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哲学

名词(概念)解释

1、内圣外王:内圣:指主体的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义的把握 外王:指把修养所得推广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2、三纲八目:(语出《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 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禅宗:禅,梵语“禅那”,意译“静虑”,凡夫即佛,顿悟成佛(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 4、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哲学(必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宇宙处于混沌状态;二:阴、阳; 三:五行(阴阳与阴阳相融) 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可以解 释,但一当解释归纳就不是原先的道了) (百度:万事万物都受其自身规律支配)

5、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统治阶级搜刮无度 改变:非攻、节用、节乐

6、四谛说:佛教核心①苦谛②集谛③灭谛④道谛

苦谛:是基石,预设了一个前提:现实的人生是苦难的(苦海无边),人在现实生活中受 情感、思想上的痛苦,精神上逼迫性痛苦,另外三个是由苦延伸 生苦、老苦、死苦 集谛:分析痛苦的原因,“无明”—心智迷惑

灭谛:如何达到无痛苦状态,灭寂,解脱,最高境界:涅槃—灭绝一切烦恼,圆满人生 追求

道谛:达到涅槃的途径:①悟空:现实人生是虚幻无实

②八戒:追求现实生活的宁静,达到“安息”的境界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哲学沿革(发展史)

阶段 特点 代表人物 孕育期(殷周)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周公姬旦 雏形期(春秋战国) 具有鲜明的人文意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孔子、老子、墨子 定型期(秦汉) 制度化、程序化、模式化 董仲舒、李斯、王充 发展期(一)(魏晋南北朝) 玄学热、延续道家,自由 王弼、阮籍、郭象 发展期(二)(隋唐)佛教盛行,禅宗到中国后对皇权称臣,理论性缺乏 韩愈、武则天 (佛兴中兴) 柳宗元 强化期(宋明) 哲理性(佛道释三者合流)宋明理学 朱熹、王阳明、黄宗 羲 衰败期(清—1840) 朴学(考据学),修《四库全书》 戴震、程瑶田、洪榜 转型期(1840—“五四”1919) 新旧杂陈,以西方为师 康有为、梁启超、胡适、 李大钊、陈独秀 2、为什么中国文化核心为哲学?

①从哲学的价值和功能来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②从中国古代哲学特点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整体、朴素、辩论,主体为了经世致用 ③从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讨论的实际情况来看

3、简述现代新儒学失误

①把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简单归为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不仅仅只是儒学,儒家只是一部分,这是以偏概全

②过分强调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旧框架,以思想文化来解决所有问题,忽视经济、政治、军事、地理……)

③贬低甚至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向(该方向主流是正确的) ④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经验主义、小农意识) 4、什么叫现代新儒学?

相对于先秦原始儒学和宋明新儒学而言的一个概念。先秦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宋明时期援佛入儒,使儒学哲学化,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五四前后,一批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传统伦理价值的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他们感到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弘扬儒学,适应现代潮流,该现象称为现代新儒学。以1949年为界,前代表人物:张君wang励、金岳霖、冯友兰、梁漱溟 后代表人物:张君wang励、徐复观、杜维明、牟宗三 (1949年后称为海外现代新儒家) 5、简述中国佛教沿革以及四谛说的内涵 中国佛教沿革

1、传入期 汉—南北朝 翻译、解说、介绍佛经 2、全盛期 隋唐 宗派林立

3、停滞期 晚清 由盛转衰,以身侍虎 四谛说内涵

四谛说:佛教核心①苦谛②集谛③灭谛④道谛

苦谛:是基石,预设了一个前提:现实的人生是苦难的(苦海无边),人在现实生活中受 情感、思想上的痛苦,精神上逼迫性痛苦,另外三个是由苦延伸 生苦、老苦、死苦 集谛:分析痛苦的原因,“无明”—心智迷惑

