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法律思想史大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大纲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中国法律思想史 3.学时/学分:34/2 4.开课系(部)、教研室:法律与公共管理系法学教研室 5.先修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 6.面向对象:法学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国际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性学科,有其独特的结构和体系。它根据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综合有关中国法制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形成了一个的思想法律体系。其内容涉及从先秦到时期各种思想史流派。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思想的主要内容。

2.课程目标:

增进学生对该学术的了解。基于本科生学习以培养学术人才为教学目标的认识,内容上以学科学术体系为框架,强调学术原理性和学术品味,并注重法学方的引导。深化专题研究。基于本科生教学大多采取面面俱到,所以改变方法,用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形式的教学实际,注重以专题形式阐述学术前沿热点问题、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指引学生自学思想史课程。基于法学学生的学科特点,应针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力争为法学学生提供学科研究路径的指引、基本学术资料的给养,把读者引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空间。 三、学科特点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书有几大特点,这几个特点正好标明学科体系的确立。 第一,内容时空跨度广。纵览回顾了自殷周至清末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全过程,还初步回顾了清末变法以来的法律思想巨变。比起此前的几本法律思想史著作仅仅是先秦几家法律思想简介而言,杨著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种宏大的体系,反映了杨先生极欲确立学科体系、圈划学科研究范围的强烈意图。这种意图正是一个学科体系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力。正是学科自觉的表现。该书以“殷周萌芽时代”、“儒墨道法诸家对立时代”、“儒家独霸时代”(汉以后)、“欧美法系侵入时代”等四个时代来概括整个中国法律思想演变的三千年历史。这种概括虽然受到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之类划分的影响,但比起此前的同类著作而言,的确对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作了高屋建瓴、基本准确的概括。

第二,法律思想突出。此前大多学者分不清政治思想与法律思想,只列举先秦各家关于德刑关系、礼法关系、人法关系、天人关系等几个大而化之问题的论点;对法律思想史所应关注的特定法律问题,大多发掘不了,深入不下去。该课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法律思想史的发展规律,对思想史的承续性、发展性或围绕重大法律问题聚讼纷纭的根本属性有了准确把握的体现。另外,本课程也关注了中国法律近代化变革以来中国法律思想的剧变,在法学领域首次以专著讨论了这种剧变,尤其注意到了中西法律思想的巨大差异,注意到了西方法律思想对中国法系传统的毁灭性攻击,开了近代法律思想史研究的先河。

四、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

第一编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

第一章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导论

(一)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二、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态度 三、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方法 参考阅读材料 《国学丛刊序》

第二章 中国上古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并掌握上古时期的神权法思想,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说以及礼制思想。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一、夏代的“天命”、“天罚”思想 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

第二节 神权法思想的衰落——西周 一、“以德配天”说 二、“明德慎罚”说

三、大宗法制下的礼治思想

(三)思考题:1.以德配天的内容及意义

2.明德慎罚的内容及意义

参考阅读材料 《史记·鲁周公世家》节选

第三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儒家法律思想的内涵,对当时的影响以及当时主要的法律学说。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儒家学说概述

一、儒家学说在先秦之形成

二、先秦儒家学说之思想脉络简介 第二节“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 一、礼治思想的渊源

二、儒家对西周礼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儒家礼治思想的等级社会观 四、礼的作用和礼与法的关系 第三节 “德主刑辅”的德治学说

一、“省刑罚,薄税敛”,“富而后教” 二、“以德去刑”

三、“宽猛相济”、“德主刑辅” 第四节 儒家的“人治”学说

第五节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命运和历史地位

.

(三)思考题:1.简述礼与法的关系

2.试述儒家的“人治”学说 参考阅读材料 《荀子》节选

第四章 墨家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墨家的法律观念,以及“兼相爱”的法律思想,“尚贤”的意义及刑罚等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儒、墨两家的对立与互融 一、“敬鬼神而远之”与“事鬼神” 二、“爱有差等”与“兼相爱” 三、“小人喻于利”与“交相利”

第二节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一、“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 二、“法天”的法律观 三、“尚贤”

四、墨家的一些重要刑罚命题

(三)思考题:1.“兼相爱”的内容及意义

2.简单概述墨家的主要法律思想 参考阅读材料 《墨子:法仪第四》

第五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庄子和老子的主要法律思想以及对主流法律思想的冲击,熟悉庄子的法律思想。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老子的法律思想

一、“法自然”之“道” 二、对仁义礼法的批评 第二节 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

一、庄子思想概述

二、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仁义礼法 (三)思考题:1.简述无为的法律思想

2.谈谈对庄子法律虚无主义的认识 参考阅读材料 《庄子·在宥》篇节录

第六章 法家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法治的理论以及法家的代表人物和其主要的法律思想,以及与其他法律理念的关系。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法家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法家的法律观

一、关于法律的本质 二、关于法律的起源 三、关于法律的作用

.

