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23期・总第127期 2011年12月・上半月刊 ◎ 观DISiA代NCE 远DUCAT程IOF¥擞OFC 育lqA 《金匮要略》教学体会※ 陈光星罗十之 摘要:《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著作,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之中。《金匮要略》教学应与《内经》、 《伤寒论》互参;理论联系实践,经典回归临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辨证论治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学好和用 好经典。 关键词:《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中医教学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23.001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一23—0001—03 《金匮要略》是中医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 运气七篇中讲“岁土太过,饮发,中满食减”(《气交变 著作将中医理论、方药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形成了较 大论》),“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太阴所胜, 为完整的脏腑辨证的体系。书中记载的很多方剂至今仍 饮发于中”(《至真要大论》),“土郁之发,饮发注下”, 然常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学生们在学习 “太阴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积,中满不食”(《五常 《金匮要略》之前,已经学习了《内经》、中医基础理论、 政大论》),在病机十九条中提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诊断、中药和方剂等理论知识,此后又将进入《中医内 皆属于寒”。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痰饮病除了湿气偏胜 科》等临床课程的学习,《金匮要略》的教学主要是起到 的年份与季节因素之外,作为病理产物的饮的形成,直 一个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作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 接与太阴脾土有关,属于六淫中湿邪的范围,具有积蓄 识进行辨证论治的思维,这也是《金匮要略》这门课程 于体内的特点。虽然《素问》提出了病位病机但是未论 与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最大不同。但也有人认为《中医内 述证治之法。而在《金匮要略》中则进一步对《内经》 科学》已经将病因证治分的明白清楚,《金匮要略》的学 思想发展,提出了脏腑辨证分型,指明了“以温药和之” 习与中医内科重复。其实不然,蒲辅周老先生说:“《金 的治疗大法。因此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结合《内经》 匮要略》是治疗内科杂病的专书,其中虽有‘痉、湿、 理论来阐述《金匮要略》条文,既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 喝’等一些篇章是外感病,但究竟是以内科杂病为主。 中医理论的理解,又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张仲景对理论的 后世各家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匮要略》与 升华,将教学引向更深入的层次。 《中医内科学》是源与流的关系:《金匮要略》形成的病 2教学内容与《伤寒论》互参 证结合,辨证施治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核心, 众所周知,《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书原为《伤 据脉论理的治病思想为后世医家指明了道路,奠定了基 寒杂病论》一部。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 础。所载205首方剂成为久用不衰的经典方剂,为方剂 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 学奠定了基础。掌握好《金匮要略》的证治思想,对于 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但是两书之间的联 临床思路的拓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诊治疑难病症的 系仍是密不可分。两书相同方剂不在少数,那么《伤寒 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开设《金匮要略》这门必 论》论述外感而《金匮要略》重在杂病,相同方剂之间 修课程的主要目的。 病机有何不同呢。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同时也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金匮要略》的教学既要 是教学的重点。以苓桂术甘汤为例,在《金匮要略》痰 密切联系《内经》等中医经典理论的源头,又要与姊妹 饮咳嗽病脉篇中是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脉证可见:胸 篇《伤寒论》互参,同时还要突出与临床的关联性和实 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 用性,配合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相 紧。《伤寒论》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 关内容。 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 1结合《内经》理论阐述《金匮要略》条文 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处的苓桂术 《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甘汤所指的是邪在太阳误用吐下之法所致病证。同用一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 方,病证不同,但仲景异病同治,因为二者的病机相同, 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所著《伤 也就是脾胃阳虚,水饮内停。通过与《伤寒论》横向的 寒杂病论》很多理论均来自于《内经》,同时又在一《内经》 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苓桂术甘汤的理解,对其主治功 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延伸。以痰饮病为例,在《素问》 效取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践经典回归临床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资助 《金匮要略》是理论与临床的桥梁课程,理论与实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广州51 0405) 践的结合使其成为中医经典,经久不衰。《金匮要略》的 ◎ C HINES 哼MEDIC INEMODER 现DISTA代NCE D远UCAT程ION敬OFC 理论不仅对于现代l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记载的 很多方剂至今仍然颇具效验。