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人口形势与对策浅论

我国人口形势与对策浅论

来源:好走旅游网
研究

城市1997.6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口的过快增长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以及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赡养,都带了巨大的压力。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温室效应,保护人类生存的臭氧层出现空洞,全世界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进程加剧,大量饮用水的污染和频繁的灾害,使每年大约6000万人死于腹泻,数千万人在死亡线上挣扎。各国必须采取行动,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

从人口发展的历史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传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但是,到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人口基数。1953年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就发现1949年我国人口总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4.5亿,而是5.4167亿。新中国

□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徐水平提高,死亡率显著下降,我国人口再生长永

平类型很快就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

然增长率的类型,出生率上升到35‰左右,

国人口形势与对策浅论

而且持续20多年,死亡率下降到1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大都在20‰以上。

从七十年代初全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从1986年开始,受建国后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又有所回升。但这次人口出生高峰与第一、第二次高峰期有着明显不同,虽然由于育龄妇女绝对数的增加而出生人口增加,但生育水平却低于前两次高峰期。六十年代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高达5.68,70年代下降到4.01,八十年代继

55

研究

城市1997.6

续下降到2.46。八十年代同六十年代比较,总和生育率下降了56.7%。根据有关人口专家的推算,如果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近20年至少还要多增长2亿多人口。

从1991年开始,党中央每年召开一次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不断唤起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1991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9.68‰,自然增长率为12.98‰,分别比国家下达的计划低1.18和来西亚(47人)和孟加拉(27人)还少。目前全国尚有文盲半文盲1.8亿,其中解放后出生的新生文盲占1/4。据全国残疾人口调查,仅肢体、智力、听力、语言等残疾的人口便有600万,占总人口的4.9%,我国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对于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根据一些人口专家研究报告,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努力完成“九五”人口1.69个千分点;与1990年相比,分别下降1.38和1.41个千分点。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已经取得的显著成就,又要看到人口形势十分严峻,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1991年我国人口已达11.5823亿,尽管实行计划生育,每年仍将净增人口约140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增量不仅长期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给未来的劳动就业也带来很大的压力。1992年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顶,育龄妇女总数达3.189亿,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达1.237亿,处于生育峰值年龄的妇女达到1325万,分别比1991年增加410万、100万、46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有不少省市在1990年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等。1991年,上海出生率为7.68‰,自然增长率为0.67‰,是全国最低的。新疆出生率为24.45‰,自然增长率为16.59‰,是全国最高的,两者相差甚大。城市与农村生育水平差距也很大。1990年城市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2左右。农村却还在2.6以上。城市已经基本做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农村每对夫妇平均生育2.6个以上孩子。

其次,从人口素质方面看。解放后,我国人口素质虽有很大提高,但从发展看,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例如每万人平均在校大学生人数,美国为500人,而我国不到25人,比马

56

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争取把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到2左右,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育观的转变,总和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要求2000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把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到下世纪中叶,全国人口接近16亿后不再增长。这样的人口规模是我们选择的最佳方案。如果生育水平不能再下降,本世纪末超过了13亿人,那么,2040年以后将达到18亿人,甚至更多。所以,中央《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中说,九十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非常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非常关键时期,对这个论断我们务必要有足够的认识。

  二、九五时期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

回顾八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最好时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5年的10.55‰,人口出生率由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5年的17.12‰。全国多孩率由1990年的19.32%下降到1994年的9.5%。但是,尽管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九五时期面临的人口形势仍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

1.我国人口的基数大,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也很大。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2亿。尽管

研究

城市1997.6

目前出生率已降到比较低的水平,但期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仍将在1300万人以上,相当于两个半香港的人口,这种被称之为“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人口现象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2.过去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加之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民实行计划生育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还没有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未婚先孕和再婚生育的人数增多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认真研究解决。

7.计划生育经费不足,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近几年,应落实避孕节育措施而没有落实的人数全国大约在600万以上。这解决。他们的生育意愿与政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工作稍一松,人口出生就可能回升。

3.地区之间计划生育工作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仍处于艰苦的爬坡阶段。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有些地方甚至处在放任自流状态。一些地方至今仍靠突击活动和补救措施来抓计划生育工作,因此,我们不能把成绩估计过高。

4.人口统计水分较大。一些地方在人口统计中弄虚作假,漏报的现象屡禁不止,对付调查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国家计生委连续抽查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发现多数地方基层人口统计漏报率在30%左右。加之一些地方做假手术、造假数字,使我们很难真正摸清人口数字、正确分析人口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5.八五期间不少地方狠抓了按规定间隔生育第二个孩子和晚婚晚育。使相当一部分育龄妇女推迟生育,从而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暂时的出生“低谷”。进入九五期间,这部分人将陆续生育。在这些地方,人口出生率将出现反弹。还有7个省、区(江西、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宁夏、新疆)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的高峰将在九五后期陆续到来,这些省、区的出生人口数难以下降。

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据统计,八五期间,计划生育部门的节育手术欠帐累计已达20亿元。一些地方计划生育经费只能勉强支付计划生育干部的工资,节育手术费用让农民自己负担,影响了农民落实避孕节省措施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情况,对人口形势和控制人口增长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地估计,宁可把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目前较低的生育水平比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困难得多。

  三、走中国特色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党中央始终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由1970年的34.4‰下降到1995年的17‰,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由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5年的10.55‰,总和生育率已由5.81下降到2左右,达到更替水平。20年来全国少生2亿多人。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用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八百年才能走完的道路,并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道路。

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三不变”、“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达到

57

研究

城市1997.6

“一个目标”。坚持“三不变”就是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落实“三为主”就是计划生育工作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和经常性工作为主。推行“三结合”,就是计划生育工作要和发展经济相结合,和帮助群众勤劳致富相结合,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这种融生产、生育、生活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使人们从一切自身利益上理人口问题的必由之路;实现“两个转变”,是计划生育工作提高水平再上台阶的主要标志和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的显著特征:一是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二是遵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出感受到少生快富的好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口控制不断走向深入,加快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实现“两个转变”,就是计划生育工作在工作思路上和工作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单纯的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工作机制转变。达到“一个目标”就是达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良性循环,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主要内容是20多年来计划生育工作基本经验的结晶,是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中的创造。这条道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已被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计划生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所认识,正在变成指导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理论武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自觉行动。

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坚持“三不变”,是计划生育工作提高水平再上台阶的根本保证;落实“三为主”,是计划生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推行“三结合”,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综合治

58

科学决策,不断深化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三是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为此,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为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的优质服务;四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使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大力发展计划生育科技和教育事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努力提高计划生育的科学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经过20多年的实践锻炼,我们已经培养造就了一支计划生育工作队伍。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对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是提高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的素质。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加强对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培训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好,有奉献精神的计划生育干部和技术服务人员,才能满足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者单位:山西省委党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