第三节 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

一、“法治”与“礼治”、“德治”和“人治”的对立 二、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前提 三、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 第四节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简介

一、被法家奉为先驱的管仲 二、法家的开创者李悝 三、法家思想的奠基人商鞅 四、以重“势”著称的慎到 五、重“术”的申不害 六、集法家思想大成的韩非

(三)思考题:1.简述“法治”与其他法律理念的关系 2.试述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参考阅读材料 《韩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以后的正统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并掌握秦以后的正统法律思想并熟悉其法律的发展与变化,强记引经决狱。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秦汉之际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一、法家思想在秦汉之际命运由盛而衰的大转折 二、黄老思想在汉初的得势与衰落 三、儒学在汉初的发展 四、董仲舒与儒学独尊 第二节 法律儒家化的展开

一、经义决狱

二、引经注律的“律学”

三、《唐律疏议》中所体现的正统法律思想 四、理学与宋明法律思想

(三)思考题:1.试述“引经决狱”的内容及意义 2.概述《唐律疏议》 参考阅读材料 《春秋繁露·实性》

第八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明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掌握重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一、抨击君主和君权

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第二节 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一、以“夷夏大防”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二、立法以成就“一代之制” 三、“任法”不如“任人”

.

四、成就“一代之制”的司法举措 (三)思考题:1.试述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2.简述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参考阅读材料 《明夷待访录》节选

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

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导论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对前期的继承与后期的发展。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中国社会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

一、近代前夕的中西社会情形

二、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逐渐深化——器物、制度和文化 第二节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之脉络

一、近代早期西方法的输入

二、近代转型的中心任务——宪政和法治 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演变综述

(三)思考题:1.试简述中国近代法律的转变 参考阅读材料 《国与法治国之矛盾及归宿》

第十章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以及当时的背景,掌握张之洞的法律思想。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洋务派及其“中体西用”思想 第二节 张之洞的法律思想

一、变而不失其道的变法观 二、整顿中法与采用西法

三、博采东西诸国律法,力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 四、任法不如任人

(三)思考题:1.试概述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2.简述张之洞的法律思想 参考阅读材料 《劝学篇·变法第七》

第十一章 改良主义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法律思想以及他们的法治理念和影响。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19世纪的社会改良运动和“戊戌变法” 第二节 康有为的法律思想

一、维新时期的“变法”思想

.

二、康有为晚年的法律思考——《拟中华草案》 第三节 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一、“随时创法”之变法观

二、君宪与共和——梁启超的宪政观 三、“民权”与“法治” 四、“立法”与“司法” 五、地方自治

第四节 严复的法律思想

一、严复的变法思想 二、严复的自由与民权观 三、严复的法治观

(三)思考题:1.试述康有为的法律思想 2.简述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3.试概述严复的法律思想 参考阅读材料 《请定立完开国会折》

第十二章 晚清法律改革和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晚晴时期的法律改革并掌握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了解礼法之争。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晚清法律改革

一、对《大清律例》的改造 二、外国法典和法学著作之翻译 三、制定新法律

第二节 法律改革中的礼法之争

一、礼法之争概述

二、“因伦制礼,准礼制刑”和效法西方“齐—法制”之争 三、有关伦常诸条款之争 四、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争 第三节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一、治国强国的法律救国论 二、儒家仁政与人道主义思想 三、酌古准今,融会中西

四、中西法律的融会点——法理 (三)思考题:1.简述礼法之争的影响 2.简述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参考阅读材料 《法学名著序》

第十三章 派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孙中山和章太炎的法律思想以及他们的治国理念和对当时的影响。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一、对传统法律和司法的批判

.

二、“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三、民主主义的“法治”理论 四、“权能分治”和“五权” 第二节 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一、时代的法治理想 二、的法治方案

(三)思考题:1.简述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2.概述“三民主义” 3.试述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五、学时分配表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内容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导论 中国上古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儒家的法律思想 墨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 秦以后的正统法律思想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导论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改良主义的法律思想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备注 第十二章 晚清法律改革和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第十三章

派的法律思想 六、教学方式

基本理论与法律制度的讲解,结合相关法律文件的阅读理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

七、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平时以书面作业以及学年论文形式进行考查。 2.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本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第二

.

部分:作业成绩及平时检测占总成绩的20%;第三部分:上课考勤占总成绩的10%。 八、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李贵连,李启成主编 《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2.武树臣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郭建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马小红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执笔人:

审核人: 时 间: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