 二、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 三、厌氧处理运行过程的安全

四、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

一、光合细菌法

二、典型的生物处理组合工艺 第四节 废水的漱生物脱氰除磷 一、微生物脱氮 二、微生物除磷

第五节 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 一、堆肥 二、卫生填埋 三、厌氧发酵(消化)

第六节 大气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 一、煤炭微生物脱硫

二、微生物对无机废气的处理 三、微生物对有机废气的处理

第七章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8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2. 掌握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 一、现代生物技术概述

二、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中应用前景 第二节 基因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 一、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三、基因工程在环境污染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细胞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 一、细胞工程概述.

二、细胞融合构建环境工程菌 第四节 酶学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 一、酶学工程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二、固定化酶 三、固定化细胞

四、废水净化生物强化技术

第五节 发酵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一、发酵的基本概念

二、发酵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六节 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 一、生态工程简介 二、氧化塘法 三、水生植物塘 四、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五、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六、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

第八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影响生物修复的主要因素。

2. 掌握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生物修复的特点,生物修复的具体工程技术。 第一节 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1个课时) 一、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二、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修复原理 第二节 生物修复工程技术(1个课时) 一、生物修复工程技术可行性研究 二、地表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 三、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 四、地下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