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一些最基本的辨正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使学生懂得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辨正唯物主义真理观;辨证的思维方法等.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性质、实践的作用、认识的结构. 教学难点: 对实践范畴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采用自学导读、提示阅读、问题讨论等方法穿插其中.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和特点. 〔1〕、认识主体与其特点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
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
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与其特点
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认识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认识,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认识.
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且不同的社会实践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与其网络等.
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
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与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等.
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
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的系统发生:
1〕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程序,形成了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
3〕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认识在生物遗传之外又获得了独特的社会性文化遗传方式.〔如语言文字〕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手段和条件.
3〕实践使认识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转化为现实.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获取真理、指导实践.
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实践将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3〕认识服从实践的需要,其正确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测和验证. 三、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
2、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 1〕人对世界的根本掌握方式:实践方式、观念方式,二者关系. 2〕认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再现,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 . 1〕在主体中建构与客体具有异质同构关系的观念物. 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反映即信息的互相作用.
4、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居于主导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 1〕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 2〕实践是基础,功利是动力,认识是主导.
3〕认识的真理性是实践的有效性、评价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以感官直接感触为特征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认识.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征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式、程度不同.感性认识是在具有各种刺激信息的客体系统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它所记录的是人们观察到的事物的现象,是生动的直观,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感性认识的重要特征.理性认识则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概括而形成
.
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反映形式.感觉是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感觉的综合,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能够反映客体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从感觉到表象的依次发展,经历了从部分到全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一般本质特性和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想形式,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判断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推理是判断之间的联系,是从已知判断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出未知判断的逻辑思维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任何概括、理论分析的必要前提.但由于这种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它的作用又是有限的.理性认识则不同,它是科学认识的根本任务,它可以使人们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把认识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就认识的程度、层次而言,如果从发生学意义上说,人类和个体认识的发生、进化,也的确经历了一个从感觉到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现实的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并列、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两种因素.我们的认识无论处于何种水平,都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5、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
1〕必须占有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和基础. 2〕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条件.
3〕充分利用各种非理性因素,大胆进行创造性联想,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途径.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通过这一飞跃,人们从认识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但光有这一次飞跃,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
1〕这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前者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后者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第一次飞跃是准备,第二次飞跃是归宿.
2〕这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康德:理性离开感性是空的,感性离开理性是盲的〕正确理论的指导是实践成功的必要条件.
3〕这是认识真理的要求.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
.
3、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确定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的目的和方式.
3〕考虑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手段的制约. 4〕理论必须为群众掌握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过程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经验,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因为:
1〕从认识的对象看,任何具体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其本质的暴露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2〕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受到自己实践范围、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思维能力、世界观和方、以与主观努力程度等多方面的.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要想取得比较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并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对于这一事物来说,认识是完成了.然而,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又没有完成,而且永远不可能完成.因为,任何过程,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和发展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是无限的.从空间上说,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无限的;从时间上说,事物过程之间的推移也是无穷无尽的.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化的过程.
3、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们认识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这个统一是具体的,就是说统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说它是历史的,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要同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要求人们的认识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集中制原则的重要的哲学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化.
我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与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与其特性 1、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2〕真理是一元的; 3〕真理没有阶级性;
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内容客观;真理的符合绝对;真理的发展绝对.
2〕相对真理的含义: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在人的认识本性上不能一次完成.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静态看,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从动态看,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4〕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最后真理. 4、谬误的概念:认识与对象的不相符合.
5、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是绝对的. 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
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具体——抽象;发展——僵化;全面——片面. 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相互比较、碰撞和斗争中,通过发现和识别谬误而认识真理,通过批判和扬弃谬误而发展真理. 8、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方意义. 三、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因此检验标准必须同时与主观和客观相联系.
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 3〕正确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可以充当.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而实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真理的检验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也必然不断得到发展.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思维的基本类型与其相互关系 1、思维的基本类型
思维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
1〕逻辑思维.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主体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判断、推理,从而再现客体本身的内在联系,达到对客体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过程.
2〕形象思维.就是人脑凭借形象进行的思维.文学、艺术固然要靠形象思维,科学理论也要靠形象思维.
3〕直觉思维.就是人们在长久思索的基础上,以高度简略、凝聚浓缩的方式在瞬间豁然洞察到问题底蕴的一种思维.之所以叫直觉,是说这种思维未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以\"跳跃\"的形式,在极短时间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的基础.\"灵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酝酿积累的过程.巴斯德: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2、三种思维类型之间的关系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类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概念,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直觉思维的\"细胞\"则概念和形象兼
.
而有之.
逻辑思维不能离开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同样,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也不能离开逻辑思维.举例.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是理解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到思维领域的辩证法.辩证法不仅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且存在并体现在人的思维活动、思维方法中.前者是客观辩证法,后者是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的认识论意义.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自觉运用到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就是辩证逻辑.因此,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是一致的.
1〕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首先,认识论就是辩证法.由于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认识也必须服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的科学.其次,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就其产生的根据和实际职能来说,本来就是关于认识的学说,而就其理论形态来说,,则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因此,离开辩证法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
2〕辩证法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逻辑学作为概念的辩证法的学说,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一般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和范畴,同时也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辩证逻辑就是关于概念自身矛盾运动的学说,其原型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其次,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辩证法的范畴、规律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
3〕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认识论所研究的内容,包含有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逻辑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其次,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人们关于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以与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否则,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主客体的关系,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许多个别、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出发,引出个别、特殊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辩证思维的两种思维方法.它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渗透、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作为演绎前提的一般性原则和结论总是从一系列个别、特殊中归纳而来的.另一方面,归纳又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如果没有演绎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集材料的活动;即使掌握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材料,也还需要有一般原理、原则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个别事实,使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而且,归纳所得出的结论需要靠演绎补充和修正.
2〕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补充的.归纳中包含着演绎,演绎中也包含着归纳. 3〕归纳和演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对个别事物诸方面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与其整体本质、规律加以揭示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将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某些属性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研究,舍弃其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掌握其共同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扥思维方法.具体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含义,
.
即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的表象认识.理性具体又叫思维具体,是人们通过对事物多方面规定的把握从而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整体.
抽象与具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对立表现在,抽象只是对整体中一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的概括,思维具体则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同其它事物密切联系的发展的整体认识.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它们的互相依存和互相渗透.
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行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具体运用〕 5、逻辑的和历史的
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思维方法.历史的这一范畴,是指客观实在〔包括自然和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与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的这一范畴,是指上述两方面的历史过程通过逻辑的方法在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和再现.
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
历史的东西,在内容上具有生动、多样、丰富的特点;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历史的东西在过程上是迂回曲折、一去不复返的;逻辑的东西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状态.
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有两种情况.一是思维的逻辑进程和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统一.这种统一,为逻辑范畴的排列次序和科学分类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二是逻辑的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统一.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即人类认识,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不太深刻的本质到比较深刻的本质的过程;而思维的逻辑,同样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是经过\"修正\"的统一.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为什么要实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 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怎样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试述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方法.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