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读书笔记
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有兴趣看这本书。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亲身经历的20世纪的教育技术也不到十年,但的确感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所以想通过了解20世纪的教育技术,再与本世纪的教育技术做一个比较,看看是否有更大的震荡和冲击?
不出所料,本书是一本教育技术发展简史类的书籍,共有十一章。第一章为导论;二至六章介绍了教育技术的起源及发展;七至十一章讨论20世纪教育技术的思想,并具体分析,回答了若干问题。下面对每一章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 人的发展与发展人的技术
本章主要是通过介绍教育和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日益凸显的作用来引出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在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教育的世纪和教育的危机这两个概念,作者在教育的世纪这部分中主要是介绍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不断加大教育投资,不甘落后。正如文中引用的英国历史学家Aronold Joseph Toynbee 的话“在教育和灾难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国家都不愿意自己因此而陷入灾难,因此都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教育。面对世界教育的迅速发展,并非人人为此高兴。其原因是有些人发现了教育存在的危机。作者引用了“增长的极限理论“,该理论认为,物质增长的可能性由于外部极限而缩小了。在我们这个有限的星球上,能源将被耗尽,而人的增长、污染增加却与日俱增。教育之所以存在危机,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一是传统教育占统治地位。传统的惯性强,不易改,尤其是在落后国家和落后地区。二是人的复杂性。人们对大脑的认识和起步很晚,难以发掘其无穷的潜力。在这部分,作者提到落后国家忙于发展经济,急于办马上能挣钱的“实业“,不愿意把人的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让文盲发财同时让学者受穷,也是一般人看不到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作者还提到,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人们进行任何活动都希
望的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效果来的稍微迟一点,人们就缺乏为之努力的兴趣,不幸的是,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速效性,倒是有教育活动的后显性。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我们中国人们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教育存在这样的危机,人们就寄希望与教育技术,尤其是利用科学技术的教育技术。作者在这里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并将其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
第二章 漫长的史前史
所谓史前史,是指公认的教育技术学诞生之前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从远古时代追溯到20师姐60年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了教育,产生了孔夫子的教育技术,以及后人运用针灸铜人像、浑天仪、地动仪等进行教育的技术。这些古老的教育技术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并在历史上推动了教育的前进。作者在本章主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从作者介绍的这些教育技术的内容来看,其描述的是一种广义上的教育技术,并将图腾崇拜和成年礼等也看作是一种教育技术··
第三章 工业革命与教育技术
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教育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工业革命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大的能量,是教育技术能够有这样大的发展,使我们不得不看看工业革命的大体情况。作者在本章中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工业革命的历史,由此提出它对教育技术的影响。紧接着,作者详尽介绍了产生与这个时期的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技术。1.夸美纽斯与班级教学技术2.贝尔——兰卡斯特的导生制,这都是工业革命时期,人们迫切希望学校也能像工厂一样大量地培养新一代生产者和劳动者的产物。工业革命不仅提出了对教育的极大需要,同时,也提供了当时发展教育所需要的技术,并带来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裴斯泰罗奇、赫尔巴特等人的教育技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罗奇教育技术主张是将所有的教育都简化成最
简单的要素,使教育成为简单易行的事,其具体做法是在每一种教育中找出其他要素来,然后,从这里着手进行。例如,在体育中,最基本、最初的要素是关节的活动,在语文、算术、测量、三科的教学中,形状、数目、名称又是要素中的基础。而在形状中,直线是最简单的要素;声音是词(名称)的最简单的要素··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技术主要是从儿童的天性和儿童的兴趣入手,来提高教育的效果。1.赫尔巴特的管理技术:他认为儿童的天性有“盲目冲动的种子“,所以他主张运用惩罚的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2.赫尔巴特的教学技术: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学必须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和加深知识的兴趣,他把兴趣分为6种,两个大类,根据不同兴趣,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他的教学法为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在教学步骤上,他划分了四个教学阶段:明了、联系、系统、方法。3.赫尔巴特教育技术的影响:他的教育技术,特别是他的教学方面的技术经过他的弟子的加工演变为准备、讲授、联想、理解、应用5个步骤。这5个步骤影响了19世纪后半期的各国的教学,在20世纪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的标准教学法。
第四章 二战前的教育技术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教育技术发展比较迅速的一段时期。在这30多年中,教育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2000多年。在这个历史时期,教育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20世纪以前的传统的教育技术存在的同时,视觉教育出现并向听觉教育、视听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反思的研究在萌芽。
作者在本章首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视觉教育——听觉教育——视听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们对视听教育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一时期的研究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最重要的是,人们有了对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兴趣和活动,使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不再是问题。然后,作者又详尽介绍了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30多年里,对教育技术进行反思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的教育技术,这些人包括:桑
代克(学习的三规律)、杜威(五步教学法)、蒙台梭利、德可乐利等。
第五章 战争中的奇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教育的需要骤然大增。特别是在军队训练和教育方面,其需要在短时间内成倍、十倍、甚至数十倍地增长。这个时期,不得不采用一些非常措施来对付那些非常的需求。本来,非常措施都是些应急措施,但是,它们却真正解决了问题,并取得了意外的效果,进而演变成为后来人们使用的新的教育技术,这样就极大的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
第六章 战后的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技术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因为战争后大量的转业军人需要教育,战前出生的婴儿也已经到了受教育的年龄,同时,由于战争结束,百业待兴,经费紧张,教师紧缺。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大众媒体——计算机;程序教学——个别化教学。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回顾了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可以称做历史篇。后面章节将探讨20世纪教育技术的有关思想和理论,可叫做思想篇。
第七章 经验理论时代
戴尔经验之塔——传播学理论
第八章 从心理学到系统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系统论
这之前,我只是把每一章的大概内容简单介绍一下而已,没有作什么评论,因为是事实方面的论述,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评价的,下面我主要对以下三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第九章 寻求新理论的趋势
作者在本章中提到:面对新的时代,人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希望能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于是,人们从其他方面寻求提高教学效率和成绩的“钥匙“。并逐一介绍了:认知技能获得论、群体动力,人工科学和气功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在这里我也不详述这几个理论,因为觉得学教育技术这么多年,真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除了认知,好像也不同与我们现在说的认知)这些理论与教育技术有什么关系,而在那个时代,人们确一直在努力,试图将这些理论与教育、教育技术联系起来,不过,估计也没有什么成过,以至于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其实,我们现在不也在这样做吗?什么理论流行我们就趋之若鹜,没有联系也要找出联系,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发现根本不实用,根本经不起实践的考验,然后,我们就放弃,投向另一个流行理论的怀抱!如此循环,乐此不彼··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各种外来理论,认真分析,根据教育技术需要而寻找适用的理论,而不是简单的将理论套到教育技术领域去。
第十章 震荡与冲击
作者在这一章提到: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各个领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所以作者除了详述了教育技术对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方法、模式等的震荡之外,还提到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方式的冲击。但是,从作者的论述来看,我觉得,与其说是教育技术带来的,不如说是技术!除非教育技术就是技术!而且中国的教育技术似乎也没有扩张到
教育以外如此宽广的领域吧?
第十一章 未来的趋势与跨世纪的革命
虽然一直在坚持走教育技术这条路,本来应该积极乐观去认识和发展教育技术,但我至今却还是不能接受有些人的某些说法,比如: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的全方位变化,并列举教学内容、形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化。我始终认为,这让人觉得教育技术有“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嫌疑,因为那本该是教育这个大的领域的功劳。或许,我们可以把融入了技术(不过可能我们又会去斟酌“技术“这个词的领地)的那部分归功于自己,这似乎会让更多人认可教育技术,也可能会更加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