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圆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课本P1-3“观察与思考一、二”,课本P5“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2)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 难点: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与思考一”
1.观察实物或课本图,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圆形。
板书课题。
2.思考: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圆,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同曲线构成的封闭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是用直的线段围成的。
二、教学新知
1.“观察与思考二”。
观察课本P2的图,说说哪种游戏方式更公平?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
在第一、二幅图中因为每个小朋友离小旗的距离是不相等的,站得近总是比较容易套中,站得远不容易套中,所以这样的游戏是不公平。
在第三幅图中,因为每个小朋友到小旗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按这种方式进行套圈游戏更公平。
2.画一画。
(1)提问:你能自己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
(2)学生独立尝试。
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圆(可以用必要的学具来画),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画的。
分析不同的画法,指出有局限性的画法,找出不同方法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画圆时,都要试图固定一点使其他点到这个点的距离相等。
向学生介绍圆规的结构和用途,演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同时强调:画圆时,固定点(圆规针尖)不能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
3.认一认。
师:在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圆规的“针尖”、圆规张开的两脚之间的长度各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片刻,再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圆规的“针尖”决定圆的位置,圆规张开的两脚之间的长度决定圆的大小。
指出圆各部分的名称。
4.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半径和直径。接着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圆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同一个圆里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
(2)按要求画圆。
先让学生以同一个固定点为圆心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再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学生在画圆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让学生想一想:通过画圆,你发现什么?
通过交流,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圆规两脚间的长度就圆的半径。
5、讨论。
通过刚才的观察、操作,请学生思考: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的“练一练”中的第1-3题。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到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指导》第一课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