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2、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人的为 125ml/min0
4、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5、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6、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 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 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7、管--球反馈: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
8、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 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9、渗透压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加。
10、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
尿激素释 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简答题
一、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答案: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能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此化学物质。作为一个神经递质,应符合或基本符合以下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人突触问隙;③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如重摄取);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二、简述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案:肾脏的血液循环具有以下特征:1)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两个肾脏的血液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22%。2)有两套毛细血管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他们以串联形
势相联接,通过出球小动脉而分开,这有助于调节两套毛细血管的静水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压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管周毛细血管中血压低,使得液体迅速的被重吸收。3)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在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以及肾小球滤过率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即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保持稳定,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三、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有何变化?试述变化的机理。
答案: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量明显增多。按家兔血容量200ml计,一次注入葡萄糖1000mg(100ml含葡萄糖20g,5ml含1g,即1000mg),增加血糖浓度500mg/100ml,加上家兔本身血糖浓度100mg/100m浪,即为600mg/100m了。此时血糖浓度大大高于肾糖阈(160-180mg/100ml),原尿中葡萄糖已大大超过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不能被完全重吸收的葡萄糖,提高了小管液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于是造成多尿和糖尿
四、给家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ml,尿量有何变化?试述变化的机理。
答案:家兔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ml后,尿量增多。因为家兔体重一般2.5kg,其血液量约200ml左右,注入20ml可谓大量。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另一方面肾血浆
流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达到滤过平衡时间推迟,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五、正常人尿液中为什么没有氨基酸和葡萄糖?
答案:正常人原尿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和血浆浓度相等。正常人原尿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均在肾阈值以下,当流经近端小管时,全部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被重吸收。所以,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和氨基酸。
六、抗利尿激素对肾脏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它的合成和释放受哪些因素影响?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导致膜上的水通道开放,从而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小管液中的水被大量重吸收。此外,抗利尿激素还能增加髓绊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并使直小血管收缩,减少髓质血流量,这些都有利于尿液的浓缩,最终使尿量减少。
调节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等。
(一)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二) 循环血量的改变 (三) 动脉血压的改变 (四) 其他影响因素 答案:
七、醛固酮的生理作用主要有哪些?它的合成和释放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生理作用:增加K+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
分泌调节影响:= 1 \\* GB3 ①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影响; = 2 \\* GB3 ②高血K+、低血Na+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 3 \\* GB3 ③心房利尿肽ANP可以抑制其分泌; = 4 \\* GB3 ④抗利尿激素ADH可以协同醛固酮的分泌。
八、何谓肾小球率?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案: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的总量为肾小球滤过率。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1)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2)囊内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4)肾血浆流量 5)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九、近端小管葡萄糖是如何被重吸收的?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全部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是一个继发主动重吸收的过程,由于腔侧面存在钠葡萄糖的同向转运体,在钠离子被重吸收的同时,葡萄糖也同时被重吸收。 动力来自侧面和基侧膜上的钠钾离子泵,这些钠钾离子。不断将钠离子泵出,到血液里面,因此细胞内形成一个低钠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钠葡萄糖载体的动力。
十、简述ADH的来源,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答案:ADH生理作用:对尿量进行调节 分泌调节:
= 1 \\* GB3 ①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浓度的改变是调节ADH分泌最重要的因素。体液渗透压改变对ADH分泌的
影响是通过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而实现的。
= 2 \\* GB3 ②血容量: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ADH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取消,故ADH释放增加;反之,当循环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时,可刺激心肺感受器,抑制ADH释放。
= 3 \\* GB3 ③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Ang = 2 \\* ROMAN II、低血糖、某些药物(尼古丁、吗啡)、乙醇都可以改变ADH的分泌状况
十一、简述尿浓缩与稀释的过程。
答案:正常人尿液渗透压浓度波动在50~1200mOsm/L之间,可见肾脏有浓缩和稀释尿液的作用。这作用与U形管的髓绊和直小血管结构、NaCl重吸收和尿素再循环形成的髓质高渗状态以及ADH、醛固酮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髓质高渗状态使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前提,ADH是实现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当某些因素(如长期缺水)是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增高和血容量明显减少时,ADH大量分泌,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水因管外高渗而被重吸收,于是尿量减少,尿液浓缩,形成高渗尿;当某些因素(如短时大量饮水)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和血容量增加时,于是,,上述变化朝相反方向进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明显减少,又因NaCl继续被重吸收,所以形成低渗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