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2年第5期 (总第398期) 商 业 经 济 SHANCYE JINGJI No.5,2012 r0tal No.398 [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5—0089—02 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上的 差异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陆庭瑶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0010) 【摘 要】通过对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上的差异及其历史因素分析表明,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全国教育 制度趋于统一:德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各州有决定教育制度的独立自主权,这使得两国教育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 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则比较短暂;历史上中国的许多教育思想都较德国完善.除晚 清时代中国在努力“学习”,而德国在“创造”之外,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实一直都在创新,两个国家同样在尝试着新 的教学思路。中国应结合国情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的教育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真正的做 到人才强国。 【关键词】 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制度差异;历史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一[文献标识码】B 学校一般为3年,应用科学大学一般为2年。只有综合性 大学的研究生才有资格考取博士学位。 5.博士,博士后教育:只招收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 (二)中国 中国的教育制度基本是全国(不含港澳台)一致的: 1.学前教育(幼儿园):同样是年满3岁的儿童可自愿 选择是否去幼儿园,不具有强迫性。 、中德两国在教育制度上的差异 (-一)德国 德国各州在教育上享有完全的自主权,所以各州学 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育内容各不相同,呈现多种 多样的局面,但其大致相同之处如下: 1.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年满3岁至6岁的儿童可 以在幼儿园就读,但幼儿园教育不是国民义务教育,不具 有强迫性。它并不直接归入基础教育事业,被定位为具有 2.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满6周岁的儿童必 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小学是5年,小学毕业后应根据 家庭住址所在区域直接升人所在区域对应初中。学习时 间为4年。 保育和社会行政的社会福利救济机构。 2.基础教育(,J、学和中学教育):凡6—18周岁的儿童、 青少年必须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这期间必须有9年 (有的规定为1O年)就读于全日制学校,后3年或为了完 成义务职业教育必须就读于职业学校(实科中学)或继续 就读于全日制学校(文理中学),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毕业后 通过毕业考试可直接进入大学,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 3.高中教育:初中毕业后学生可自愿考取高中,参加 全省统考,报考省内学校。 4.高等教育: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统考,报考学校,挑 选专业。(1)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注重技术培训, 毕业后可直接就业。一般学制为3年。(2)普通大学:学术 性学校,注重理论知识。一般学制为4年。 可以升高级职业学校,也可以申请进入专业高等学校。 3.高等学校教育:(1)综合性大学:这是一种学科较 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 高等学校。它包含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全科大学以及体 5.韧究生教育:只有大学设有研究生,学制—般为2年。 6.博士,博士后教育:只招收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 育大学、行政管理大学等。(2)应用科学大学:此类大学大 部分历史较短,规模不大,一般设有一、两个最多几个专 业,但其特色极为突出,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 二、两国教育制度差异的历史因素 (.一)关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初级阶段,政体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德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议会 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致,教学安排紧凑,学 制较短。(3)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此类大学相对来说数量 不多,规模不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个性教 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制民主共和制。中国的教育制度几乎是全国统一的。个别 地区会稍微有所不同;而根据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七条 规定,国家将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其监督下。按照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的联邦制结构,教育事业的管辖权在联邦和各 4.研究生教育:德国高等学校均设有研究生,综合性 【收稿日期】2012—03—27 一89— 商业经济第2012年第5期 州之问进行分配。也就是说各州有决定教育制度的独立 自主权。这使得德国教育制度相对复杂。 (-)关于统一问题 德国和中国在历史上都是分裂多于统一的国家,但 德国的分裂情况似乎更为严重,尤其是在3O年战争后竟 分为296个小国,66个自由市。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 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 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 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这样动荡的局面不利于形 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中国则历史悠久,在历史上达 到了多次统一,秦、汉、元、明、清,都实现了统一,更有利 于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历史前期,中国的教育制度比 德国要完善很多。 (三)关于人才培养方式 1.