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Nantong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sEdition)Sep.2008Vol.24,No.3
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构想
王琦琦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存在着行政化管理的浓厚色彩,与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自愿性特征相悖。因此,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应当建构自律式与他律式、服务意识与功利意识、激励机制与责任机制、阵地式与项目式、人本化与物本化管理相统一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构想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90(2008)03-0069-04
自1993年12月共青团推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青年志愿者行动己成为目前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志愿者行动满足了当代青年实现自我和奉献社会的一种自觉追求,体现了当代青年关注社会问题并为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而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逐渐成为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中坚力量和社会关注的亮点。
一、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了专业技能和特长,在支教扫盲、科技推广、知识普及、环保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一可喜现象的背后不难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及其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化管理色彩过浓
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多是由高校团组织直接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层层推动得以开展的,这种组织方式在志愿者行动发展初期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伴随着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这种过于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把组织化动员看作是隐含的强制性命令,很多参与
收稿日期:2008-06-15
者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志愿者,或者说有些志愿者在组织压力下虽有参与行为,但心理并不认同。很显然,这种行政化的组织模式是与志愿者精神相违要我参加”,而不是“我要参加”,淡化了背的,只是“
志愿者行动的教育和引导功能。
(二)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度不够
一方面,高校虽然直接组织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但是,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由于志愿者活动有时不可避免地会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于是引起了一些任课老师的不满。而少数大学生亦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发出不理解的言行,使得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发出感叹:“我们那么辛苦的奔波,却经常会成为某些同学取笑的对象,有时还受到个别趋炎附势干部的训斥”。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支持力度也不高。社会公众往往低估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价值,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还停留在志愿者行动就是免费提供服务的狭隘理解,认为志愿者就是不计个人得失来提供免费义务服务的。因此,把大学生志愿者当成免费的劳动力,随意指派一些杂活的现象屡见不鲜[1]。在就业时党员和学生干部的身份更容易被用人单位看重,而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经历则往往不被认同,那些寄希望于将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经历作为一项就业竞争资本的大学生,便会丧失信心,缺乏持续
作者简介:王琦琦(1974-),女,江苏海门人,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69
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力,甚至退出志愿者队伍。
(三)志愿者保障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团组织对志愿者经费的筹措,普遍重行政划拨,轻社会募集,其经费多为共青团工作经费或通过团组织向上级争取得来的,很少能够通过社会募集获得活动的经费,难以有效地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物质依托欠缺[2]。第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设置的奖励制度不完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行动,学校在学生的推优评优工作中往往忽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高校如果不对大学生志愿者给予价值肯定,不能建立一定的激励和褒扬制度,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第三,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从高校的情况看,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学校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培训和项目评估不足,很少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医疗保险,缺乏顶防、处理风险和事故的保障,一旦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意外事故,法律也难以提供有效保护,高校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一则因为志愿者参加行动是自愿的,二则法律没有条款支持赔偿。因此,志愿者活动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在宏观上没有相关法律,在微观上没有相应政策,这将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四)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自愿要素与强制要素的排斥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是自愿的,但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经常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3]。因而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面临的基本矛盾就是自愿要素与强制要素内在的排斥和分离。就总体上而言,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是自愿的,体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参与性,这样的自我选择性保证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力和效果。然而,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愿性并不等同于大学生志愿者的随心所欲。为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性,在大学生志愿者自愿的基础上,必须服从志愿者组织的调遣和支配。因此,大学生志愿者科学管理的关键是在自愿和强制之间确定平衡的区间,这也是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与一般的营利组织管理的区别与特点所在。
二、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构想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建构起与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特点相匹配的、与大学生志愿者内在本质相一致的管理模式。
(一)管理基础:寻找和确立他律式管理与自律式管理间的张力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应当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组织成员普遍参与的分享机制及合作的管理取向。因此,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的建构就不能选择那种完全凌驾于大学生志愿者之上的,忽略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意志的,纯粹的他律式管理模式。因为纯粹的他律式管理模式抹杀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以大学生领导者的身份,以强权意志取代大学生志愿者的意志,就容易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误解和逆反,有违大学生志愿者及活动的本质;但是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志愿者及活动的自愿参与的特质而建构完全排斥他律的管理模式。原因很简单,大学生群体虽然是社会群体中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但是局限于自身肤浅的社会阅历以及青年群体共有的感性亢奋的生理特征,还难以建构起相对独立的、富有实效的自律式管理模式。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的群体与活动特性,也就需要建构取他律式管理与自律式管理之长处的新的管理模式,寻找他律式管理与自律式管理间的张力。一方面使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一定程度的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引导。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意志,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大学生的智慧和才华。
(二)管理理念:达到和实现大学生服务意识与功利意识的平衡
毫无疑问,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是各不相同的,也是极其复杂的,参与的动机也有高下之分[4]。这也说明同样是新时代的天之骄子,他们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是有差异的,区别集中体现为服务意识和功利意识的天平孰轻孰重。因此,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建构,不能以乌托邦的设想、期望以登高一呼,招募来一批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去从事扶贫济困的壮举。现实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有自己合理的物欲与利益。因此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的构建就必须寻找服务意识与功利意识的平衡点。一方面吸引大学生忘我的投身于
・・70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净化自己的思想灵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淡化自身的功利意识、简化自身的利益诉求、拓展自身的社会视野、锻炼自身的人品道德。另一方面,要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满足其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当然,也要反对个人主义的膨胀,反对一味强调个体利益而不顾及群体利益的倾向。既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必须扬弃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功利态度,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伴随自身成长的催化剂。
