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被袁世凯窜权,紧接着就是军阀混战,孙
中山去世后,又由蒋介石控制国民党。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可说独秀一枝,但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以失败告终?古今中外的史
说、史论有不同见解。 若将此段史实放到当时当代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去观照,可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
【关键字】同盟会,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充满传
奇的一生至今还是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大部分课程后,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网上查阅的资料,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孙中山这样一位中国革命的先驱。
1878年,13岁的孙中山就随母亲远涉重洋,在檀香山的学校就读,接受西
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出洋学习大大拓宽了少年孙中山的视野,用他的话论述就是“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孙中山全集》第1卷) 孙中山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他有着优秀的学习习惯,他才能有“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和“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这样严谨认真的爱国思想。
在求见李鸿章失败后,他转到檀香山,发动广大华侨,于1894年11月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兴中会,抱着“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振兴中华,维持团体”,“以申民志而扶国宗”(《孙中山全集》第1卷)的宗旨,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是较为完整的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近代化的目标,也是当时中国人在政治上向西方学习的最高方案。之后便是筹集资金、伺机起义。密定10月26日起义因泄密而失败,清政府随之通缉孙中山。孙中山只好逃往日本,其后又辗转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最后团结国内所有革命力量,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更有历史意义的组织——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真正提出并贯彻民主的组织。他担任总理职务,明确提出了革命方向,着重民主。之后孙中山继续前往各国,吸引华侨及有识青年的目光,扩大同盟会的政治影响,为今后的革命打下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团结了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革命的趋势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接着各省纷纷响应,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他一生经历大致如此。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引领了新中国革命的潮流,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人民心中是一位尊崇的领导者。孙中山所处的历史时代,几乎跨及中国近代化的每一个阶段,但历史赋予孙中山和他同时代人的最主要任务,是依托近代中国经济和物质技术已有的一定程度的近代化基
础,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把中国的政治真正推上近代化的道路。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和理论在他的近代化思想和理论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是他的近代化思想和理论中最完整、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方面。
毛泽东评价孙中山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毛泽东在他的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里强调孙中山的伟大之处,一在领导了辛亥革命,二在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同时还指出他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中国大陆著名史学家杨天石说孙中山有三大功:“第一创立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大变革;第三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为1926到1927年的北伐战争打下了基础。”杨天石也评论说:“孙中山对于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有一个自己的独到看法,三句话。第一句话,民生、老百姓的生活,人类的生存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又是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第二句话,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第三句话,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总原因。
在我看来,孙中山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历史教科书写到:“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但辛亥革命也有失败之处,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军阀割据混战。孙中山1925年在遗书写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他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进步奋斗终生 ,创造了光辉业绩。但他过早去世,其思想被泛化改造,其精神和部分内容被中国共产党吸收。
正如《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作者韦慕庭,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著名学
者)的“结论”一章所说,“孙中山的一生,是一部梦幻被击碎了的、色彩黯淡的历史”,但“他为中国之梦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这就是他的同胞们尊崇他的原因。”尽管从成王败寇、功利主义的观点看,孙中山一生仿佛都由一次次失败的尝试组成,但是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后他仍能得到大批人士真诚的支持。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那么多人走上历史的舞台,或为民族振兴,或为争权夺利,而孙中山不见得有中共领导人那么大的丰功伟绩,但是其感召力仍不可估量,他真正地留下了影响后世的宝贵遗产。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一些人的精神感召,他们带着激情实践,他们中不少人失败了,但是,只要留下了让后人前赴后继的精神,这就足够了!我想,孙中山做到了,而且真正践行了这一点。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如今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
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孙中山先生一直以最坚决的态度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他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是一位伟人在亲历国家离乱之后的真切感言。
【参考文献】
[1] 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第1卷
[2]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新民主主义论》[3] 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4] 杨天石《国民党人与前期中华民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