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在上《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的时候对课文的朗读、词语解释、课文翻译都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课文注解,小组内相互补充疏通,教师针对疑难点进行点拨强调来完成。第二课时我抓住学生好动,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一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通过对内容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既定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桃花源的美、桃源的乐、桃源的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结合品读和感悟,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中坚持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教师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教学过程,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播放音乐,激发兴趣 播放阿牛《桃花朵朵开》音乐。

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我们不禁对美丽的桃花胜景神往,那么老师就带大家去一处最美的地方看看,(播放课件)这个“桃花源”之所以出名,其实要感谢一个人,因为都是他的缘故,这个地方才出名的。这个人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写了一篇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可见《桃花源记》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重游桃源仙境,看看这世外桃源是怎样吸引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阐明《桃花源记》的影响,来吸引学生课前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

3.全班评议,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

4.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设计意图]

1.在课堂中诵读,既能减轻学生课外的学业负担,同时也调动了课堂的学习热情。

2.学生听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为赏读环节做好准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三、 赏读课文,突出教学重点

让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出示课件)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板书)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板书)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板书)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设计意图]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桃花源的景美、人乐、景奇人奇,下面我们探讨两个问题。要求先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推荐本质组成员回答。(出示课件)

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六、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自选) 1.请你为桃花源拟一句广告词。 2.摘抄文中优美诗句、成语。

3.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让每个人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它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在评讲作业时,学生们又可以资源互享。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行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美 (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

世外桃源 乐 (男女乐、老幼乐、渔人乐) 奇 ( 景奇、人奇、踪奇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具体而言,教师主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引入。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内容知识,更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体验探究,深化学生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语言描述之后,引导学生了解知识。 (3)问题引导,使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给予解答,以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处理,感受桃源之美,桃源之乐、桃源之奇及作者的理想。

整节课我最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还是处在了一个主导地位,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感觉自主合作讨论方面的时间安排太少,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一步一个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却没能扩展学生的思维,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和改进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