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惠、禽”等生字,会认“曰、乃”等生字。
2、学会运用一些阅读方读懂文本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表达特点。
4、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愿意尝试“写文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一些阅读方读懂文本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难点: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表达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给大家猜个人,请看提示语。
PPT出示:刘氏子,名果,年十岁,乃长沙人氏。
2、这句话和我们平时说的话有什么区别?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PPT出示“氏”的几种意思,在文题中应取何种解释?
二、初读(读通,读准确)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价,纠正指导“诣”“惠”的读音,“乃”“曰”的写法
3、再练读,重复指名前面读过的学生读,看是否有进步。
三、二读(读懂,读明白)
1、第一次读文言文,感觉怎么样?好玩、难读、
2、那什么地方感觉难?难在何处?
3、那是因为,大家只读准了音,没有读明白文字的意思。联系前面学古诗,我们可以运用哪种方法帮我们读懂文章?(借助注释)
4、那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课文,边读边在读懂和读不懂的地方分别做上批注。
5、读懂了吗?考考你们。PPT出示对话的两句,要求生画上停顿符号。读这两句。
6、谁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同桌合作,一人讲,一人对应找原文。
7、汇报。一生讲,其余生找证据。
这次是真考考你们读懂没有。推荐一个人出来讲故事。谁?不要第一好的,要第二好的。生讲一句,师质疑,其余生找证据。
8、师范读,注意停顿。
四、三读(感受文言文特点)
1、PPT比较古今文,发现古文有什么特点? 简洁、简单
2、抓“父不在”,用现在的话怎么说?你怎么知道是杨的父亲不在,原来你们是联系上下文(贴板书)的方法啊,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在文中找找,还有一句也和这句一样。“为设果”
3、刚刚有同学提到“甚聪慧”,这半句的确也只有三个字,但是他是文章的第一句,适不适合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那用什么办法理解?甚 换词法 聪慧,拆开组词法(贴板书)
4、既然古人讲究简洁之美,那为何不都用三个字的句子呢?比如PPT出示与原句对照。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有杨梅。
5、体会长短句,音律美。有些字甚至没有实际意义。就是语气助词,让人读起来能够有节奏,朗朗上口。例如 乃 以
五、四读(体会小子聪惠)
1、会听
2、反应快
3、会答
4、惠 慧的区别及相同,了解起有礼貌有教养六、拓展
1、运用习得的方法读古文
2、仿写几句古文
七、板书
结合注释 杨氏之子
联系上下文 拆字组词 甚聪惠 会听
反应快
换词法 会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