灭谛:如何达到无痛苦状态,灭寂,解脱,最高境界:涅槃—灭绝一切烦恼,圆满人生 追求

道谛:达到涅槃的途径:①悟空:现实人生是虚幻无实

②八戒:追求现实生活的宁静,达到“安息”的境界

有了苦谛的前提,奠定佛教超脱世俗,倡扬道德责任感与奉献,强调自我约束,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底线相契合(笔记)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百度)

6、简述中国仕进制沿革以及科举制对仕进制影响 中国仕进制沿革

1、选贤授能(传说) 禅让 尧舜禹 部落联盟 2、养士(春秋战国) 3、军功爵(军功地主)(秦国、商鞅) 斩一首级,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之官

4、乡举里选(察举、征辟) (贤良方正)孝廉 茂才异等能言极谏 儒术独尊,受制于血缘纽带

5、九品中正制(选官法) 寒门、士族 6、科举制 影响

①“学而优则仕”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风尚。读书可以做官,读书与做官产生联系,官本位意识大大增强,强化了人们的读书意识,刺激了人们当官的心理

②受当官心理制约,读书做官成了光宗耀祖的手段,增强了宗法心理。在传统社会中,读书不是为了增强知识,而是为了光耀门楣(初衷为了打击宗法心理结果却加强了宗法心理) ③强化了重道轻器的社会心理 四、分析题

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们应重视老人所说的话,他们的话多是经验之谈,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这体现了中国哲学文化中重古崇老的特点。在农业社会,人们靠经验劳作,而经验的积累源于年岁的增长,如孔子所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重古崇老是农业社会必然带来的哲学观念,对长者的重视就是对历史的重视。重古崇老对社会历史文化积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都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社会心理影响下,中华文化发展更为深厚绵远,充满古朴的历史气息,同时也利于社会形成尊老的和谐氛围。但另一方面,重古崇老又使衰暮之气弥漫社会,影响青年人发挥他们的作用,使社会心理老化,使民族精神萎缩,出现了“大器晚成”的现象。同时,这也造成了民族缺乏创造力,过于关注先人的思想文化,而忽略了科技文明,也是近代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对重古崇老观念加以改铸,往古是值得借鉴却不应膜拜。老人是该尊重的,但权利和知识不该为其垄断,世界不应是老人的世界。我们应把重古崇老最为民族自豪感的心理基石,同时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民族走得更远、更好。 2、士可杀不可辱 士子可以身死,但其人格与尊严却不能够受到侮辱和侵犯,即使是死也不可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这是典型的中国哲学精神中的正道直行。中国哲学深受儒家影响,注重节操,培育了民族自尊心和浩然之气。就如孟子所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道直行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正义感、是非心,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挽救国家,坚守自己的底线,历史上出现的苏武、张自忠就是这样的。同时,正道直行也是中国人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之一,并不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然而这种正道直行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传统的气节观讲究君子小人、华夷之分,带有轻视下层民众的贵族意识,在孔子看来,正道直行只有知识分子才拥有。这种带有蔑视外族的情感,形成了民族沙文主义、自我中心论,逐渐便养成狭隘的排外情绪。这使很多文人在自己的圈子里玩赏阳春白雪,却很少真正走入劳苦人民的生活中,从而产生了隔阂。与此同时,传统的正道直行往往成为知识分子闹义气、争高下,拉帮结派的催化剂而忽略了阶级的区别和政权本质的把握。这种观念在人们重情义、讲人情之余,造成了理性的缺失、党派纷争,使政局动荡。这是对个人的效忠而非民族。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易传》。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精神的自强不息。无论是孔子“发愤忘食”的毅力,还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品德,彰显这种奋斗的精神。无论是上层知识分子亦或是下层劳苦民众,自强不息的人生觉悟始终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因此,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始终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外族入侵、政权易手时,中华民族总以这种精神来反抗,如不堪于“东亚病夫”的陈真,至死不忘国家的陆游,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就了无数文人志士的业绩,也抒写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华丽篇章。与此同时,自强不息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从而使中华民族有了精神支柱。 4、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这个东西可以解释,但一旦解释就不是原来的“道”了。道是万物之所由来,道作为万物本原,无从命名,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它。但我们又想要表达它,便不得不用语言来加以形容,称它为“道”。道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家对理想的终极追求,它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需要感悟其存在而非凭借语言描述其本源。道是万物的根源,正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次,道又可以理解为“宇宙运动的规律”,正所谓道法自然。道家讲究动与静的辨析,宇宙在运动,但其运动并非无章可循,变中有着不变的规律且一以贯之,则这不变的静可由象衍生出道。同时,道也可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的本真,这是一种自由亦是约束。从其源头而言,道是自然而言的原始状态,而非刻意为之。所以老子所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一种道的体现。我们应回归本真,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论述题