例如对于风湿病的辨证论 治,《金匮要略》在湿病篇、历节病篇、血痹虚劳病篇和 水气病篇都有论述,风湿在表用麻杏薏甘汤、防已黄芪 汤;血不足,阳气痹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风湿日久, 寒热错杂的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肾阳不足用金匮肾气丸; 肾阳不足,风水在表用麻黄附子汤。因此,《金匮要略》 的课堂教学必然要紧密联系临床。 临床实践可以解释条文中一些存在的分歧和争议, 例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对阳毒的论述 直颇具争议。有的医家理解为烂喉痧,但是烂喉痧又 无法与原文“面赤斑斑如锦纹”相印证,通过临床病例 的比较笔者认为阳毒与现代免疫类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的炎症既可以引起口腔、咽 喉的溃疡,又可以出现皮肤的斑疹,重症的脑血管炎症 还可以影响到神志,通过与现代医学病种的比对,突显 了《金匮要略》理论的科学性。同是在课堂的讲授中, 以狼疮患者“面赤斑斑如锦纹”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使 大家就可以形象的理解条文。 病案穿插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经典回归临床的重要 环节。课堂教学中在条文讲述完毕之后,笔者穿插临床 实例和历代名医医案。先写出病人四诊情况,然后让同 学联系课堂所学思考综合分析,让同学各抒己见互相讨 论。如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所引用的谭日强 医案:潘某某,男,43岁。先因劳动汗出受凉,又以晚 餐过饱伤食,致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脘闷恶心。单位 卫生科给以藿香正气丸3包,不应,又给保和丸3包, 亦无效:仍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腹满而痛,大便3日 未解。舌苔黄腻,脉浮而滑。在讨论中同学各抒己见, 大部分同学最后辨证使用厚朴七物汤,但仍有一部分同 学未能辨证准确。那么在这种情下,笔者做出进一步引 导。告诉学生此表乃邪未尽,里实已成,治以表里双解 为法,当用用厚朴七物汤。最后显示医案所用方药:厚 一第2O9l卷1年1第232期月・总上第半12月7刊期 读从中继承前人经验,《名老中医之路》介绍建国以来数 百位名老中医的学习之路。如任应秋、蒲辅周、岳美中 等前辈先贤无一不提倡和要求《金匮要略》的诵读。经 典条文的记忆对日后的临床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熟练地 记诵条文才能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 少。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金匮要略》条文的诵读分为 三部分完成。首先,在上课前班级学委带领学生进行条 文诵读。在这个诵读过程中,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条文 进行复习,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时对前后所学知识联系。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将要讲解的条文请同学朗读。 这个朗读的过程学生进一步加深记忆,听的学生再次认 知。最后将重点条文要求学生标记背诵,列为考试重点 并且随堂抽查背诵情况。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 经典诵读使学生们对《金匮要略》的重要条文做到了理 解记忆,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了基础。 4.2 以原文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临床 辨证能力 《金匮要略》前22篇约计原文398条,记述 了4O多种疾病,共205首方剂,用药155味。如何将这 些条文、疾病、方剂、用药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联系在 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 一贯穿以理法方药为次序的讲述原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 朴lOg,枳实6g,大黄10g,桂枝lOg,甘草3g,生姜 3g,大枣3枚,白芍lOg。嘱服2剂。得畅下后即止后 服,糜粥自养,上证悉除。然后再对同学进行深入讲解。 劳汗当出,又过饱伤食,故外见发热恶寒,汗出恶风; 内见腹满而痛,大便不下。 投厚朴七物汤以表里双解。谭老于方中加白芍,因 腹满且痛之故。名医医案的插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临床使用经方和怎样用经方的思维 模式。并且通过名医效如桴鼓的医案增强了大家学习经 方的信心。如此同学们对《金匮要略》的条文的临床运 用更加深入理解,临床实例让同学们认识了经方的显著 疗效。 4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当代大学生知识信息量大、阅读面广、思维活跃,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 性和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趣为手段,掌握条文精要为目的。首先重点在医理的讲 解,教材对《金匮要略》的编排对原著的条文进行了顺 序调整,将各个病的病脉证治篇以病因和辨证论治为顺 序。鉴于听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方剂学和中药学基础。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病因的讲解放在重点。学生通过课 前和课堂的条文诵读已经对条文有了初步的理解,那么 在讲授过程中就针对重点的词和条文讲述。学生只有对 病因病机认识清楚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方的组方用药的精 妙。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为例,重点讲 解原文第一、二条条文。让学生理解“脉之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对病因病机深入讲解之后,在讲解教材辨 证论治环节中,让学生们换位思考借助已有的方剂中药 知识,体验在自己面对胸痹病时该用何方何药。南宋朱 熹曾在《学规类篇》中讲:“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 文字看”,“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只有让学生们切身的 体会临床辨证,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由于对病机的深入 讲解,学生开出的方药都是以在大的方向上没有偏差。 通过学生自主思考,体验过辨证之后,老师再进一步对 先师仲景所立方药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激发了大家学习 的兴趣,而且对先师伸景在组方用药时的良苦用心和精 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 维并且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最后达到掌 握条文的目的。 4.3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思考 当堂提问 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已不能适应 当代大学生的课堂教育,尤其是我们中医经典教育。中 医经典的古文晦涩难懂。