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
作者:郭广华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23期
摘要: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塑造健康向上、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格,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问题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探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63
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人思维的具体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失去了质疑的机会和深层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了,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驱动思维、培养能力。 一、构建和谐,培养问题思维
1.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想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由、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关系,以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增强创造的勇气和自信心,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观察、思考、理解事物的学生,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使其加倍地感到自尊、自重、自信。如果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学习上进行多向交流,消除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将疑惑的问题直接带进课堂中去,使学生畅所欲言,勇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充分展示灵活敏捷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这需要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允许学生出错。
2. 拓展渠道,让学生善问。在教学中,教师不是讲清一个又一个问题,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而且不能停留在简单地问个“为什么”上,应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在预习中提出不解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疑难的问题,在课后提出扩展的问题,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让学生敢问、善问、勤问。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路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发展的立体辐射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对某个信息沿着不同角度去思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知识串联起来,再辐射出去,从而使学生思路灵活,思维拓宽。纵观科技发展史,无论是发明家还是科学家,他们在科学上的贡献和成就都是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和灵活的求异思维能力分不开的。
在物理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应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发散思维的素材。
这题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采用多种方法解答并寻求最简单、最佳的解题方法。学生提出了三种解题的方法:方法一、是采用常规方法,最后归纳、指出各方法的优缺点,而方法三思路新、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简捷明快。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入手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与创造性。 三、由错悟理,培养质疑思维
创新的前提是怀疑、批判的精神。善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是探索知识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是发明创造的前奏,不断挑战、不断否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是物理发展的艰难曲折史。
学而应思,思则生疑。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对教材、教师的讲解大胆质疑,要不唯上、不唯书,敢批评、敢创新。如在习题的讲解中,笔者经常在介绍完自己的解题方法后,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讨论,让同学对此方法充分讨论,评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学生的质疑可能让教师意外。对学生错误的质疑,教师不能嘲笑打击,而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找出合理的因素是哪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不论如何,应充分肯定学生能积极思维。尽量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科学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深化其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如:实验室制取氯气与氯化氢气体时,可以有意设计一些错误的装置让学生思考并说出错误的原因,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本原有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对实验进行改进或寻找替代实验的方案,引导学生从环保、经济多角度考虑,对于学生设计的方案,即使不完美、甚至错误,都不能打击学生,要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深刻的记忆。要因势利导,仔细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大程度地开拓学生的思路。有意设置有疑问的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分析的机会,由“疑”生“思”,由“思”变“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创造力。
四、改进实验,培养探究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模式是教师做“演员”、学生做“观众”。这样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积极参与的情感,无法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往往只看现象不主动思考反应的本质。让动手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同时上讲台,共同完成操作,教师与全体同学作评委,对正确无误的操作作出积极的评价,对不规范的操作提出委婉的批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适时提出问题:两位合作者可相互讨论,回答不出或不完整由其他同学补充。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2. 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是指教师对实验设计只进行一般性的原则指导,具体设计过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只讲基本方法,不做示范操作,给学生创造独立操作的环境,教师在实验室内巡视指导,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对学生实验中的错误,实验出现的各种现象和提出的各种问题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从多角度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所在,自我纠正。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体会正确的实验方法,锻炼其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主动学习物理的稳定动机、情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探究实验生活化。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布置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富有创新能力的实验课题。通过学生对实验药品和材料进行尝试选择,并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对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接着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比较,可得出结论。让他们体会到:实验操作原来这么“简单”,这么有趣,成功是那么“容易”。让学生自主分工,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材料,具体操作实验,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整理出实验报告。学生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愉悦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的身边,学好物理非常重要。
总之,教师要有目的地、巧妙地、灵活地给学生提供机会,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大胆地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物理的天空里展翅飞翔,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514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