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春秋概述

春秋概述

来源:好走旅游网
《春秋》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国的大臣,后迁于鲁。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但他在早年还是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分熟悉。孔子天资聪颖,又极为谦虚好学,故学识日进。到30岁左右,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一方面对以前的文化、思想资料进行系列总结,同时也结合春秋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对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创建了儒家学派。

孔子早年曾在鲁国执行季氏手下担任管理仓储、牛羊的小官,都能恪尽职守。因鲁国内乱,一度旅居齐国。后仍回鲁国收徒讲学,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年过50以后,一度被鲁国国君委以官职,做到司寇,主管鲁国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强国君权威,削弱卿大夫权力,与当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产生矛盾,最终被迫弃官离开鲁国。这段做官的时间,大约不超过5年。此后,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各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并曾在卫、陈国停留了较长时间。然而,他最终没有得到机会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找到贤明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般只是被供养起来装点门面,还有很多

时间备受冷落和。在这段时间里,孔子坚持不懈地进行治学和教育,与弟子们反复探讨人生、社会的重大问题,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论。在公元前484年,经过大约14年的流浪生涯之后,孔子终于重返鲁国,将余生的精力贯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整理文化典籍,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删订,编成最后的教材定本。晚年的孔子在鲁国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生活上也迭遭不幸,独子孔鲤和两个重要弟子颜渊、子路都先他而死。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家中。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词,弟子们为孔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守孝三年。

作品影响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向记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史书,就是纵向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故人称年为“春秋”、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祷杌》。

东周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定的鲁国史《春秋》流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撰《春秋》等“六经”。关于孔子编定《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指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春秋》的人。可见,孔子编定《春秋》的目的是为了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 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吧经他编定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内容精要

《春秋》的内容设计春秋时诸侯国的政治活动、战争状况、会盟朝聘、祭祀、婚丧等礼仪及各种自然灾异,各传在释文中则涉及了一些人物的事迹及思想,其中许多内容可成篇,可读性较强。从记叙方法来看,《春秋》作者已具有高度的组织材料能力,将上至200多年中发生在145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按年代时日排列得有条不紊。有些事情起因与发展、结果之间相隔好几年,仍能理清来龙去脉,具有记叙上的严密性。特别是《左传》在描写诸如战争、会盟、政治决策等错综复杂场面时,能够将一些原因、近因、谋略策划、现场气势及善后结果等写得层次分明、有神有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左传》等注本还擅长刻画人物性格,所写人物口吻语气逼真,性格分明,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水平。

经典名句 我不以贪为宝。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