1、如何评价当代儒学复兴?

20世纪由于西方文化向东方侵略、扩张,其价值观强行推销,可以说西方文化占主体地位,大有西风压倒东风的形势。而在中国人性扭曲、道德滑坡、官吏腐败等问题使人们开始从根本价值上寻求解决之道,而提倡仁爱和谐的儒家思想则正符合这种需求,也就是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1988年的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当代著名新儒家杜维明感慨“儒门淡泊,花果飘零”,而历史学家余英时则提出“儒学游魂”说。到21世纪,各种儒学学术会议不断,儒学讲堂、论坛风起云涌,孔子学院遍布世界„„种种迹象均表明儒学复兴运动已在中国出现。儒学复兴是继承中华传统文明,找寻民族灵魂和血脉的一条道路,它有利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增强文化竞争力,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然而当代的儒学复兴似乎已经走偏,仅限于形式上的儒学文化呐喊,而忽略了其真正价值的追求。我们倡导民族文化的回归和儒学的复兴,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西方文化,我们主张儒学文化的复兴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绝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所以当代儒学所谓的“觉醒”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那种对五四运动方向的全盘否定是极端化的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干扰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时也由于冯氏在创建“新理学”过程中深受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的影响,过分注重了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因此,现代新儒学还只是应对型、精英型的,称不上是变革型、大众型的。当代新儒学的重建工作并不因为熊、牟、冯体系的完成而完结,而是任重道远,还须继续努力。

2如何评价当代儿童读经?

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

“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有好处。对于儿童而言,长期诵读经典,可以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积累文学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道德教育资源,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下滑的年代,“读经”对涵养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人格的健康成长具有显著的效果。儿童通过诵读经典,自小能读并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化,自觉趋善避恶,纯化性情,起到蒙以养正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经典中隐含的奴役文化会误导儿童,而且熟读经书能否一定就成为一代新人。从教育的角度讲,在少年儿童尚未具备一定的分析鉴别能力的情况下,让其“直面经典”而“不求甚解”,但求背熟似乎难以“终身受益”。在我国的近几十年来,传统文化发展已经出现了好几代断层。然而,一个存在了5000年的文化传统在突然之间彻底断裂,这是需要深思的。况且,文化传统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以,人们在民族振兴、国力日强的时候要求重新弘扬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传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族自信心提高的表现。在儿童“读经”的问题上,当然也不能人为地给儿童套上狭隘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应该培养孩子具有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襟和大气的风度,创设本土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3、风俗 丧葬风俗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重敛厚葬的丧葬风俗,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敛时会有大量贵重物品陪葬,而殡时则会停棺在家,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守灵,在这期间,要请丧乐队,邻里亲戚吃饭、整个殡期少则3天多则30天。葬时要看风水,择坟地。丧葬仪式的规模往往很大,许多农村的老人多会提前攒钱或通过遗嘱让自己有一个风光大葬。现在虽然多实行火葬,但土葬仍然存在。从哲学角度来看,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儒家思想影响,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重敛厚葬意在表现对死者的尊敬同时也是等级地位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人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所谓的风光大葬其实是劳民伤财,人已死去,灵魂得以解脱,即使厚葬又能如何。《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由于道家持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超逸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个体的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乐死态度。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本应悲痛,而他却“箕踞鼓盆而歌”。道家“归本返真”

4、读书体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