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教法初探
作者:杨国凤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9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 教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14-02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文章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弊病,引发国人警醒。近年来,虽然各类教材经过多次改革,而且有了多个版本的教材,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依然毫无疑问地被选入教材。为了适应课改的要求,教师们纷纷探索新课程视野下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
七年级上册,选入了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选入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的文章《社戏》和选自鲁迅先生散文集《野草》里的散文《风筝》;八年级上册选入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选入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文章《藤野先生》和散文集《野草》里的文章《雪》;九年级上册选入了小说集《呐喊》里的文章《故乡》;九年级下册选入了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里的文章《孔乙己》。选进教材的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与政治联系相对紧密的杂文已大大减少了。这样的选文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精神探索和价值追求: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鲁迅的作品思想深刻,弄不好,会把它变成政治教材,它既是教师们认为最难把握又最不好教,学生认为最难理解又很感兴趣的篇目。鲁迅的作品可挖掘、可欣赏的点太多了,稍不注意就会把它分解得支离破碎。鲁迅作品中的时代离现代生活较远,语言深奥、耐人寻味,学生会有陌生感,所以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联系比较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鲁迅作品中主题相互关联或暗合,描写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大量存在,象《社戏》中的人物描写及作者情感,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就很相近,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中“我”的情况和老师的差异就很值得比一比。比较法常常会给学生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进而产生顿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比较方法。 1.对人物态度的比较
在鲁迅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是鲜明的,通过态度不同的比较,可探知作品的主旨、作品的思想。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正人君子”的鲜明态度,由此让学生渐进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对“阿发”“双喜”“阿长”等人的喜爱、敬佩,又让人对鲁迅产生敬爱之情。鲁迅对“闰土”“孔乙己”等被欺压、被折磨、被摧残的人的复杂情感,自然会激起广大读者的同情,进而深思。作者对“地底下”之人与“状元宰相”的态度对比,更让人敬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伟大人格和情怀,也让后来者深思。
2.对写作方法的比较
鲁迅作品中写人、绘景、叙事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像写人的白描手法,只用几笔轮廓勾勒,人物的形象、性格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像藤野先生的“黑瘦”、阿长的“黄胖”、孔乙己的“青白”、闰土少时的“紫色”、中年时的“灰黄”……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人物的生活状态、身份地位,甚至性格特点。百草园中景物、三味书屋后院的小园,江南朔方的雪,无不充满神奇之趣味,描写得恰到好处。同时,鲁迅文章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知识,在一篇文章中相对集中,便于传授知识。通过比较,既让学生了解了写作内容,也让他从中学到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
学习《孔乙己》当与《范进中举》比较:中举——变成老爷,可以飞黄腾达;不中——会被中举的人欺压以至摧残。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了社会的黑暗、腐朽;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了两位作家作品的批判程度的不同,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不同作品的分析、比较,还可体会鲁迅作文的风格。 4.内容比较
像《孔乙己》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孔乙己这个人物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关系,交代社会环境。如咸亨酒店里喝酒人的衣着对比,喝酒方式对比,掌柜对不同身份的酒客态度的冷热等等。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起重要作用。 (二)求异法
在学习鲁迅作品时,由于其思想深刻、语言深奥,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作品的主旨。所以,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了解文章的主旨,则是令人头痛的事。我用求异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教学《风筝》时,学生大多把文章主旨定位在珍视兄弟情上,此时,可再询问学生是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有不同的见解?文中的“悲哀”之情,特别是文末的一段,有什么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开始有更多的思考——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可能早已原谅了他),这应该让兄长宽慰了,可还是“只得沉重着”,这全然都忘却的“沉重”不仅是“我”内疚的原因,可能还有对仍在“虐杀”儿童精神的行为的忧患,或对“被虐杀者”本就没有觉醒,甘愿“被虐杀者”的“悲哀”。经过这样的引领,学生学会了如何分析文章主旨,进而明白了议论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三)综合归纳
进入九年级后,我让学生学会综合归纳。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也采用此方法。如对学过的鲁迅作品,按小说、散文、杂文三种体裁进行分类整理,从整体上对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等做些提示。学生通过整理,对鲁迅及其作品也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让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如把《社戏》、《故乡》、《孔乙己》、《雪》放在一起复习,体会分析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把《阿长与〈山海经〉》与《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放在一起复习,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和借助人物刻画表达主旨的方法,学生们还可以类推,进行同类题材或同种体裁作品的归纳梳理。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也是大有启发的。
入选初中教材的鲁迅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所以学好鲁迅作品对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只有不断探讨适合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以及不断适应发展中的初中生的心理,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责编 马超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