(三)管理机制: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机制与激励机制的统一
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的实现机制不是单一的机制,而是既包含责任机制也包含激励机制,是两种机制的有机结合。所谓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责任机制,就是要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强化责任意识,推行责任管理制度。并不是单纯把志愿服务活动看成是开阔自己社会眼界的机会,把志愿服务活动看成是走向社会锻炼自己能力的契机,而是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认识自身存在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真正把自己融入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之中,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必须讲究实效,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完成特定的志愿服务的任务,真正使志愿服务活动取得实效。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未能取得志愿服务活动预期目的的,应当做深刻的反思与总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的也应当追究志愿者的相关责任。
所谓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激励机制,就是在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中,充分运用精神鼓励的制度,对取得卓著的志愿服务成效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精神方面的褒扬,以进一步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由于志愿者活动的特质是无偿的、是非物质利益化的,因而在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中所建立的激励制度,只能体现为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精神的鼓励、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水平的肯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业绩的褒扬。虽然精神激励并不能现实地增加大学生志愿者的物质财富,不能直接地改变大学生志愿者的生活境遇,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得到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也将增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信心,对于大学生成长为社
会人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
(四)管理方式:志愿服务活动阵地化管理与项目化管理的结合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大型群体服务活动,也有特定对象的服务活动;既有补救型服务,也有预防型服务;既有高端服务,也有低端服务。但是如果志愿者活动形式停留于扶贫济困学雷锋的阶段和层次,难以显现大学生志愿者独有的风采和特色;如果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始终以政府出台政策给予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待遇,支撑大学生服务西部、服务苏北、支边支教,也就有违志愿者活动无偿的本质。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必须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有所选择,属于利国利民的无偿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应尽量提高志愿服务的科技含量和社会效果,加大参与的力度;对于属于利民利己的有偿活动,按照社会运行固有的经济法则,不必纳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范畴,更不能冠以志愿者活动的名称。能够与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名实相符的活动,一类是经常性的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一类是突击性的社会大型活动的无偿性的服务工作。相应的管理模式的实现方式则是阵地化管理与项目化管理的统一。
所谓阵地化管理是指根据大学生学习工作的特点、时间安排、服务特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区域比较稳定,活动方式也比较稳定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如对家电维修、义务助教、社区共建、“三下乡”活动的管理可以进行阵地化管理的方式。使这一类的服务活动能够经常化。所谓项目化管理是根据志愿服务时间的短期性、服务任务的突击性特点开展的对特殊项目服务活动的管理。如大型体育盛会的志愿服务、大学所在的城市举办的大型经济洽谈会的志愿服务。由于这两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时间、方式、规模具有明显地区别,也就有必要采取分类指导和管理的方式,进而使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都能够取得实效,使大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锻炼。
(五)管理特质:“物本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的融合
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建构应当贴切志愿者及其活动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应当是物本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的融合。在强调人本化管理的今天,物本化管理往往受到人们颇多的非议。笔者认为,无论是把社会中的人看作为
・・71
“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的人”,不可否认人作为生物有机体自然具有其生物性的特点。虽然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正在并继续消解着人的生物性特点,不断增长着人的社会性特点,但是人的生物性是不能完全消除的,比如叛逆、懒惰、软弱、郁闷、猜疑和封闭。况且,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受教育层次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悬殊、社会身份的特殊,人的生物性弱点总会或多或少的暴露出来,从而对有序的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管理中不能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物本化管理而言,它着眼“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强调行为制度化,技术机械人”基础上的技操作标准化、程式化,是建立在“术管理。它凭借制度和机制达到标准化和量化的要求,以控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体现了管理的统一性和公正性。这种管理理念与方法对于一般的经济组织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确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可讳言,这种管理模式把富有情感和意志的人仅仅当作机器的零部件,忽略了人的独有情感与愿望,因而是有缺陷的。单纯的物本化管理不能适用于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所以,在强调制度性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引进人本化管理的理念。所谓人本化管理是基于科学的人性观基础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核心因有情绪、有思素和本质因素,它把人视为有血有肉、
想的生物有机体,而不仅仅把人视为劳作的机器、赢利的工具。在人本化管理的视野中,人的需求、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价值都成为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如果说物本化管理见物不见人的话,人本化管理是见人又见物,并且是以人为中心。
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的构建如果完全依照物本化管理的原则,不考虑大学生志愿者的情感和
愿望,就可能造成大学生志愿者自愿特质的逐步丧失。又因物本化管理违背大学生的意愿,使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敬而远之,使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规模严重萎缩。如果完全实行人本化管理,一切以大学生志愿者的意愿为转移,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毫无章法而陷于混乱。所以,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体现物本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的融合是最为有效的选择。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多更快地了解社会、洞悉国情、认识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大学生中间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取得实际的长远的效果,就必须在把握大学生志愿者特点,特别是要根据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并存,积极因素占主体并呈上升趋势;志愿服务活动中群体服务与个体服务相结合,个体服务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与功利并存,公益与功利趋同的倾向等总体状况,建构起科学的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取得长久的效果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琳.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J].教育探索,2007(4):87.
[2]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
2003(1):47.
[3]刘志军.高校青年:冲突的主体与志愿者行动的发展[J].广
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43.
结构[J].青年研究,2007[4]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
(5):5-10.
[责任编辑]崔洁
NewIdeasontheManagingModeofCollegeStudentVolunteers
WANGQi-qi
(School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07,Jiangsu,China)
Abstract:Collegestudentvolunteer’sorganizationmanagementsystemsareundoubtedlycoatedwiththickadministrativemanagementfeatures,whichgodirectlyagainstthevoluntaryfeature.Soweshouldconstructanewmodethatcanoptimize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disciplineanddiscipline,servingawarenessandutilitarianawareness,stimulussystemandresponsibilitysystem,usualformanditemform,human-orientedmanagementsystemandbusinesslikesystem.
Keywords:collegestudents;volunteer;managementmode;idea
・・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