德国培养人才有两条途径 一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 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 人员;另一条途径是小学——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 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 2.中国学生的就业途径也有两条 一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后直接就 业或继续深造;另一条就是小学——初中——高中—— 专科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技术工作。 3.两国人才培养途径的分析 中国专科学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许多 公司更愿意从大学直接招收学生。德国为学生提供了更 多选择性,人们从小就为自己人生的不同目标在不同的 道路上努力奋斗着。如果想成为一名研究人员、学术性人 才,那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进入文理中学,从而进入大学。 如果想尽快就业,为就业积累实践经验,那么就进入普通 中学或实科中学,从而进入职业学校,这是两条不同发展 方向的道路,只要明确奋斗目标,按照其中一条道路走下 去就会事半功倍,少走不少弯路。而中国,所有学生似乎 在头脑中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除了那些因特殊原因 而辍学的学生之外,大家似乎都在想好好学习,考入名牌 大学,拿到好的学位,然后为就业打拼,很少有人认为在 高等教育阶段就应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有人说 中国大四学年有实习的话,那这个实习时间相比于德国 的职业学校则过于短暂,而且重视实习的学校还在少数, 相较于实践,教师更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 (四)关于历史文化 1.夏商周 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教育 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夏代是我国奴隶制阶级 国家的开端,使教育逐渐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专门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这一变化的标志就是学校教育的产生。商 代统治阶级对文化教育比较重视,当时已经有比较发达 成熟的汉字系统,在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已经有 “学在官府”的特征。西周时已经有了从中央到地方大致 连贯的学校体系。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 一90一 SHANGYE JINGJI No.5,2012 六艺教育内容。 2.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封建经济建立,“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瓦 解,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创立私学,有其独特 性,灵活性。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 3.秦汉 秦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焚书坑 儒,严禁私学,限制言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学生只以 法令作为学业。汉代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废除了苛 政虐法,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封 建王朝所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 构,面向大众,提供学习条件,通过考试可以入朝为官。地 方也传授儒家经学,着眼于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社会习 俗,提高人民素质。 4.隋唐 隋唐以后中国教育制度走上系统化道路,出现经学 教育制度、实科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由于科举制的 出现,根据学生学业水平选举人才,教育需求增大,私学 昌盛。唐朝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统辖子学、太学、四门学 和其他专科学校,还在地方设立郡县学校。中央官学和地 方官学制度形成,并有所发展,书院蓬勃兴起。 而这时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地 区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神学为主。 5.宋代 到了宋代重建孔庙,强化儒家经典教育;改革科举考 试,在考试的时间、内容、方法以及考试过程的管理等方 面都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实行别头试,鼓励平民子弟读 书,扩大录取名额。到了元代在考试内容及程式上则有了 更大的变动。 6.明清 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比以往朝代有诸多改进之处, 改良主线主导教育,教育体系越来越成熟、教学内容、考 试制度、师资力量等越来越完善。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 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中共近代教育制度的主流思想是“引进”,即通过 学习西方,摒弃儒家经典的教育制度,为中国教育制度注 入新鲜的血液。经过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等多次改革之 后,西学逐渐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入中国,教学内容增 加。更加注重实际,学习数学、物理等新的学科,学生们能 够学以致用;考试则更加公平,更加实际。 而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在德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德国也正处于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在初等教育上,他认 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 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为 了培养师资,洪堡德还派遗18名教师到瑞士裴斯泰洛齐 那里进修;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熏编制了教学计划, 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 自然科学的教学;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 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810年,洪堡 (下转第115页) 付丽。赵娟霞:关于完善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探讨——以2007—1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为例 四、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措施 f_一)做好基础资产的选择 首先,应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框架的基础上到『顶监管 体系,建立银、证、保三家监管机构之间的对话机制,以协 根据供求理论可知,市场需求是资产证券化成功实 施并发挥应有作用的最终动力,而市场需求既取决于供 给的有效性,又取决于投资者的类型及其特点。