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会
背景:一战后,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
人物: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讨论问题:处置德国,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规定。 内容: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规定。
其内容中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对中国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历史影响: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其他: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总部在日内瓦,美国没有参加,国联被英、法控制。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2.华盛顿会议
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特别是美日矛盾尖锐 时间: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由美、日、英三国操纵)。
主要内容: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对中国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
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战后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体系”: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持了短暂的稳定。但它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的基础上,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中国外交失败的启示: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基础,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经济大危机
背景:1924—1929年由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时间范围:1929——1933年
爆发地点: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二、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 人物:美国总统罗斯福 措施:罗斯福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积极作用: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消极作用:罗斯福新政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而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经济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罗新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启示: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为了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壮大,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法西斯暴行: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推行种族主义,迫害犹太人等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1922年意大利最先建立法西斯专政。
2、日本通过1936年2月的“二二六兵变”建立了军部法西斯专政。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法西斯势力猖獗。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共同点: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疯狂扩军备战,实行侵略扩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