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翻译的根本任务——文化传播

来源:好走旅游网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程模式。大量的课程和中职课程设置重复,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 阶段,如果从美国、新加坡等国直接引进教材看似简单,实则麻烦。有些 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饭店管理概论》等。(2)专业能力培养 教材是国外的基本教材过于简单,大多数国外的教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方案陈旧。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理论课时偏多,而 内容太深,语言太专业化,学生的一致反映是读不懂。高职院校的学生 实践课程偏少。 英语水平更是有限,直接使用原版教材是行不通的。最可行的办法就是 4.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改革意见 教师根据各校对专业课的要求自编教材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 目前国外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双语教学的先例。双语教育不仅在加 4.3创建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 拿大、美国、新西兰、卢森堡等双语国家或多语国家实施,并获得了成 高职院校想要做好双语教育,一方面在学校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压等单语国家实施, 老师尽量用英语与学生交谈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对话水平;另一方 也获得了成功。我们也必须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学模式。 面学校努力为教师搭建信息平台,例如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使双语教师 4.1注重师资培养 接触到国外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 我国不具备天然的双语教师,师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1)加大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尤其高职高专类 资金投入。可以对英语好的专业教师给予适当鼓励。(2)多渠道加强培 院校受到师资以及学生基础的限制,更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模式。 训。对专业教师加强其外语水平的提高。对于外语好的教师加强其专业 但各高校应该进行大胆尝试,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之 知识的进步。这样两种条件的教师会达到共同的目的,即实现双语教 路。 学。(3)举行研讨活动,增强交流。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可 以取长补短,把别的学校好的教学方法借鉴过来。高职旅游英语的双语 参考文献 教学刚刚起步,教师经过交流经验可以共同学习,实现更好的教学效 [1]刘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L-J-[J]长春师范 果。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2选编双语教材和辅助教材 [2]赵飞鹏.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策略探析[I].商 国外在双语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定的进展,形成了适合本国的教 场现代化.2009. 学模式,并且拥有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教材。我国的双语教学处于初级 [3]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翻译的稂本任务——文化传播 景德镇陶瓷学院 孙静艺 王伦 [摘要】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各国更加重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译者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应把输入异域文化、输出 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切实做好文化传播工作。 [关键词]文化交流 文化意识 文化传播 一、翻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 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翻译的基本性质是语言问的转换、是文化 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 所谓洋气。”什么叫“异国情调”和“洋气”呢?显然,鲁迅指的“不是在语 之问的交流,因此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丰富、促 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点”。这就 进了译语文化,这是翻译最为显著的功能。古今中外,翻译从来都是促 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 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杨仕章,2001) ̄11果没有阿拉伯人的 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 翻译,古希腊的文明就不会得以保存,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将无从谈起; 中华文化经佛经翻译吸取了古印度文化的营养,给中国文学注入了强 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 来。(予I、致礼,2ooo)因此,文化传播应该是翻译的根本任务。 劲动力,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唐代及唐以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意象成 翻译中的文化传播,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尽量保存外来文化 分和功能;同样,没有五四时期的翻译,中国就不可能引入诸多先进的 之“异国情调”、“洋味”,以使我国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 思想理论;而英国文化能有今天的巨大影响力和勃勃生机是与其在漫 例如,我们把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石二鸟”,中国读者就 长的历史中融汇了凯尔特文化、拉丁文化、斯堪的纳文化以及东方文化 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汉语成语“一箭双雕”,产生一种新鲜感。再如,《圣 的精华分不开的。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异域文化的营 养,纯粹自给自足的文化注定是要灭亡的,而翻译则为吸收异域文化提 经》中有beat swords into plough shares,如果我们直译为“把刀剑打成耕 犁”,中国读者就不会将之与佛教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混为一谈。 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孙致礼,2000) ̄是因为译者采取了文化翻译策略,汉语才有了“武装到 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牙齿”(armed to the teeth)、“替罪羊”(scapegoat)、“橄榄枝”folive branch)、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最初由巴斯奈特(Bassnet0和勒菲弗尔(Lefe— “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等;相应地,英语才有了longtime no see vere)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199O)一书中提出的:之前的翻译 (好久不见),paper tiger(纸老虎),to lose one’s face(丢面子),a toad hankers 研究要么在语言学的屋檐下躲躲雨,要么在比较文学的墙根下避避风。 foratasteof swan(@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蒋骁华,2003)总之,译者在翻译 而在新兴的文化学领域里则压根儿没有涉足之地。漕明伦,2007) 实践时应保持文化翻译意识,尽可能多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这对于 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者,从宏观角 促进语言发展,增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意义深远。 度出发,从大处着眼,从政治、文学、历史等多角度切人,强调文化在翻 四、结论 译中的地位,把翻译看作宏观的文化转换,将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原作转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各国更加重视各自文化的繁荣 向了译作,从作者转向了译者,从源语文化转向了译语文化,以求对翻 与传播,目前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传播与交 译和译者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对文化派而言,翻译的本质就 流的盛会。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以语言为工具,把输入异域文 是文化翻译。因此,翻译活动本身就涉及一个文化问题,涉及两种文化 的对比研究和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的确是人类社会生活 化、输出中华文化、繁荣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译者 中最重要的文化交际行为之一,翻译工作者必须重视并处理好文化因 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中所蕴含的“异国情 素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姜艳,2oo6) ̄n奈达所言:实际上,对一个 调”,切实做好文化传播工作。 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 参考文献 且更为复杂。 [1]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三、文化传播与交流是翻译的根本任务 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张今先生(1994)的定义 尤为惹人瞩目:“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 [2]姜艳.论翻译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本体论的消解[I].上海翻译 2006(3) 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 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 [3]蒋骁华.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I].深圳大学学报,2003(5) 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 [4]孙致礼.文化与翻译[A].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cjl_L海 翻译的根本任务和重大意义所在。其实,中西方翻译家、译论家中提倡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尽力保存原文文化特色的大有人在,如杨宪益、许渊冲、刘宓庆等;西方 [5]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7].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如Sehuhe,Biguenet,Newmark等。鲁迅说(1935):“如果还是翻译,那么, 一1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