要保证我 国顺利引进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形式,其供给重点不 应放在银行不良资产上,而应放在银行基础设施、期限较 调步调,研究对策,实施对资产证券化活动的统一监管。其 次,在重构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监管程序。我们需要尽 快作好资产证券化市场体系的重构,建立一个包括资产评 估、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在内的完整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体 系。在此基础上,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程序,即从基 长的消费信贷资产上。另外还有银行与信托投资公司持 有的基础设施开发贷款,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符合证券化 质量要求的资产。这样的资产支持的证券化才有吸引力, 为此基础资产的选择很重要。 础资产的产生开始,到资产池的评估,再到证券的发行和 交易,对资产证券化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杨凯生.资产证券化应继续推进[J].中国金融,2008(5) [2]Frank J.Fabozzi.The Handbook of Mortgage-Backed Se- (二)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运作管理 首先,完善规范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使其为我国资 产证券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可以考虑引入外国著名 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引进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和经验,并 curities,Fif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2oo1(3) [3】张培尧.资产证券化中SPV破产风险隔离法律机制探 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9(2) 加强国内评级机构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提高自身 素质和业务水平。以此来建立一个独立、客观、公正和透明 的信誉评级体系,使得信用评价机构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三)加快交易市场的发展 [4]章军荣.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环境分析及其对财务管 理的影响[J].金融会计,2oo8(8) [5】曹赞.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的悲观分析与前景的 乐观展望[J】.金融经济,2008(4) [6]迟君辉.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与风险分析[J】.国 际商务研究,2010(3) [71Frank J.Fabozzi,Franeo Modigliani.Mortgage and Mort- gage-Backed Securities Markets.Boston:Harvard Busi- 要推行资产证券化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 政策保障,来不断的完善和推动交易市场的发展。首先, 修订《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严格定义基础资 产的条件,使得资产支持证券化可以不光在一级市场发 展好,在二级市场也能很好的发展,这样有好的交易资 产,交易市场的发展也会好且快。其次,修订《合同法》以 及《民法通则》,降低资产证券化资产转移的交易成本,使 其在流动市场有吸引力,增加市场的繁荣。 nessSchool Press,1997(6) [8]陈金亮.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问题与建议[J】.天 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3) [9]潘仲娜,陈晓红.我国资产证券化及SPV本土化问题探 讨[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1) (四)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体系 目前,两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各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审批,在 不同的市场渝百,适用不同的监管规则。这种人为割裂的市场 监管体系极易产生监管盲.点,造成监管缺失 而诱发冈险。因 此,应从以下 (上接第90页) 【10]:v元璋,涂晓兵.试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建议 [J].当代财经,2011(3) l责任编辑:董润萍】 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中国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监管体系。 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 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在当今时代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体制,从根本上提升人 的素质,真正的做到人才强国。 【参考文献】 的影响。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 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 世纪德国教育的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模 式。两个国家同样在尝试着新的教学思路,只不过中国在 努力的“学习”,而德国在“创造。”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 [1】吴宣德,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I.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一O1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22 [3】蔡颍.试析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J].湖州师范 学院学报,2007(6) 中国的许多教育思想都比较先进,不论是在教学形式上, 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历届的教育制 度改革都使中国教育制度趋向完善。中国的教育制度其 实一直都在创新,只不过晚清时期,中国教育的主流思想 [4]何俐芳.德国教育体制探析【J】.昆明大学学报,2003(2) [5】孟丽前,肖海峻.德国教育制度简述[J】.职业教育研究, 2olo(6)增刊197 由“创新”改为“学习”,并不是说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 想不好,只是在学习的同时,也应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创 新。所以现在的教育者,应该不断的进行教育创新,不要 [6]钱闻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我们的启 示[J].市场周刊,2Oo4(12)特刊(3) 【责任编辑:刘玉梅】 一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