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倍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
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象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形象教学方式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在给三年级上《我的计算机》一课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我首先用课件将“我的电脑”中的内容以卡通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上课时通过投影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二、合作学习,创新学生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我主张让学生先学习操作,再学习理论知识,甚至只要会操作,可以不学理论。充分利用这个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
例如:我进行四年级信息技术课《申请免费邮箱》教学时,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组内同学进行分工;有的操作计算机,有的翻找书上的相关步骤,有的讨论、总结操作步骤。每每在申请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都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我根据学生在申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回答,选择了比较典型的问题加以分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预设任何思维限制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具的积极探索的有利因素,所以作为教师就应当适当地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并且为目标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与应用的最优化。
三、评价激励,使学生体验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应该创造条件,设置成功情景,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以满足他们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自信心,使之向更高的成功迈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如通过网络向全班、全校同学乃至在互联网上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网页、小报制作等;参加各种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比赛,进一步提高自己运用计算机能力,增强自信;在网上交朋友,互相介绍学习体会,互相促进,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积极投稿,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分组制作《美丽的家乡》。其中有一小组课前准备了大量资料,在课上他们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处理,制作出了一份精美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时,同学们给创作《美丽的家乡》的小组热烈的掌声,同时对作品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将那些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互相激励。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协作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