如果教师再一味的灌输,不顾 4.1鼓励学生诵读《金匮要略》条文对经典条文的记 诵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历代著名医家无不是对经典熟 及学生学习心理,那么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受 教育部派遣,笔者曾在哈佛大学作为访问学者留学1 年,美国宽松的讨论式教学方式我个人认为可以借鉴: 第9卷第23期・总第127期 2011年12月・上半月刊 ◎ 现DSITA代NCE D远UCAT程JOH擞OFC I育 ̄AJ 液不足,经脉失养,所以用瓜萎桂枝汤,借瓜萎去热生 津之力,濡养经脉。同学通过思考和总结,大大提升了 的教学效果。此外,鼓励学生当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 老师不仅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还可掌握课堂师生互动的程度,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 极性。 总之,《金匮要略》的教学既要将原文讲深讲透,又 ①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展开大家讨论。②鼓励同学 当堂提问。例如,痉湿喝病脉证治篇《金匮要略》瓜蒌 桂枝汤和《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的脉证都有几几然的 临床表现,为何所用方药不同?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 提出同为强几几可以两方互换而用;有的同学提出不能 互用,原因是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出恶风的症状而瓜蒌 桂枝汤没有;还有的同学提出瓜蒌与葛根药性不同所以 不能互换。老师最后总结:前者是项背强几几,由风寒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辨证论治的思维和能力, 外束,经输不利,不能敷布所致,故而用桂枝加葛根汤, 使他们能够学好经典、用好经典。 取葛根解肌发表,生津舒筋;而后者是全身强几几然, 虽具有太阳病的证,但是脉沉是其辨证关键所在,因津 (本文校对:张文娟收稿日期:2011.10-28) 中医经典著作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冯刚 任献青 马丙祥2丁樱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中医经典教育 dol:10.3969 ̄.issn.1672・2779.2011.23.00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一23-0003—02 中医的经典著作一般指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 效”,是其历经数千年而仍存在的疗效。名老中医姜春华 《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著作,简称“四大经典”。 先生常说:治病不在言论,重在实效,要从实效来探索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认 理论,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2]。而疗效则来源于临床。 识人与自然的瑰宝。四大经典在中医学起源与传承方面 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受到了经典知识的教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同时 育,但是由于各学科过于细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 也是现代中医教学不可缺如的核心内容。四大经典是中 经典科目的教师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甚至有些青年教 医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完整地继承了四大经典,才能发 师几乎没有接触过临床,也就更谈不上对经典在临床上 挥中医独特的作用,才能体现传统中医的魅力,使中医 应用的理解了。如果是这样一些教师来传授经典,如何 成为真正的中医。如果任何中医的下属学科没有继承好 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3】。因此,中医儿科学教师在讲 四大经典,则本学科的发展就是缘木求鱼。因此,作为 授中一定要切合临床,提高自己在临床工作中运用经典 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儿科学,在教学中必须引用 的能力。同时在讲课中,多讲一些自己或别人在临床上 经典,讲解经典。 应用经典理论知识治疗儿童疾病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 近年来中医儿科教学的改革很多,但是真正创新性 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提高 的改革却不多见,这对中医儿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 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因此,中医儿科学的教师自己必须 的培养是不利的,归根到底,是由于对中医儿科学缺乏 对中医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只有有了这 足够的认识,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样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此经典著作的教育必须体现到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 2培养临床和教学中的经典思维模式 1提高教师自身经典学术修养 教师在临床中尽可能应用中医经典来治疗和解释疾 最近的一个调查发现,对经典知识的掌握有高达 病的发生发展,只有形成了经典理论的思维模式,才能 81%的青年教师认为不多,对教学中是否应用经典的回 很好地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解经典的应用。 答不多的青年教师更是达到85%[1】。该调查可能也存在 2.1 将经典和现代儿科认识相结合在讲到儿童的生 一定的不足和片面性,但这也足以说明目前经典著作教 理病理特点的时候,教材上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育的失败,如果教师都不能理解经典,如何对学生“授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之于渔”。因此,对于中医儿科学的教师来说,提高自己 清灵、易趋康复”等,教师可以引用内经的条文“骨弱 的经典知识水平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肉脆”,《温病条辨》中的“稚阴稚阳”等。讲到儿童发 中医之所以能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中传承下来,其 育时应用《内经》“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A肾 顽强的生命力是重要的一环,而其生命力最终来源于“疗 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女子 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 作者单位:1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 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就能解释儿童换 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牙以及第二性征发育时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